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八 的“前半生”》
1328年,朱重八出生于安徽凤阳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年幼时家贫,被迫为地主放牛。
17岁时父母双亡,被迫在皇觉寺出家为僧。不久游食于淮西一带。
25岁时,加入反元义军,后改名为朱元璋。
由于作战勇敢,足智多谋,朱元璋很快成为起义军的首领,逐步发展壮大,终于1368年建立明朝。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2、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3、知道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第一篇章——起义立国
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元末农民起义的概况: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全国各地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元末散曲《醉太平》
社会矛盾尖锐
第一篇章——起义立国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
在众多反元队伍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后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建立明朝,向北进军。
3、明朝的建立
(1)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同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应天府(南京)
材料:“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朱元璋作为皇帝,为何会如此劳累?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朱重八” 的“后半生”》
材料:“(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
——《明史·胡惟庸传》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太祖以“枉法诬贤”、“蠹(dù)害政治”等罪名,处死胡惟庸。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第二篇章——集权治国
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1、中央官制的变革
(1)行政: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材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第二篇章——集权治国
秦朝
唐朝
明朝
独相
群相
废相
第二篇章——集权治国
1、中央官制的变革
(2)军事:设置五军都督府,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2、地方官制的变革:(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中 央
行中书省
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
第二篇章——集权治国
材料:“(宋)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明太祖实录》
3、“监察”集权
(1)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直接由皇帝指挥
(2)明成祖成立东厂
第二篇章——集权治国
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第二篇章——集权治国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作弊形式以夹带为主。
(1)考试范围:
(2)答题标准:
(3)文体格式:
(4)考试目的:
“四书”和“五经”
《四书集注》
“八股文”
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入手、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4、明朝的科举考试
第二篇章——集权治国
4、明朝的科举考试
材料:“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材料:“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
——(清)徐大椿
(5)影响:选拔出听命于皇帝的官员,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第三篇章——经济发展
1、农业: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品种
第三篇章——经济发展
2、手工业:棉纺织业向北推进;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苏绣
明代青花扁壶
第三篇章——经济发展
3、商业:明朝的商品经济活跃
(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
(2)出现了有名的商帮——晋商和徽商
《皇都积胜图》
徽商故里
《朱元璋的一生》
谢谢!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