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8 22:5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10310012103100课题: 辛亥革命
教材版本: 部编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班级: 八 年级 班 授课时间:












一、课标摘录:(2011版)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课标分解:
学什么:
了解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史实。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学到什么程度: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怎么学:
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导入新课学习;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加深对孙中山先生早期革命活动的了解。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年级整体:前测问题设计
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通过阅读一些关于革命党人事迹的书籍,讲述一个革命党人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
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知道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不了内外交困的中国。了解了这一背景,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中国历史的经验,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本技能。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较大的难度。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有效的解决学生这方面的困难。
学习
目标
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归纳出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及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通过分析教材中材料研读问题,分析出黄花岗起义的意义,认识到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重点)
3.阅读教材,记住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评估
任务
1.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目标1)
2.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目标2)
3.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目标3、4)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一、情境引入,引起注意。(1分钟)
二、展示目标,激发学习动机。(2分钟)
三、自主合作,交流互动,深入学习。(15分钟)
四、梳理小结,形成结构。(5分钟)
五、学情检测、目标达成、应用迁移。(15分钟)
教师:展示孙中山图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早期活动,孙中山为了挽救中国危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成立兴中会、同盟会。准备发动广州起义,但是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不过这时的中国,各地起义如火如荼的展开,本节课我们学习第9课 辛亥革命,一起回顾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
(呈现)本课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教师:出示: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图片。
通过观察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在全国多个地区发动武装起义,今天我们着重看其中四个: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
活动一:合作探究
革命志士的奋斗——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42—43页“革命志士的奋斗”的内容。观看教学视频:各地武装起义。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各个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萍浏醴起义
时间: 1906年冬
领导人:刘道一、蔡绍南
结果: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出示刘道一、醴陵麻石街遗址图片,让学生进入情景,感受历史。
2、安庆起义
时间: 1907年夏
领导人:徐锡麟、秋瑾
结果:失败
教师补充:徐锡麟,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学堂,同年冬赴日本学军,1906年归国。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次日慷慨就义。
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准备起义,事泄被捕。7 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3、广西起义
时间: 1907年
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结果:失败
4、黄花岗起义
时间: 1911年4月
领导人:孙中山、黄兴、赵声
结果:失败
展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图:
教师: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起的一场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2.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及教材,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材料研读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
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注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一孙中山《<黃花岗烈士事略>序》
学生回答: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过渡: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一大批革命志士投身于反清的武装斗争中,举行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这些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革命的继续发展。不久,一场规模庞大的武装起义在武昌爆发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武昌起义。
3.【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44—45页“武昌起义”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
问题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后回答。
问题1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晚
地点:湖北武昌
革命主力:湖北新军
教师补充:由于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教师:
多媒体出示问题:结合教材及教材插图,请同学们讲述武昌起义进程及武昌起义成功后,全国形势如何?
展示:湖北军政府图片,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教师讲解: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分析讨论:有人说:“武昌起义就是辛亥革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狭义上
指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广义上
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引起注意。
明确学习目标中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印象,有利于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把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让学生加深对中、日双方代表的记忆,感受签约现场的氛围。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是怎么一步步加深的。
由于黄花岗起义历年来为重要考点,教师重点补充讲解。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板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的创立
2.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的成立
三、能力拓展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
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例题、习题、检测题或学案等)
课题: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归纳出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及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通过分析教材中材料研读问题,分析出黄花岗起义的意义,认识到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重点)
3.阅读教材,记住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同盟会会员_________、蔡绍南领导了_____________,失败。
2.安庆起义:1907年,光复会会员_________、秋瑾领导了__________,失败。
3.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领导了_________,裘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5. 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________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后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武昌起义
1.时间:_________10月10日
2.地点:湖北_________
3.经过:________年10月10日晚,________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革命在________取得胜利。
4.成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为都督。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________”。
5.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________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____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________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自学检测
1.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这次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义和团运动
2.辛亥革命爆发于(  )
A.1840年 B.1895年
C.1911年 D.1921年
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文中“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是指(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建立了中华民国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4.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B.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C.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5.“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
A.是一次落后的地主阶级革命运动,人民生存条件没有大的改变
B.有较大的局限性,人民的生存状态没有根本改变
C.没有照顾平民阶层的利益,不属于进步的民主革命
D.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完成,清王朝正病入膏肓。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曾说,“药”不可治者,刀可;刀不可治者,火可;火不可治者,就无可药了。康有为的“药”,义和团的“刀”,都救不了中国,只有彻底烧掉这个腐朽的王朝,中国才有出路。近代中国第一个觉醒者是孙中山。他一把火烧掉了一个腐朽的专制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
(1)材料中孙中山的“火”指的是什么?
(2)“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具体指什么?
(3)孙中山的“火”彻底烧掉了一个腐朽的专制王朝,有何积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