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质量单位,同时也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基础。“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是这种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让学生初步建立质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了解1克、1千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培养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教学难点: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念进行合理的估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有去过超市吗?瞧,他们正在超市买东西呢。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这些苹果重1千克,一片口香糖重3g,一盒饼干重90克,一袋大米重10kg。(在这里涉及到英文字母“g”表示“克”,“kg”表示“千克”的知识。)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讲到的这些物品有多重,指的是它们的质量。这里的克与千克都是质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各种秤。
师:小朋友,如果我们想知道一样物品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
生:用秤称。
师:是的,秤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生活中有很多秤,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课件出示,学生一起认读名称。)
师:天平一般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其他的秤用来称重一点的物体。
师:那我们想知道这枚两分硬币有多重,该用哪种秤呢?
生:天平。
师:是的,就要用到天平。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天平吧。(课件播放视频。)
2.认识1克。
师:认识天平了吗?下面我们要用它来称2分硬币了。(课件播放称2分硬币。)
师:这是1克的砝码,那它有多重?
生: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师:下面,请你从学具盒里拿1枚2分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左手掂好了,换到右手再来掂一掂。
生掂。
师:1克,你掂过了,有什么感觉?
生说。
师:看来,你们都认为1克——很轻。
师:带着这个感觉,再来找一找,学具盒里还有哪些物品,它的质量也是1克的?
师:谁来说,你找到了什么?
预设:1条绳子、2枚回形针、1颗莲子、1粒巧克力。
师:同学们找到了好几样东西,到底是不是呢?我们还要请天平来帮忙。
课件显示:2枚回形针约为1克、1颗莲子约为1克、1条绳子比1克轻、1粒巧克力比1克重。
师:小朋友,通过天平,我们知道了哪些东西是1克的?一起说吧。
生:1枚2分硬币、2枚回形针、1颗莲子分别约重1克。(板贴:1克)
师:下面啊,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再来掂一掂这些1克的东西,好不好?小朋友,我们先拿1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这么重大约是——1克。好,再加1颗莲子,现在是几克了?——2克。哦,这么重是2克,比1克重了一点点。再拿2枚回形针,现在一共是几克啊?——3克,静静地感受一下,3克比刚才的2克又重了一点点。
师:好,请你把东西快速地放好,坐端正。
3.认识几克。
师:刚才我们还知道了这粒巧克力比1克重,到底有多重呢?请你把它放在手里掂一掂,估计一下。
生掂。
师: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估的?
生汇报。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刚才这几个小朋友都是把这粒巧克力和谁在作比较?
生:和2分硬币作比较。
师:嗯,你们都是把它和1克或几克的东西在作比较。刚才啊,励老师还发现有些同学是这样估的,他先用一只手拿了1克或几克的东西掂一掂,感觉好了以后,再把东西放回去,接着还是用这只手拿了1粒巧克力掂一掂。他是用同一只手来找感觉的。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找感觉?
生:用2只手,我们可以一只手拿几克的东西,另一只手拿1粒巧克力。
师:谁听清楚他的方法了,再来说说看?
师:哦,他把我们的两只小手当成了天平的两只托盘,同时来找感觉。(师做手势)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呢?
师:这粒巧克力到底有多重呢?(课件出示:1粒巧克力大约重5克)我们一起说吧。(板贴:5克)
师:哪些同学估得比较准的,举起小手我们看看。嗯,真不错,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表扬一下。
师:下面,我们把1粒巧克力放在手心,掂一掂,静静地感受一下5克有多重。(师边说边操作)再拿1粒放在一起掂一掂,现在这么重是几克?——10克。哦,2粒大约重10克,那3粒就是——15克。把15克也牢牢记在心里。
师:小朋友,那如果把你们2人手里的巧克力合在一起是几克啊?
生:30克。
师:赶紧轮流掂一掂30克。掂好了,赶紧把它放回去。(师边说边操作。)
4.认识50克。
师:下面啊,我们再来估一个。请你估一估这个果冻的质量。
生操作、汇报。
师:老师发现,虽然你们的估计结果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你们都是把它和谁在作比较?
生:巧克力。
师:这回怎么不先选2分硬币了?
生:因为2分硬币太轻了,果冻比巧克力还要重。
师:是啊,我们要根据它的大致质量来选择——合适的标准。(板书:标准)
师:这个果冻的质量是——(课件出示:1个果冻大约重50克)我们一起大声地说出来吧。(板贴:50克)
师:刚才估得跟50克比较接近的同学有哪些啊?你们可真厉害!看来,想要估得准,选择合适的标准很重要。其实,方法也很重要。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在估的?
师(小结):是啊,我们都是先选择一个合适的——标准,然后把要估的物品和标准分别放在两只手里掂一掂,比一比,再来估计的。
5.认识100克、250克、500克。
师:你看,到现在为止,我们从1克估到了50克,已经估了这么多东西,,还想再估吗?这回啊,老师给你几样有挑战性的东西。
师:请看,你觉得这两样东西跟刚才估过的东西比,怎么样?
生:重。
师:这回你又会选择什么东西来做标准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样来估一估。
生操作、汇报。
(1块肥皂大约重100克,1盒冰红茶大约重250克。)(在肥皂这个环节解决“净含量”的意思。)
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1盒冰红茶大约重250g,(板书:250克)那2盒呢?
生:500g。(板书:500克)
师:同桌两人合作,把2盒放在一起,轮流掂一掂,感受一下500克有多重。
三、认识1千克
1.认识1千克。
师:2盒是500克,3盒就是——
生:750克。(板书:750克)
师:4盒呢?
生:1000克。(板书:1000克)
师:你看,随着数量的增加,质量变得越来越——重了。(师画箭头,板书:重)
师:我们再用盘秤来称一称这4盒冰红茶。
师:诶,刚才不是说1000吗,这里怎么指着1啊?
师:哦,原来这个1000克就等于——1千克。(板书:1000克=1千克)
师:你看,这里的1千克比这里的500克、750克都要——重。
师:谁来读一读,读出左右两边的区别。
生读。
2.感受1千克。
师:我们知道这样4盒冰红茶大约重1千克,那刚才认识的这几样东西,分别多少才是1千克呢?
生:1000颗莲子约重1千克、20个果冻约重1千克、10块肥皂约重1千克。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大约也重1千克的呢?谁来介绍一下你带来的1千克的东西?
生介绍。
师:哦,原来这些都是1千克啊。(板贴:1千克)那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我们要来掂一掂,先来看下活动要求:4人小组合作,交换着轮流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感受好以后,再来拎一拎自己的凳子,估计一下凳子的质量。
生先读活动要求,再操作、后汇报。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都是把这把凳子和1千克的物品在作比较,觉得凳子比1千克要——重。
师:这把凳子老师事先称过了,大约重2千克。
3.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师:你看,凳子的质量是用千克做单位的,那讲台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你的体重呢?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它的质量也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生说。
师:哦,你们发现了,比较重的东西,它的质量是用千克做单位的。那哪些东西的质量是用克做单位的?
生:比较轻的物体,它的质量是用克做单位的。
四、课堂总结
师:好,小朋友,下面请你回忆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于克与千克,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说。
五、课堂练习
师:下面啊,我们要用今天的所学来做几道练习。请你完成练习纸上的题目。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2.看图写出质量。
3.判一判。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道更难的题目,想试试吗?
生判断,说理由。
师:是啊,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的。你看,这是1千克的铁块,这是1千克的棉花,看着这两样东西,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说。
师:是啊,因为它们的材质不一样,所以同样是1千克的东西,体积就不一样了。其实,这里涉及到了密度的知识,初中的科学课上会具体学到。关于克与千克的知识还有很多,小朋友们课外还可以再去找一找,了解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