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 课件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寻寻觅觅 课件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9 12:4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李清照,又叫“李三瘦”。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却偏偏聪慧机敏,才华横溢,喝酒,赌博,改嫁,休夫,我行我素。
她写词,一不小心就成了一代词宗,与李后主、苏轼并肩。她写诗,也是巾帼不让须眉,豪情天纵。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
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节选
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 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写作背景:这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也病逝,避难的过程中作者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于是作者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是作者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
请根据提供资料、你阅读过的李清照的诗歌、其他资料探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背后的层次、情思、深意。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
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苦孤独沉痛 寂寥
1、形式上: ① 音乐美、音韵美,② 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七组叠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国破、家亡、夫死、流离、再婚、离婚、孀居、无子、年老这是李清照目前的处境。而她经历过年轻时最活泼的少女时光,享受过婚后最甜美的爱情,叫板过传统的妇道节操,目睹了国破家亡,呐喊过积极救国,奔走于抢救金石……幸福与颠沛的分割真是两级分化,天上人间。
那些应该成为亲切怀念的如今成了无法言说的沉痛、哀愁、悲戚,十四字里,岂止是三层深意,是作者一生所有酸甜苦辣辛五味的融合掺杂,而今尝尽愁滋味已不知其味了;是人生的多个维度都坍塌倾覆而来,沉重、沉痛到令人无法呼吸视听,于是作者几乎是呐喊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南宋·李清照
直接抒情:
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 雁过也,正伤心。
3.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把握意象:酒,风,雁,黄花,窗,梧桐,细雨,黄昏
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窗: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梧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细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黄昏: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反衬:用“淡酒”反衬愁浓。“淡酒”“风急”还写出“我”晚年的凄凉惨淡。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托物寄情:托“大雁”寄沦落之愁、故国之思、丧夫之痛、悼亡之悲。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双关:明写菊花,也是暗写自己,是以花写人。凋零的“黄花”比喻自己衰老憔悴的容颜和孤苦伶仃的晚年。“憔悴损”, 一语双关。既指花枯萎憔悴,也指自己衰老憔悴。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窗,借代家乡、家室。写出“我”孀居之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以动衬静: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听得到的点滴雨声衬托出独居的孤清寂静。雨打梧桐,秋雨滴答,缠缠绵绵,暗示词人内心的痛苦郁闷。
以愁情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
愁: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人老之忧、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处处生愁,物物助愁,景景牵愁,作者陷入一个“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