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9 08:0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三峡白鹤滩校
刘明翠
引入:
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方式很多,你能说出哪些?
新建的王朝统治者最关注的是什么?会采取什么措施?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黄袍加身石碑
陈桥兵变遗址
时间:
人物
定都:
960年
赵匡胤
开封
宋太祖和后继者按照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研读:
阅读P29相关史事“杯酒释兵权”
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这么做?
宋太祖担心大将拥有兵权会危及他的统治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吸取唐末武将专权的教训,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2)政治上(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不止一人),并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多重机构(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取代过去藩镇的爪牙,并对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经济上
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表现:(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科举制
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文臣掌兵,将不专兵,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思考:过于重文轻武是否也有一定的弊端?
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
的原则?
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
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
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
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
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
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
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课堂小结
北宋的政治
建立与局部统一
时间
建立者
主要事件
都城
国号
史称
方针
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方面
政治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经济方面
影响
重文轻武
目的
表现
影响
政治
科技文化
消极作用
北宋政治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苻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D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D
3.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掌管军政事务的官员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散军权
C.重文轻武 D.守内虚外
C
4、宋太祖为了分知州的权力,在各州设置的官职是( )
A.通判 B.转运使
C.副宰相 D.节度使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