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2《登高》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0 09:4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上册第三单元 8.2 登高练习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江渚(zhǔ) 潦倒(liáo) 刹那(chà)  悲怆(chuàng)
B.霜鬓(bìn) 萧飒(shà) 狭隘(ài) 逮捕(dǎi)
C.夔州(kuí) 荆州(jīn) 惘然(wǎng) 讣告(bù)
D.呼啸(xiào) 匕首(bì) 舷窗(xián) 横亘(gè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 浊酒 旋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 呼啸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 协迫 邂逅 穷困潦倒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对下列诗句中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 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声音。
C. 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 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唯有杜甫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守不渝的创作主题。
①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②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③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④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自命 ⑤从而打动与感染众多的读者
⑥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
A.⑥④②③⑤① B.④③⑤②①⑥ C.⑥③⑤④②① D.④②①⑥③⑤
5. 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 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 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 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6.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某中学“巴蜀名人研学团”的同学所准备的解说词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莅临“杜甫草堂”拜谒游览!今天由我担任导游,实乃荣幸之至。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堂,观赏杜甫的风采吧!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阅读
(一)(2020·安徽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从炼字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二)(2020·安徽合肥六中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
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
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惋惜悲哀之感。
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的想象蓄势。
D.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E. 题目中,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南山,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
2.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句。
(三)(2020·蚌埠一中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友人张五的,首联“隐者自怡悦”表现了作者对于张五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B.诗人登高而望,看北雁南飞,逐渐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不禁有行将就木的破灭之感。
C.虽然接近黄昏,但作者看到“清秋”之中仍有清秀之景,由此从悲伤中走出,生发出兴致。
D.“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E.这首诗文字朴实,情感真挚,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
2.有人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结合“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四句,说说这几句诗是如何体现“言浅意深”的。
答案
积累与运用
1.A
2.A
3.D
4.D
5. C
6.【答案】“女士们、先生们”改为“同学们”;“莅临”改为“来到”;“拜谒”改为“参观”;“荣幸之至”改为“非常高兴”;“观赏”改为“一睹”。
7.【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阅读
(一)【答案】1.D
2.①用字巧妙。“犹”字写出了酒醉之后仍不能排遣思乡之愁,足见思乡之浓重;“却”字写乡心似乎与身体不同,随潮水回归,实际上饱含作者的无奈。②比拟。化抽象为具体,将乡心当作有形的事物来写,说它依附于潮水,回归家乡,将思乡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意思对即可)
(二)【答案】1.CB
2.“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满怀情意地让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洁月光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而愁苦的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
(三)【答案】1.DE
2.“语淡”在这里体现为语言平淡,不极力描摹,简练地勾勒出从山上四下远眺的场面:意深是说意境悠远,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情景交融,在一幅日暮归家的图景中寄托了诗人高雅的志趣。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