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9 09:2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六百多年过去了。追溯壮举,我们依稀可以想见那时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以思议的航行?郑和是谁?他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和历史迷宫,才成为这场海上奇迹的主角。
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经过、意义。评价郑和下西洋。
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综合评价戚继光。
领略郑和与戚继光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
学 习 目 标
第一幕
传播和平——郑和下西洋
●航海家(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外交家。
●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因立下战功,明成祖朱棣赐郑姓,史称“郑和”。
●出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回族家庭,熟悉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和宗教习俗。
●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 ,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知兵习战,深得明成祖朱棣的器重 。
郑和(1371-1433)
1.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2.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是什么?
3.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次数、规模、到达范围)如何?
4.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能成功?
5.郑和远航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课前预习:
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
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主要目的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郑和远航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政治目的:
经济目的:
(扬国威)
(贸易)
{8A107856-5554-42FB-B03E-39F5DBC370BA}
郑和
哥伦布(西)
达伽马(葡)
比较结果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
4
1
人数
27000多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最多时约200艘
17艘
4艘
所载货物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
到达范围
亚洲和非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美洲
印度
到达做法
慷慨送礼,表达通好之意,进行贸易
时间早、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掠夺、侵占
友好交往
宝船:长44.4丈
战船:长18丈
坐船:长24丈
马船:长37丈
粮船:长28丈
水船
明朝造船用淮尺,10丈约等于34.2米
郑和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多艘。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
“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明史·兵志》
了解了郑和船队远航的规模和范围,你认为郑和下西洋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意义
根据图片,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什么?
①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往来;
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江苏南京浡泥王墓
郑和受到榜葛剌的热烈欢迎,并把长颈鹿赠送给了郑和。
郑和到了阿拉伯,把我们国家的丝绸和瓷器送给了当地的人民,传达了我们的友谊。
1
巨大的风浪,迷失方向,恶劣的海上天气;
缺少淡水、食物、药品等物资语言不通,疾病;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2
3
想一想:郑和和他的船队在航行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郑和
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是世界强国;(经济)
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地理知识的丰富;指南针的应用(技术)
郑和的个人品格和能力(个人)
合作探究:郑和成功下西洋为什么能够成功?
“从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83年后,葡萄牙的迪亚士的船队到达了好望角。
87年后,西班牙的哥伦布的船队到达了美洲。
93年后,葡萄牙的达·伽马的船队到达了印度的
古里和非洲的索马里。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明史·郑和传》
梁启超为什么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从此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能够禁止中国人民出海
却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
捍卫和平——戚继光抗倭
第二幕
1.“倭寇”是指什么?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3.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4.如何评价戚继光?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课前预习:
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为什么会在明中后期“倭患”严重?
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明代《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后考中武举,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戚继光
(1528—1588)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浙江平倭:台州九战九捷
进入福建、广东剿倭
(与俞大猷合作)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概况
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岳飞、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
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幕
守望和平——以史为鉴
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
坚持对外开放;
坚持和平交往,互相尊重;
……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和为贵的国家,我们希望把一种和平、和谐的秩序带给天下。只有每一个国家在对外交往的时候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阅读教材,说一说欧洲殖民者和葡萄牙人在进入到中国沿海地区时是怎么做的?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mu-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
南海问题
中国的海洋权益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上的非法建筑:
1996年日本右翼建灯塔
捍卫海权刻不容缓
海洋强国建设助推实现中国梦
海洋必然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
中扮演最核心的作用……
201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迎来70华诞
友好
交 往
战争
冲突
国力强盛
国力衰落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国力衰落
1.复习本课主要知识点
2.完成配套练习
3.预习第16课。
作业布置

2.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
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后活动:P74
1.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
A、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四海一家”的中华文明
B、说明明朝国力强盛
C、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D、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D
综合训练
2.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3.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历史上,灿若群星的英雄辉映着祖国的天空。他们中有:卧薪尝胆的勾践;徙木立信的商鞅;勇开新路的张骞;精忠报国的岳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下列英雄人物按出生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岳飞 ②戚继光 ③文天祥 ④郑成功
A.③①②④ B.?④②③①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D
D
4.“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是谁的诗句( )
A.岳飞 B.韩世忠
C.俞大猷 D.戚继光
5.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D
C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为了显示明朝的国力强大,人民富足,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给明朝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郑和下西洋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