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北省学业水平考试化学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B
C
B
C
B
C
D
C
A
C
B
D
D
B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B
D
A
B
A
B
C
A
C
C
C
D
C
D
B
D
33.
(1)H2S
(2)B
(3)S+2H2SO4(浓)=3SO2↑+2H2O
34.
(1)CH2=CH2
(2)羟基
(3)CH3CH2OH+CH3COOH
CH3COOCH2CH3+H2O
酯化反应
35.
(1)分液漏斗
(2)2H++CO32-=H2O+CO2↑
丙
(3)过滤2019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化学试卷
本试卷共35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匀、涂实,未涂、错涂、多涂或填涂不规范均不得分。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0-16
Na-23
Fe-5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其中1∽20小题每小题2分,21∽32?小题每小题3分,共7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下列关于水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
B.要注重对水资源的科学监管
C.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都无法再利用
D.湖北水资源丰富,仍要提倡节约用水
2.生活中常见的“高钙牛奶”“含氟牙膏”等物品,其中的“钙”“氟”指的是(
)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需要用到下列实验仪器中的(
)
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青铜
B.石油
C.氮气
D.碘酒
5.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空气液化
B.湿法炼铜
C.干冰升华
D.海水晒盐
6.下列含碳的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
A.金刚石
B.干冰
C.尿素
D.碳铵
7.下列单质的分子式错误的是(
)
A.?H2
B.?He2
C.O2
D.?Cl2
8.下列物质中既含有共价键又含有离子键的是(
)
A.CaO
B.KCl
C.NaOH
D.H2SO4
9.考古时14C可用于测定文物年代,14C中的“14”表示(
)
质子数
B.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质量数
10.?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
氯化铁溶液
B.溴水
C.稀豆浆
D.医用酒精
11.运输汽油的油罐车上,贴有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
)
12.下列燃料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乙醇
B.沼气
C.天然气
D.生物柴油
13.下列物质中,符合图1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分类标准的是(
)
A.CO
B.SO2
C.SiO2
D.?H2O2
14.钠的化合物焰色反应所呈现的颜色是(
)
A.红色
B.绿色
C.紫色
D.黄色
15.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H+、CO32-、SO42-
B?Mg2+、OH-、NO3-
C.Ba2+、H+、OH-
D.Cu2+、NO3-、SO42-
16.实现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需要加入氧化剂的是(
)
A.Na2O→NaOH
B.Fe→Fe(NO3)
3
C.Al2O3→Al
D.CuO→Cu20
17.下列营养物质中,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A.纤维素
B.油脂
C.蛋白质
D.淀粉
18.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由三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他们获奖的研究领域是(
)
A.铅蓄电池
B.燃料电池
C.镍镉电池
D.锂离子电池
19.为了防止FeCl2溶液被氧化变质,可向试剂瓶中加入少量的(
)
A.铁粉
B.碳粉
C.锌粉
D.硫粉
20.将5mL1.0mol/LKOH溶液加水稀释到100mL,稀释后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1?mol/L
B.0.05?mol/L
C.0.10mol/L
D.0.50mol/L
21.下列物质的名称与其成分及主要用途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名称
成分
主要用途
A.
食盐
NaCl
食品调味
B.
纯碱
NaOH
工业用碱
C.
铁红
Fe2O3
食用色素
D.
绿矾
CuSO4?5H2O
配制农药
22.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说法正确的是(
)
A.1mo1H2O中含有约6.02×1023个氢原子
B.N2的摩尔质量为28g/mol
C.1mol/LNaCl溶液中含有1
molCl-
D.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2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向铁粉中加入盐酸:2Fe+6H+=2Fe2++3H2↑
B.氧化镁溶于稀硫酸:?2H++O2-=H2O
C.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H++OH-=H2O
D.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Cu+Ag+=Cu2++Ag
24.下列做法中,不符合实验室安全要求的是(
)
A.将实验剩余的金属钠丢入废液缸中
B.点燃氢气前,先检验纯度
C.用灯帽盖灭燃着的酒精灯
D.闻气体时,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25.有关图2所示原电池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Cu为负极,Zn为正极
C.正极反应式为2H++2e-=H2↑
D.电子由铜片经过导线流向锌片
2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35Cl和37Cl互为同位素
B.石墨和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
C.CH3Cl和CH2Cl2互为同分异构体
D.CH3CH3和CH3CH2CH2CH3互为同系物
27.已知X、Y、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XB.原子半径:?X>Y>Z
C.非金属性:?X>Y>Z
D.酸性:?HXO428.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M(g)+N(g)
2Q(g),下列说法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M完全转化为Q
B.正反应速率等于零
C.Q和M的浓度相等
D.各物质浓度均不再改变
29.过氧化钠可作为潜水艇和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CO2
=
2Na2CO3+O2,该反应中过氧化钠的作用是(
)
A.仅作还原剂
B.仅作氧化剂
C.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D.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
30.某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盐、碳酸盐、硝酸盐。为确定其成分,向其中加入盐酸酸化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该溶液中(
)
A.可能含有Ag+
B.可能含有HCO3-
C.一定含有CO32-
D.一定含有SO42-
31.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有多种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装置可用于收集NO2
B.当试管中盛装浓硫酸时,可用于干燥NH3
C.当试管中盛装氢氧化钠溶液时,可用于除去尾气中的SO2
D.当试管中盛装饱和食盐水时,可用于除去Cl2中的HCl
32.定条件下,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s)+H2O(g)CO(g)+H2(g),反应3?min时,H2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9?mol.则0~3?min内以CO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A.0.60?mol/(L?min)
B.0.45?mol/(L?min)
C.0.30?mol/(L?min)
D.0.15?mol/(L?min)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33.?(7分)硫元素有多种化合价,图4表示了含硫物质(甲∽辛)与硫的化合价及相应物质类别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甲的分子式为
。
(2)物质丙排入空气中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工业上要除去废气中的丙,下列物质中最适宜的是
(填标号)。
A.烧碱
B.生石灰
C.活性炭
D.明矾
(3)从上图中选择一种物质将乙转化为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4.(8分)
物质A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产量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A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后,依次得到B、C、D等重要产品,其中物质C是食醋的主要成分(如图5,
表示物质,
表示过程,反应条件及催化剂未标出)。
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的结构简式为
。
(2)物质B中的官能团名称为
。
(3)反应过程X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类型为
。
35.(9分)我国近代杰出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工业制碱技术的垄断。
某探究活动小组利用该制碱法的原理,设计在实验室制备碳酸氢钠的实验装置(如图6,图中夹持、固定装置未画出)。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仪器x的名称是
。
(2)实验时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足量NH3再向圆底烧瓶中加入足量硫酸,写出装置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了吸收装置乙中挥发出的NH3,虚线框内应连接的装置是
(填“丙”或“丁”)。
(3).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乙中有固体生成,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3+CO2+H2O+NaCl=NaHCO3↓+NH4Cl
反应结束后,分离出装置乙中NaHCO3固体的实验操作名称是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