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结构发生变化
此时:
任务驱动—获取知识—完成项目—形成能力—情境运用—形成素养
彼时:
明确目标—传授知识—相关训练—形成能力
知识无所谓好坏,情境决定了方向
*
“三新”背景下
必修上第一单元情境教学设计
山东省青岛二中 郝敬宏
新 高 考
2018年第6题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2019年第9题.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参考答案:
(1)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有史可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采,不富有历史韵味。
(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的虚构,现代语词的掺入,杂文笔法的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世性。
(3)对故事进行新编,源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22. 2019全国卷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
神奇的2019年全国高考1试卷
*
新高考反映的问题
阅读没情感体验 教育
学习与生活脱节 素养
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设计依据: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文学类阅读任务群要求:
(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文学类阅读任务群“教学建议” :
(1)设计专题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注意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独特感受,帮助学生建立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及生活图景与现实社会的关联。
(3)创新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形式,如举办朗诵会、课本剧表演、读书报告会、家庭读书日等活动,使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
姜钢2016年10月11日《中国教育报》
一体四层四翼:为什么考、考什么、 怎样考
单元序中主题:青春的价值 价值引导
《沁园春长沙》 借景抒情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直抒胸臆
《红烛》 托物言志
《峨日朵雪峰之侧》 写景叙事
《致云雀》 托物言志
《百合花》 形象主题
《哦,香雪》 人物形象
单元学习任务:学写新诗 素养要求
知识能力
“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原创与朗诵比赛
第一单元任务群
项目1. 四首现代诗阅读、鉴赏、展示活动 5课时
二篇小说阅读、鉴赏、展示活动 专题
《沁园春 》《峨日朵雪峰》写景 阅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直接抒情 比较
《红烛》《致云雀》 托物言志 阅读
《百合花》《香雪》 人物分析
项目2. “寻找校园诗意”校园参观 自主
项目3.“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创作
及优秀作品展(含创作与书写) 作业
项目4.“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朗诵 1课时
《沁园春》课时项目设计
任务: 不同形式展示出小组对这词的理解
项目一:诵读,读准字音与节奏;
项目二:根据想象画出湘江秋景图;
项目三:理解思想感情,分析艺术手法。
成果展示,教师点评
成果展示 教师点评
作业:《沁园春 二中》
阅读《峨日朵雪峰》
《红烛》课时项目设计
任务:
有人说,我不愿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我只愿做火把,点燃更多的火堆。
指向:
体会现实与文本情境的不同
初读:
感受新诗“三美”
再读:
把握感情 明确手法
三读:
释疑解惑 完成任务
为什么要烧破世人的梦?有梦不好吗?
心火发光之时,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烧的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如何理解?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鲁迅《呐喊·自序》(1922年)
百 合 花
茹志娟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
小说阅读方法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A1
A人 A2
A3
什么人 B1
B人 B2
B3
C人
性格前后有没有变化?
怎样塑造的这些性格?
总结:怎样塑的人物形象?
1.分析情节:
2.分析细节:
3.分析语言动作:
通讯员
我
新媳妇
2.树枝P13-1 P16-13
破布P15-5 P16-5 P19-4
3.百合P15-4 P16-6 P18最后
1.为什么不分析“我”?
“我”有何作用?
中秋节
以百合花为题的作用?
1. 作为情节发展中心事物,推动情节发展。
2 .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纯洁善良。
3. 揭示了主题:象征纯洁的军民鱼水情
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写作背景
人生都有陌生人的感动,朗读吧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我想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课时结构的变化
任务:展示对这词的理解 你—作品
任务:做蜡烛还是做火把 你—作品
任务:朗读者一样地朗读 你—作品
任务驱动—情境学习—生活作品—形成素养
赵一曼: 当下精神现实意义 时空距离
故事新编: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
写作: 运用能力解决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