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鲁科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单元测试卷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鲁科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单元测试卷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1-19 17:4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除去混在Na2CO3粉末中的少量NaHCO3,下列最合理的方法是
(  )
A.
加入适量NaOH溶液
B.
加热到固体质量不变
C.
加入适量HCl溶液
D.
加入适量CaCl2溶液
2.某同学用以下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Ⅰ图:若MnO2过量,则浓盐酸可全部消耗完
B.
Ⅱ图:证明新制氯水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C.
Ⅲ图:产生了棕黄色的雾
D.
Ⅳ图:日光照射烧瓶中的饱和氯水会有气泡产生,这是由于氯气光照条件下溶解度下降而逸出
3.等体积的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分别与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AgN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A.
1∶2∶3
B.
3∶2∶1
C.
6∶3∶2
D.
1∶1∶1
4.32
g某气体的分子数目与22
g
二氧化碳的分子数目相同,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  )
A.
32
g
B.
32
g·mol-1
C.
64
g·mol-1
D.
64
g
5.在实验室制取Cl2时,尾气一般要用NaOH溶液吸收而不用澄清石灰水吸收的理由是(  )
A.
氯气不与石灰水反应
B.
Ca(OH)2微溶于水,澄清石灰水中Ca(OH)2的含量少,吸收的尾气也很少
C.
氯气与Ca(OH)2反应生成的CaCl2难溶于水
D.
澄清石灰水能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浑浊
6.把5%的碳酸钠溶液蒸发掉64.3
g水后,溶液变为31
mL,浓度变为14%,没有晶体析出,则浓缩后碳酸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8.52
mol·L-1
B.
4.26
mol·L-1
C.
1.52
mol·L-1
D.
3.04
mol·L-1
7.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氯、溴等统称为卤族元素,在性质上具有相似性,那么在探究溴单质的性质时,其基本程序应该是
(  )
A.
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B.
观察溴的外观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C.
观察溴的外观性质→预测溴的化学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D.
预测溴的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观察溴的外观性质
8.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产生氧气,其中最适合用于宇航员(宇航员呼吸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太空服中的呼吸面具)出舱时的供氧剂的是(  )
A.
H2O2
B.
KMnO4
C.
KClO3
D.
Na2O2
9.将4
g氢氧化钠溶解在10
mL水中,再稀释成1
L,从中取出10
mL,这10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1
mol·L-1
B.
0.1
mol·L-1
C.
0.01
mol·L-1
D.
10
mol·L-1
10.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2
mol氧原子中含1.6NA个电子
B.
1
mol
氯化镁中含有离子数为NA
C.
12.4
g白磷中含有磷原子数为0.1NA
D.
28
g一氧化碳气体所含的电子数为20NA
11.下列关于“容量瓶及其使用”的叙述中不正确是(  )
A.
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专用仪器
B.
常见的规格有100
mL、250
mL、380
mL、500
mL及1
000
mL
C.
选用的容量瓶的容积应等于或略大于所配溶液的体积
D.
使用前要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12.1
mol·L-1硫酸溶液的含义是(  )
A.
1
L水中含有1
mol硫酸
B.
1
L溶液中含1
mol
H+
C.
将98
g硫酸溶于1
L水所配成的溶液
D.
从1
L溶液中取出500
mL后,剩余溶液的浓度仍为1
mol·L-1
13.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4.已知Fe(OH)3为红褐色,下列关于钠的反应现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②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置换出铜
③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可放出氧气
④氯气与铁反应生成三氯化铁
⑤钠、氢气都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雾
⑥久置的氯水,因氯气几乎完全挥发掉,剩下的就是水
A.
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④
D.
①④⑥
二、实验题(共3小题)
16.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从实验室取出硫酸试剂,试剂瓶上标签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该小组欲使用450
mL
0.2
mol·L-1的稀硫酸溶液。配制该浓度的溶液时:
(1)所需试剂瓶内硫酸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mL。
(2)所用量筒和容量瓶的规格为________和________。
(3)浓硫酸稀释时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为该小组的操作,可能导致配制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移液前未冷却至室温
B.定容时加水多了,用滴管吸出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5)下图是该小组转移溶液的示意图,图中的错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对纯碱(碳酸钠)和小苏打(碳酸氢钠)两种固体进行实验探究:
(1)写出甲、丙两种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丙仪器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写出丙仪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探究利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_(填“控制变量法”“对比观察法”或“定量分析法”),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校科技节活动中表演了“滴水生火”、“吹气生火”的小魔术。如图所示,在蒸发皿上放一小团脱脂棉,在里面裹入一种淡黄色的化合物,对着脱脂棉吹气或者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水,一会儿脱脂棉会燃烧起来。
(1)淡黄色的化合物为____________。
(2)由“滴水生火”的小魔术可以得出Na2O2和H2O发生反应的依据:a.有氧气生成;b.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吹气生火”的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将190
g
MgCl2溶于水配制成1
L溶液。
(1)该溶液中MgCl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2)从1
L该溶液中取出10
mL,10
mL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溶质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20.(1)0.3
mol
NH3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与________个H2O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相等。
(2)含0.4
mol
Al3+的Al2(SO4)3中所含的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
(3)相同质量的CO2、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________

(4)19
g某二价金属氯化物(ACl2)中含有0.4
mol
Cl-,则ACl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
21.计算填空:
(1)
4.5
g水与g
硫酸所含的分子数相等,它们所含氧原子数之比是,氢原子数之比是。
(2)已知8
g
A能与32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
g
C和一定量的D,现将16
g
A与70
g
B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生成2
mol
D和一定量的C,则D的摩尔质量是。
四、填空题(共3小题)
22.回答下列问题:
(1)鉴别新制的氯水与久置的氯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请设计实验证明有氧气生成________。
23.  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39.2
L,质量为61
g。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____________mol,其中CO2为________mol,CO占总体积的________________。
24.现用98%的浓H2SO4(ρ=1.84
g·cm-3)配制浓度为0.5
mol·L-1的稀硫酸500
mL,则所需浓H2SO4的体积为________
mL。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加入适量NaOH溶液,会引入新杂质NaOH;B项,加热到固体质量不变,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Na2CO3;C项,加入适量HCl溶液,与碳酸钠反应,将原物质除去;D项,加入适量CaCl2溶液,与碳酸钠反应,将原物质除去。
2.【答案】B
【解析】Ⅰ图中,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随着反应进行,浓度减小到一定程度,不再与二氧化锰继续反应,所以浓盐酸不能全部消耗,A错误;Ⅱ图中,氯水中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滴入石蕊溶液,石蕊变红证明氯水具有酸性,但次氯酸存在于溶液,最后会褪色,证明氯水具有漂白性,B正确;Ⅲ图中,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C错误;氯水中含HClO,光照时HClO分解生成O2和HCl,则气泡主要为分解生成的O2,结论不合理,D错误。
3.【答案】C
【解析】与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AgN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说明三种溶液所含Cl-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根据化学式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6∶3∶2。
4.【答案】C
【解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22
g
÷44
g·mol-1=0.
5
mol,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与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相同,
该气体的摩尔质量=32
g÷0.5
mol=64
g·mol-1。
5.【答案】B
【解析】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吸收Cl2的量较少,吸收不充分。
6.【答案】C
【解析】设蒸发浓缩后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x,根据蒸发前后溶质质量守恒:
(+64.3
g)×5%=0.031
L×x×106
g·mol-1,x=1.52
mol·L-1。
7.【答案】C
【解析】探究溴单质的性质时,首先要观察溴的外观,再根据溴与氯气的性质之间的相似预测溴的化学性质,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并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
8.【答案】D
【解析】根据上述物质的性质可知,Na2O2与H2O或CO2反应产生O2,则宇航员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应选用Na2O2。
9.【答案】B
【解析】配制的1
L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4
g÷40
g·mol-1÷1
L=0.1
mol·L-1,而从中取10
mL,其浓度不变。
10.【答案】A
【解析】计算确定相关粒子的物质的量:
氧原子中电子的物质的量=0.2
mol×8=1.6
mol,
氯化镁中含有离子的物质的量=1
mol×3=3
mol,
白磷中含有磷原子的物质的量=12.4
g÷124
g·mol-1×4=0.4
mol,
一氧化碳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28
g÷28
g·mol-1×14=14
mol。
11.【答案】B
【解析】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专用仪器,其规格主要有:100
mL、250
mL、500
mL、1
000
mL,无380
mL容量瓶。容量瓶的选择原则是“近而大”。容量瓶在使用前,要检验其是否漏水。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A
【解析】A、胃酸的主要成分是HCl,小苏打可与HCl发生反应,减小胃酸的浓度,因此用于治疗胃病,A正确;
B、滴有酚酞溶液的水溶液中加Na2O2,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NaOH是碱,可以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但Na2O2具有强氧化性,会将红色物质氧化变为无色,因此最后的溶液为无色,B错误;
C、Na原子半径大,最外层电子数少,最外层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引力小,容易失去,所以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高压钠灯发出透雾性强的黄光是由于Na元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二者没有关系,C错误;
D、过氧化钠可用作航天员的供氧剂,是由于Na2O2能和CO2、H2O反应生成O2,而帮助人呼吸,所以二者有关系,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14.【答案】A
【解析】
15.【答案】A
【解析】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Na2O2;钠在硫酸铜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不能置换出铜;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氯气与铁反应:2Fe+3Cl22FeCl3;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烟;久置氯水中,2HClO2HCl+O2↑,最后剩下的是稀盐酸。故只有③④正确。
16.【答案】 (1)5.4 (2)10
mL量筒 500
mL容量瓶
(3)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4)AC (5)①未用玻璃棒引流;②未采用500
mL容量瓶
【解析】 (1)由于实验室里没有450
mL容量瓶,本实验须配制500
mL硫酸溶液,故有1.84
g·cm-3×V(硫酸)×98%=0.5
L×0.2
mol·L-1×98
g·mol-1,
解得V(硫酸)≈5.4
mL。
(2)为减小误差,应采用10
mL规格的量筒量取5.4
mL硫酸。
(4)由于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体积变大,若不冷却直接转入容量瓶,定容后随温度降至室温,溶液体积变小,溶液体积将小于500
mL,硫酸浓度高于0.2
mol·L-1,故A项符合题意;B项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使溶液体积小于500
mL,所配溶液浓度高于0.2
mol·L-1,故C项符合题意。
17.【答案】(1)酒精灯 烧杯
(2)
Ca(OH)2+CO2===CaCO3↓+H2O
(3)对比观察法 探究纯碱和小苏打两种固体加热是否分解
【解析】用实验对比的方法探究纯碱和小苏打两种固体的热稳定性,纯碱的热稳定性比小苏打强。
18.【答案】(1)过氧化钠 (2)有热量放出 2Na2O2+2H2O===4NaOH+O2↑ (3)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
【解析】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该反应放出热量;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该反应中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19.【答案】(1)2
mol/L 4
mol/L
(2)2
mol/L 0.02
mol
【解析】
20.【答案】(1)
0.4NA (2)
0.6 (3)
7∶11 14∶11 (4)
95
g/mol
【解析】(1)0.3
mol
NH3分子中含有的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3
mol×4=1.2
mol,则n(H2O)==0.4
mol,二者含有的原子个数相等。
(2)硫酸铝溶液中铝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2∶3,所以n(SO)=×3=0.6
mol。
(3)根据n=可知,质量相同的CO2和CO的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成反比,即n(CO2)∶n(CO)=M(CO)∶M(CO2)=28
g/mol∶44
g/mol=7∶11;二者含有的氧原子个数之比为:(7×2)∶(11×1)=14∶11。
(4)19
g某二价金属氯化物(ACl2)中含有0.4
mol
Cl-,则ACl2的物质的量为=0.2
mol,ACl2的摩尔质量是=95
g·mol-1。
21.【答案】(1)24.5 
1∶4 
1∶1 (2)18
g·mol-1
【解析】(1)n(H2O)=4.5
g÷18
g·mol-1=0.25
mol,
m(H2SO4)=98
g·mol-1×0.25
mol=24.5
g。
氧原子数之比=(0.25
mol×1)∶(0.25
mol×4)=1∶4,
氢原子数之比=(0.25
mol×2)∶(0.25
mol×2)=1∶1。
(2)
8
g
A和32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
g
C,生成D的质量为8
g+32
g-22
g=18
g,则==;16
g
A与70
g
B反应时,B过量,A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16
g×=36
g,则M(D)==18
g·mol-1。
22.【答案】(1)用带颜色的布条鉴别。能使带颜色布条褪色的是新制的氯水;不能使布条褪色的是久置的氯水;
(2)将盛满氯水的无色矿泉水瓶倒置在水槽中,光照一段时间后,瓶底有无色气体生成;将瓶子倒转过来,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次氯酸分解生成的气体为氧气。
【解析】要证明次氯酸分解有氧气的生成,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了氧气。氧气的收集,结合教材实验,是用盛满氯水的瓶子倒置在水槽中,光照一段时间后,收集到无色气体来验证。
23.【答案】 1.75 0.75 57.1%
【解析】 ①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摩尔体积都是22.4
L·mol-1,所以,题中两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1.75
mol。
②设混合气体中CO为xmol,CO2为ymol,则有:x+y=1.75,28x+44y=61,解得:x=1,y=0.75。
③CO的体积分数即为物质的量分数,即:×100%≈57.1%。
24.【答案】 13.6
【解析】 V(浓)=
≈13.6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