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济南的冬天》
复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够:
1.掌握《春》《济南的冬天》重点字词和文章结构。
2.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赏析与运用。
3.了解散文的定义、特点及语言特色。
4.通过阅读强化训练,掌握散文阅读的解题方法。
重点难点
1.课后生字词字音字形的识记、意义理解与应用。
2.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赏析及运用。
3.散文阅读强化训练。
知识解析
知识点一、汉字音形互译
单单( ) 安适( ) 着落( )
肌肤( ) 秀气( ) 空灵( )
知识点二、修辞手法简析
1.比喻
(1)定义:指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和说明甲事物。
(2)组成部分: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
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比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需要满足以下两点关系,才能构成一个比喻句:①本体和喻体之间具备一定的相似点。
②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类事物。
以下几种情况则构不成比喻句:
①同类事物相比较。如:他长得很像他的母亲。
②表示猜度。如:远远地看见一个人,好像是他的哥哥。
③表示想象。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成了一位威武的戍关战士。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如:睿花苑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像张老师,李老师和王老师。
(3)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喻)
②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的山水画。(暗喻)
③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借喻,借“暴风雨”比输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区别:本体、喻体、此喻词都出现的是明喻或暗喻;其中,明喻的比输词是“像”“仿佛”等,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变成”等。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前体的是借喻。
(4)两种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道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记叙文阅读);二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深入浅出(说明文阅读)。
(5)考查形式
“分析比喻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考查形式有:①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②选文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试举例说说其好处。
(6)答题步骤:
首先要掌握比喻修辞的特征及其表达效果(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准确辨析本体、喻体,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句子进行赏析。分析表达作用时,既要考虑比喻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也要考虑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表达效果。
一般答题格式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点明本体和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章内容层面),表达了……的感情(主旨和人物形象层面)。”
※※※※※※※※※※※※※※※※※※※※※※※※※※※※※※※※※※※※
2.比拟
(1)分类: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2)举例赏析
①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拟人)
②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
③他骄傲自满,尾巴都要翘上天了。(拟物)
(3)考查形式
分析拟人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是阅读类文章考查频率很高的考点,常见题型是简答题。常见的考查形式:①某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②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③简析或体会某句(或某段)的表达效果(《济南的冬天》课后习题第三题)等。
(4)答题思路
1.是什么,即判断是否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表达了什么,即分析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在文中要表现什么内容。
3.有什么效果,即结合具体语句说明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
(5)答题模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联系语境指出词句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知识点三、写景抒情散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1.赏析方式:
(1)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来绘形状物的。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抓特征的目的不但是要求其形似,更要求达到本质上的神似。
(2)要注意作者是如何安排描写的顺序的,一般地说,这类散文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
(3)还要注意作者的观察点与被观察景物之间的关系,注意观察角度的变化。
(4)最重要的,是把握融注于景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领会作品的主题。
2.如何“把握主旨”?
(1)从重点句段上找突破:
①抓标题与文体
②抓“文眼”:文眼并不一定都是一句话,它可以是一个字。总之,文眼不论是一个字,一句话,还是一段文章,都必须是能领起全篇的“警策”之处。)注意篇首、篇中、篇末。
③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
④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①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②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 “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③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 “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家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典例解析
考点一:汉字音形互译
【例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涨(zhǎnɡ)起来 酝酿(yùn niànɡ) 窠巢(kē cháo)
B.嫩绿(nèn) 嘹(liáo)亮 抖擞(sǒu)
C.应和(hè) 黄晕(yùn) 薄烟(bò)
D.披蓑(suō) 朗润(rùn) 宛(wǎn)转
【变式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贮蓄(chǔ) 害羞(xiū) 看护(kān)
B.水藻(zǎo) 垂柳(chuí) 宽敞(chǎnɡ)
C.暖和(huo) 绿萍(pínɡ) 着落(zháo)
D.狭窄(zhǎi) 发髻(jì) 镶边(xiānɡ)
【例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卖弄 稀疏 缭亮 烘托 呼朋引伴
B. 静默 应和 薄烟 舒活 抖擞精神
C. 蓑笠 嫩绿 抚摸 酝酿 繁花嫩叶
D. 润湿 眨眼 黄晕 宛转 花枝招展
【变式1】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刮风 依靠 慈善 垂柳 B.晒着 绿苹 空灵 横卧
C.园圈 温晴 水纹 水墨画 D.摇蓝 斜射 稍微 烦燥
【变式2】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蓝里。
改为 ?
(2)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默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改为
考点二:课文内容回顾
【例1】下面一段话的顺序已被打乱,将其还原,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②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③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③④②①
【变式1】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④②③
考点三:修辞手法赏析
【例1】选出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C. 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变式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阳光和煦,不冷不热,气候温暖宜人)
B.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小巧而清秀)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照应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出山村和雪的神态)
D.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水的多情,到了冬天还充满春意)
【变式2】对下列词语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骨瘦如柴???2、千钧一发???3、莺歌燕舞????4、冷若冰霜?
5、垂涎三尺???6、争奇斗艳???7、归心似箭????8、怒发冲冠?
A. 比喻1?4?7??? 拟人3?6?? ? 夸张2?5?8?
B. 比喻1?5?7??? 拟人4?8?? 夸张2?3?6?
C. 比喻2?4?7??? 拟人3?6??? 夸张1?5?8?
D. 比喻1?2?5?7? 拟人3?6??? 夸张4?8?
考点四:把握散文主旨
【例1】阅读文章,回答1~4题。
南方的冬天
①半片黄叶落下,我听到一丝生命枯萎的声音。是的,雁子又要南飞了,树杈上又只剩下了枯枝,泉水渐渐干涸,寒意悄然袭来,这一切都告诉我,冬天到了。
②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刹那间被抛之九霄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兴致,哪怕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③站在户外,轻轻地呼一口气,一团白雾裹着一份温暖袅袅升空,在半空中伸展,氤氲,半晌又汇入了干冷的空气。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又破灭了,消失得轻悄而又平静,仿佛从来就不曾有过,又恍惚有过这么一份特别的湿润。小树长成大树,到了冬天便成了老树,老树枝丫交错,只有几片稀稀落落的叶子点缀着生命的痕迹。树皮微现焦黄,仿佛在火上烤了许久,煎熬得失了神采,半卷曲着好像随时都会坠地。
④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了根根枯管,片片残叶。早已没了衔露含珠的风韵。寒风轻摇,枯荷残叶,仿佛悄悄地诉说着昔日美艳,又仿佛轻轻暗泣着如今没落。倘若再来一场冷雨,更催花落,倒符了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心境。
⑤南方的山向来不如北方的高大巍峨,到了冬日更失了往日的润朗,只留下了略带灰蒙的身影悄然耸立于天地间,默守着一份寂静。倘若在北方,来一场大雪,将群山覆盖上一层苍茫的白色,那又是一幅磅礴的好图景,微茫间孕育着新的希望。只可惜南方无雪,如同土丘半散漫开的小山零零落落地点缀在辽阔的江汉平原上,山间便只剩下松柏苍翠的影子,但这绿色都如同带着一层霜,淡绿中隐隐地泛出青灰。远望去仿佛被飞扬的尘土覆住了。
⑥站在江边,这才发现昔日里的天堑而今只剩下了窄窄的一道灰链,昔日里浪拍千石的江畔现下已是波澜不兴。江水仿佛被冻住了,连东注的流速都似乎被停住了,一切都现着一片死寂。
⑦是的,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死寂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天地间唯存单一的灰蒙。这种萧条的氛围充斥了万物,一点一点地抽走了它们生命的活力。
⑧身于此,只有寄情于窗前,遥送上一瓣心香,盼望能有一丝新绿破土,寄来春的希望。
(选自《经典美文选摘》)
1.请你在文中找出词语概括南方冬天的特点,并说出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2作者要表现的是南方的冬天,文中为什么几次提到北国的冬天?
答:?
?
3.文中的语言精妙传神,耐人寻味,请你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加以品味。
答:?
?
4.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即使去掉也不会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
?
考试链接
1.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时工作夫,有的是希望。
B.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B.这个小偷像狐狸一样狡猾。
C.他面黄肌瘦,看上去像得了什么大病。?
D.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3.选词填空。
(1)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 (A.响亮 B.晴朗 C.响晴)的。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 (A.唤醒 B.叫醒 C.吵醒)。
(3)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 (A.慈善 B.和善 C.慈祥)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 (A.秀美 B.秀气 C.清秀)!
课堂训练
一、阅读《春》第4-6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选文向我们描述了春天的三幅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空。
第1段:_________图;第2段:_________图;第3段:_________图。
2、说说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二、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①段的内容。
2.请说一说选文第①段和第③段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并摘录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采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灵动,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后一句话“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有什么作用?
课后作业
一、基础积累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鸟儿将窼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A. guǒ nòng hé liào B. guǒ lòng hè liáo
C. kē lòng hé liào D. kē nòng hè liáo
2.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
(3)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4)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6)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鸟儿将窼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卖弄”为贬义词。
B.“呼朋引伴”是动词,“宛转”是形容词。
C.“上”是方位词,“这”是指示代词。
D.“牧童”“短笛”是名词。
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毒”为贬义词。
B.“响亮”“温晴”不是动词。
C.“天气”“冬天”是名词。
D.“日光”“宝地”是名词。
二、综合性学习。
班级组织了以“我为济南添色彩”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设计导游词】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观光,请追随老舍的足迹,设计一段导游词。
答:?
?
(3)【拟写宣传语】首届济南泉水节将于2013年8月下旬开幕,请你为泉水节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