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1.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而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2.当地时间2016年7月14日,法国尼斯遭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很多无辜群众死伤。不久,德国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世界各国对此纷纷谴责。在如今日益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中,恐怖主义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隐患。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日渐遭到挑战
B.世界民族不对等性加剧了局部动荡
C.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D.冷战思维深刻影响着欧盟对外政策
3.要破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及核扩散等共同难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相互协作。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B.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比发达国家受益更大
D.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责任均等
4.当前,恐怖主义猖獗,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打击恐怖活动。这表明恐怖主义( )
A.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B.是造成世界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C.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
D.是导致世界不太平的因素之一
5.“各大国在宏观政策协调、应对全球性问题等方面的合作在加强。……各大国已经拉开新一轮更高水平综合国力竞争的序幕,而且,其争夺焦点的层次更高,都在抢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国际规则的主导权。”这表明当今世界( )
A.合作发展是主流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合作与竞争并存 D.和平与动荡并存
6.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方式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出( )
A.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B.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增强
C.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7.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
A.表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会引起各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性变化
C.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已成为各国的追求
D.反映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8.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造成“国际形势跌宕起伏”的原因主要有( )
①经济利益 ②领土争端 ③民族、宗教问题 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9.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趁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之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这表明( )
A.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B.北约履行正义职责
C.南联盟威胁到北约安全
D.国际矛盾日益激化
10.苏联解体后,东欧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这些状况( )
A.源于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B.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C.反映出冷战后国际力量的失衡
D.有利于西欧各国的繁荣稳定
11.1999年,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其中包括原八国集团,十一个新兴经济体(来自亚非美澳四大洲)以及欧盟。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举行了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峰会。材料反映了( )
A.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
B.冷战思维不复存在
C.国际经济旧秩序已崩溃
D.世界多极格局形成
12.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一带一路”战略能够赢得世界范围内的肯定与支持,主要是因为( )
A.“一带一路”适应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B.“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
C.“一带一路”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
D.“一带一路”推动了中欧贸易的快速发展
13.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1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上述图文材料分析,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化1.0版的本质是资本主义世界化。从资本走出国门,到处落地、到处开花、到处殖民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成熟和定型,都属于全球化的1.0版。20世纪70年代末,全球化进入2.0版,是资本主义世界化的升级版,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是为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攫取剩余价值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全球化服务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首先在西方登场,其后向世界扩张,这一波全球化浪潮最终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宣告崩溃。2008年以来,全球化遇到重大挑战,许多国家主张反对自由贸易、反对经济全球化、强调国家利益高于全球化。2013年中国开始倡议的“一带一路”,是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优化全球经济治理、重建世界交往理性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开启了全球化3.0的新愿景,资本主义世界化在狂飙数百年后第一次迎来决定性的转向。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性世界经济。“一带一路”意味着“多中心崛起、全方位合作、全人类共赢”的包容性全球化时代的开启。
——摘编自陈曙光《“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
(1)概述全球化1.0版的形成过程。
(2)与全球化1.0版、2.0版相比,概括全球化3.0版的新发展。
(3)简析共建“一带一路”对全球化发展的意义。
1.答案:B
解析: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斗争淡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加强合作,说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答案:C
解析:材料描述了一系列恐怖主义事件,没有体现多极化趋势遭到挑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叙述世界民族的差异,故B项错误;恐怖主义造成了局部动荡,但世界总体趋向和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冷战思维对欧盟对外政策的影响,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相互协作,表明发展中国家也要参与全球难题的解决,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不相符。C、D两项是错误观点。
4.答案:D
解析: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故A项错误;“恐怖主义猖獗”对世界公平性问题的影响不明显,故B项错误;“恐怖主义猖獗”虽引发动荡,但不是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故C项错误;恐怖主义造成世界局势动荡,影响世界稳定,故D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应对全球性问题等方面的合作在加强”和“都在抢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国际规则的主导权”可知合作发展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各大国之间一方面要协调合作,另一方面要争夺各方面的主导权,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经济方面,而和平与动荡并存说的是当今世界的政治形势,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题干未提及世界贸易范围扩大的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增强,故B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非指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C项错误;“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不是区域经济集团,且D项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加强要求各国加强联系和交流,并表现在外交领域由对抗的冷战思维到合作共赢思维的转变,反映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因此D项表述符合题意;而材料中“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表明了尚未形成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A项;外交现象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各国外交政策发生实质性变化,外交的实质仍然是以各国利益和综合实力为依据的,以谋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这是永恒的,因此B项表述有误;现实中的冲突、碰撞乃至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因此C项不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源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源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最长期的、棘手的;源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突甚至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的最大挑战。故①②③④均正确,答案为C项。
9.答案:A
解析: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严重威胁到世界和平,故选A项;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表明北约这种行为并不是正义的,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反映C项,排除;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
10.答案:C
解析:“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不是导致东欧地区政治、经济危机加重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中东欧各国的局势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无关,故B项错误;美苏冷战时期,虽然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区间冲突,故冷战结束后,失去美苏束缚的地区冲突逐渐暴露,导致材料中东欧地区问题频发,故C项正确;东欧的动荡不利于世界局势的繁荣稳定,故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1999年,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举行了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峰会,说明加强国际合作、进行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故A项正确;广义的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狭义的冷战思维特指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材料信息与冷战思维无关,排除B项;国际经济旧秩序至今仍然存在,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努力方向,C项错误;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说明其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特别点明是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并不是因为其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排除C;材料中仅仅说明“一带一路”得到了肯定,并未涉及其实施效果,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不符,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C项“主导”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
14.答案:(1)在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依然是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
(2)南北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主导地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现象还是很普遍,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受惠,贫富差距愈来愈大。
(3)影响和平与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出现新的紧张因素。传统安全威胁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了新的发展,国际军事力量对比失衡加剧,同时,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出现了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局面。
解析:由图三中“美国国旗包围地球”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由“9·11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传统安全威胁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局面;由图二“非洲饥饿儿童”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南北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主导地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现象还是很普遍,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受惠,贫富差距愈来愈大。
15.答案:(1)形成过程:全球化1.0版的形成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开始形成);殖民扩张与掠夺使北美洲、大洋洲卷入世界市场,大西洋“三角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新发展:全球化由资本主义世界化的单模式向开放包容的全球化发展;中国由全球化的追随者转而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
(3)对内: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对外: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开启全球化的新时代,有利于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化模式;有利于优化全球治理体系,有利于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的“从资本走出国门……一直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成熟和定型,都属于全球化的1.0版”可知全球化1.0版应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促进作用的历程来概述。
第(2)问,根据材料“一带一路”开启了全球化3.0的新愿景,“包容性全球化时代的开启”等可知应从开放包容及中国的角色变化等角度来概括“新发展”的内涵。
第(3)问,结合材料首先应明确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来分析。然后再从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经济转型等角度来分析对内的意义;从全球化的新时代、全球治理、全球的和平与发展等角度来分析对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