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及物质的分类
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元素、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分类的观点是我们认识生活事物的常用方法。在本节内容中,需让学生回顾并加深对元素的、物质、反应的分类认识。该节内容可安排2课时,第1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形成分类观,认识元素可以构成不同类型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与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类法的应用。
通过初中学习的元素分类,化合物分类,化学反应分类初步形成分类的观点。
通过元素、物质的分类深化物质之间的联系,认识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评价目标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列举,诊断并发展学生分类的意识水平(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
通过化学中的分类应用(已学的知识),从元素类型、价态、物质组成、物质性质的角度对元素和物质进行分类,诊断发展学生分类法的应用水平。
通过物质的分类,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物质之间转换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教学与评价思路
教学过程
社会生活背景
【学习任务1】认识生活中分类的实例。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类法的应用认识水平。
2、学科背景
【学习任务2】回顾初中化学中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反应
不同种类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
从价态的角度认识物质:如同种元素构成的相同价态的物质,同种元素构成的不同价态的物质。
【评价任务2】诊断学生化学学科内的分类应用水平。
【学习任务3】根据物质的组成认识盐的类型:阳离子的类型(钠离子构成的钠盐);阴离子的类型(硫酸根离子构成的硫酸盐)。
【评价任务3】诊断学生对物质构成微粒的认识水平(微观角度)
3、知识背景
【学习任务4】根据物质的性质对化合物进行分类,制作物质的分类概念图,并列举常见的例子。例如: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
以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钠认识碳元素的相关类型物质转化关系:
【评价任务4】诊断和发展学生对物质转化关系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
教学评价与诊断实例
从价态的角度分析以下物质:
SO2、H2SO4、Na2SO4、CaSO4、Na2SO3;FeSO4、FeO、Fe2O3、FeCl2
从组成上分析以下物质的构成:
NaCl、CuSO4、KNO3、NH4Cl、KAl(SO4)2
对以下物质进行分类:
纯碱、空气、氢氧化钠溶液、Cu、干冰、液氨、高锰酸钾、硫酸
从物质转化关系认识以下物质之间的反应:
Ca→CaO→Ca(OH)2→CaCO3元素及物质的分类(课时2)
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元素、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分类的观点是我们认识生活事物的常用方法。在本节内容中,需让学生回顾并加深对元素的、物质、反应的分类认识。该节内容可安排2课时。第2课时可以单独设置为分散系的分类。分散系实际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状态,属于混合物中的一种类别,区别于简单的混合,分散系的混合状态是复杂的常见的混合状态,因此,学习认识分散系实际是对生活中遇到的混合物从孤立认识到系统认识的过程,也是生活事物学科化的过程。本课时重点是识别和列举胶体,列举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
教学与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及混合物模型认识分散系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从状态和分散质粒子直径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并列举相应的例子。
通过生活常见的胶体以及阅读书本、课外资料、视频资料认识胶体的特征。
评价目标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的分散系实例列举的过程,诊断并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水平以及宏观辨识的能力(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
通过对分散系的分类以及实例的列举,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散系的理解认识水平(宏观物质角度、微观粒子角度)。
通过信息的阅读整理归纳,诊断并发展学生信息收集能力水平和对胶体特征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微粒水平)。
教学与评价思路
教学过程
1、模型构建(混合物分类模型的构建)
【学习任务1】列举例子建立混合物的模型,认识分散系的概念。如:较为均匀的混合状态(糖水溶液)、分离式的混合状态(混乱的课桌中的书本)。
【评价任务1】通过模型认识,列举生活的混合物例子,诊断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生活的观念水平。
【学习任务2】确定研究对象,探究分散系的分类。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散系的理解认识水平(宏观物质角度、微观粒子角度)。
2、混合物新类型的探究(胶体的认识)
【学习任务3】对比三类分散系的外观特征。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信息收集能力水平。
【学习任务4】认识胶体的特性。
【评价任务4】通过信息的阅读整理归纳,诊断并发展学生信息收集能力水平和对胶体特征的认识进阶水平(物质水平,微粒水平)。
教学反思与案例评价
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只是停留于“闻名,见面”的层次,没做过系统的分类认识,一方面可以借助列举例子诊断学生的知识面广度,另一方面可以设置不同标准让学生进行分类,诊断和发展学生的知识理解的深度。
以粒子直径大小分类为标准分类时,无法直接体验或者观察到这个标准,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程设计中,以丁达尔效应为例,让学生从有无丁达尔效应和透光性两个方面对溶液类的分散系进行分类,实际在指出丁达尔效应的本质,即分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