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1
遗传的分子基础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单选题
1.(2020·浙江选考)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活体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不能稳定遗传
B.?活体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荚膜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
C.?离体转化实验中,蛋白质也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
D.?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2.(2020·江苏)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在生物科学史中,下列科学研究未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
A.?卡尔文(M.
Calvin)等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途径
B.?赫尔希(A.D.Hershey)等利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梅塞尔森(M.
Meselson)等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D.?温特(F.
W.
Went)证明胚芽鞘产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3.(2020·浙江选考)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2P、
35S
分别标记
T2
噬菌体,然后将大肠杆菌和被标记的噬菌体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分别进行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和悬浮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但不产生含32P
的子代噬菌体
B.?甲组被感染的细菌内含有32P
标记的噬菌体DNA,也可产生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C.?乙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
35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可产生含
35S
的子代噬菌体
D.?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
35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
35S
的子代噬菌体
4.(2019·浙江会考)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通过某操作实现下图所示变化。该操作是(????
)
?
A.?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或DNA???????B.?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
C.?将噬菌体与细菌混合液置于搅拌器中搅拌???????????D.?离心并检测悬浮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5.(2019·海南)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
A.?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
为红花。
中红花:白花=
B.?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
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
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6.(2019·浙江选考)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7.(2019·江苏)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8.(2018·全国Ⅲ卷)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9.(2018·浙江选考)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幽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V
A的RNA和TMV
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TMV
A的遗传物质
10.(2018·全国Ⅱ卷)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11.(2017·浙江选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光滑的
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
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
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
12.(2017·江苏)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
13.(2017·新课标Ⅱ)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14.(2020高三上·昆明月考)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细菌裂解后,32P标记组的子代噬菌体不一定都有放射性
D.?该实验说明DNA可以自我复制,并能指导蛋白质合成
15.(2020·海口模拟)分别用含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宿主细胞和含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宿主细胞培养某病毒,结果发现前者的子代病毒含有放射性标记,而后者的子代病毒不含有放射性标记。该实验能说明
(??
)
A.?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B.?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C.?该病毒的RNA仅含有碱基U?????????????????????????????????D.?该病毒能独立合成mRNA
16.(2020·遂宁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中所用方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论和DNA半保留复制的推测——类比推理法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探究光合作用中氧气来源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C.?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模型建构法
D.?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
17.(2020·浦东模拟)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不用氧的同位素18O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和核酸的理由是(???
)
A.?蛋白质含O,核酸不含????????????????????????????????????????B.?核酸含O,蛋白质不含
C.?蛋白质和核酸都不含O????????????????????????????????????????D.?蛋白质和核酸都含O
18.(2020·安康模拟)下列对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噬菌体被标记后,其侵染的细菌也应用相同的同位素进行标记
B.?带有32P标记的组别,若搅拌不充分,沉淀物中会有少量放射性
C.?带有35S标记的组别,子代噬菌体中会有一小部分带有放射性
D.?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噬菌体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的原料都来自细菌
19.(2020·济南模拟)噬菌体是一类侵染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而噬藻体是一类侵染蓝藻的病毒总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噬菌体和噬藻体的遗传物质中所含的化学元素种类相同
B.?噬菌体的部分宿主细胞中线粒体产生的ATP用于噬菌体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过程
C.?噬藻体所侵染的蓝藻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等色素,色素位于蓝藻的类囊体薄膜上
D.?噬藻体寄生在蓝藻细胞中,可将其用于水华的防治过程
20.(2020·济南模拟)下列关于DNA及相关实验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提出了双螺旋结构模型
B.?大肠杆菌中的质粒呈环状,质粒中不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
C.?在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长短对该组实验放射性检测的结果影响不大
D.?在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转化过程中所使用的DNA纯度越高转化效果越有效
21.(2020·辽宁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5S标记蛋白质?????????????????????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在大肠杆菌中合成的
C.?子代噬菌体DNA中的物质均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噬菌体能独立进行DNA复制
22.(2020·海南模拟)下图是某研究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步使用的是32P标记的T2噬菌体
B.?第二步是将被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
C.?上清液中较高的放射性来自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能证明D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
23.(2020·广州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精妙的实验设计思路使得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更具有说服力,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选择了化学组成和结构简单的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
B.?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区分DNA和蛋白质分子
C.?被标记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后,需长时间保温培养
D.?对离心后试管中的上清液和沉淀物进行放射性检测
24.(2020·柯桥模拟)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留下一种菌落
B.?T2噬菌体DNA合成的原料和模板均来自大肠杆菌
C.?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D.?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无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5.(2020·浙江模拟)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加热后的
S
型菌失去毒性是由于其
DNA
变性失活
B.?R
型菌的
DNA
也能使部分
S
型菌转化为
R
型菌
C.?用
15N
标记
T2?噬菌体,再进行侵染实验,也可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D.?用
35S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细菌,若保温时间过长,最终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
二、实验探究题
26.(2017·新课标Ⅰ)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
(1)实验思路.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________
三、综合题
27.(2020高一下·沧县月考)如图表示某病毒侵入宿主体内的复制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用血清学方法和电镜检查无病毒颗粒,称为“隐蔽期”,这是因为________。
(2)物质D、H分别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B、F的区别是________。过程f称为________。
(4)假如A为RNA,经实验分析确定其碱基总数为X,其中鸟嘌呤G的数量为Y,你能否推断出构成A的几种碱基数量分别是多少吗?________。根据中心法则分析,像A这样的RNA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与人体不同的步骤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
28.(2019高三上·吉林期中)?
1958年,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做了如下实验:将大肠杆菌放在含15NH4Cl的培养基中繁殖几代,其DNA由于15N的加入,而比普通大肠杆菌的DNA重1%,再将含15N的DNA大肠杆菌移到含14NH4Cl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其DNA的质量为中间类型。如果再继续繁殖一代,结果出现两种质量的DNA,即中间型和轻型。提取所有这些不同质量的DNA分子放在离心机内离心3个小时,结果,这些DNA在试管内分成三条带。如图请分析说明:
(1)①a带的DNA是________,b带的DNA是________.
A.两条单链都含15N
B.两条单链都含14N
C.一条单链含15N,另一条单链含14N
②以上实验证明了________.
(2)某科学家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同位素32P、35S作了如下表所示的标记。
?
噬菌体(T2)成分
细菌(大肠杆菌)成分
核苷酸
标记32P
31P
氨基酸
32S
标记35S
此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子噬菌体与母噬菌体的外形和侵染特性均相同,请分析完成:
①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
②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
29.(2019高三上·吉林期中)完成关于基因的部分探索历程的填空。
(1)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________型,否定了这种说法。
(2)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________排列顺序的多样性来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进而科学家们发现基因是DNA上________的片段。
(3)以下是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实例,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下图。
①以上实例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有些人喝了一点酒就脸红,我们称为“红脸人”。
经研究发现“红脸人”体内只有ADH,则“红脸人”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此外还有一种人既有ADH,又有ALDH,号称“千杯不醉”,他们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0.(2019高一下·韶关期末)下图是赫尔希和蔡斯完成的实验的部分步骤,请据图分析:
(1)本实验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原因之一是其结构仅由________组成。实验所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能否用含有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________。上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中能否含有32P或35S?________。
(2)完成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
第一步:用________
(填32P或35S)标记噬菌体;第二步:________。
(3)在本实验中,理论上沉淀物中放射性应该为0,而实验的实际结果显示:沉淀物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本实验若改用未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被32P、35S标记的细菌,理论上沉淀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分布情况如何?
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D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解析】A、
活体转化实验中,小鼠体内有大量
S型菌,说明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能稳定遗传,A错误;
B、活体转化实验中,无法说明是哪种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B错误;
C、离体转化实验中,只有S型菌的DNA才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C错误;
D、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其DNA被水解,故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
S型菌,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活体转化实验是以R型和S型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实验,将活的、无毒的R型(无荚膜,菌落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恙;将活的、有毒的S型(有荚膜,菌落光滑型)肺炎双球菌或将大量经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少量无毒、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分别注射到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患病死亡,并从小白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菌。格里菲斯称这一现象为转化作用,实验表明,S型死菌体内有一种物质能引起R型活菌转化产生S型菌。离体转化实验是艾弗里等人从S型活菌体内提取DNA,R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别和R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只有S型菌DNA和R型活菌的混合培养的培养基中既有R型菌,也有S型菌,这就是是一部分R型菌转化产生有毒的、有荚膜的S型菌所致,并且它们的后代都是有毒、有荚膜的。
2.D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A、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途径,A错误;
B、利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了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
C、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中用了同位素标记法,C错误;
D、温特证明胚芽鞘产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的实验中未采用同位素标记法,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1.理解含义
用同位素标记化合物,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可以明白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2.方法应用
用来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
3.应用分析
(1)标记某元素,追踪其转移途径。如用18O标记HO,光合作用只产生18O2;再用18O标记C18O2
,
光合作用只产生O2
,
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原子全部来自于H2O,而不是来自CO2。
(2)标记特征元素,探究化合物的作用。如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大肠杆菌内发现放射性物质;35S标记蛋白质,大肠杆菌内未发现放射性物质;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3)标记特征化合物,探究详细生理过程,研究生物学原理。如用3H标记亮氨酸,探究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用3H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研究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用15N标记DNA,证明了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
4、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该技术的知识点
?①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
?②证明DNA半保留复制;
?③光合作用中追踪某元素的转移去向,如H218O、14CO2
等;
?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分子;
?⑤标记氮肥中的氮,追踪氮在植物体内和动物体内转移途径。
3.C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A、甲组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悬浮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DNA,说明这一部分DNA没有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在一起,不会产生含32P的子代噬菌体,A正确;
B、甲组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在侵染过程中,DNA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由于噬菌体繁殖所需原料来自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且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可产生含32P的子代噬菌体和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B正确;
C、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所以乙组的悬浮液含较多
35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不会产生含
35S
的子代噬菌体,C错误;???
D、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
35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
35S
的子代噬菌体,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培养大肠杆菌,用
32P、
35S
分别标记大肠杆菌→用32P
、
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用32P、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悬浮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核酸→合成→组装→释放。
4.C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由图可知,DNA以及成功感染大肠杆菌,但是噬菌体的外壳仍然附着于大肠杆菌的细胞膜上,所以需要通过搅拌,将噬菌体外壳和大肠杆菌分离。
故答案为:C
【分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流程:
a、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b、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c、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实验思路: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e、实验过程: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
f、测试的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体内,可见,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完成的。即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DNA传给后代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2、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5.B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解析】A.此实验可以说明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不能说明谁是遗传物质,A项不合题意;
B.病毒甲的RNA指导产生了病毒甲后代,说明RNA是病毒甲的遗传物质,B项符合题意;
C.此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使得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不能说明谁是遗传物质,C项不合题意;
D.此实验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谁是遗传物质,D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说明亲代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到细菌中,说明蛋白质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该实验没有直接观察到DNA的作用,所以不能确定DNA是否是遗传物质。
6.C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解析】甲组中培养一段
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A不符合题意;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质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DNA,B不符合题意;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型菌的转化,C符合题意;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分离开,与R型菌混合培养,观察S型菌各个成分所起的作用。最后再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的培养基中发现了新的S型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7.C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A、由于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也还有N,所以如果用15N标记DNA,那蛋白质也会被标记,A不符合题意
B、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合成原料是大肠杆菌提供的,但编码蛋白质的DNA还是噬菌体自己的,B不符合题意
C、噬菌体为寄生生物,其合成自身物质的原料都来自于大肠杆菌,C符合题意
D、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没有证明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什么,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流程:
a、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b、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c、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实验思路: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e、实验过程: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
f、测试的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体内,可见,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完成的。即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DNA传给后代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8.D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
【解析】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A不符合题意;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是美国科学家卡尔文,B不符合题意;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美国的科学家艾弗里,C不符合题意;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由中国的科学家完成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为:D。
【分析】本题考查对生物学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9.D
【考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解析】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而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极少数具有放射性,A不符合题意;
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C不符合题意;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V
A的RNA和TMV
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TMV
A的遗传物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实验名称
实验过程及现象
结论
细菌的转化
体内
转化
1.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小鼠正常。2.注射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3.注射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正常。4.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体外
转化
5.加热杀死的有毒细菌与活的无毒型细菌混合培养,无毒菌全变为有毒菌。6.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①DNA②蛋白质③糖类④无机物。分别与无毒菌混合培养,①能使无毒菌变为有毒菌;②③④与无毒菌一起混合培养,没有发现有毒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
用放射性元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让其在细菌体内繁殖,在与亲代噬菌体相同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检测出放射性元素32P
DNA是遗传物质
10.B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A、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可以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A不符合题意;
B、噬菌体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T2噬菌体的宿主是大肠杆菌,所以T2噬菌体不能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B符合题意;
C、HIV可攻击T细胞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C不符合题意;
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明确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
①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②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RNA。
③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④生物界主要的遗传物质:DNA。
(
2
)艾滋病的发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11.D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解析】解: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粗糙的,A错误;
B、S型菌的蛋白质经过加热后已经失活,但其DNA经加热后没有失去活性,B错误;
C、S型细菌中的DNA能将部分R性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有S型菌和R型菌,C错误;
D、该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不能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D正确.
故选:D.
【分析】1、图示为格里菲斯的体外转化实验:
①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③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2.C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A、格里菲斯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细菌转化为R型细菌,A错误;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不是S型细菌的DNA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C正确;
D、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只有少量带有32P
标记,D错误.
故选:C.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3、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13.C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A、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前者是RNA病毒,后者是DNA病毒,D错误.
故选:C.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14.A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A、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A错误;
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B正确;
C、细菌裂解后,由于半保留复制,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两条链作为模板分别进入了子代噬菌体,只有部分噬菌体带标记,C正确;
D、该实验说明DNA可以自我复制,并能指导蛋白质合成,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15.B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AB、病毒营寄生生活,合成自身成分的原料来自宿主细胞。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病毒以尿嘧啶为原料合成白身核酸,说明它是一种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B正确;
C、RNA含有A、C、G、U四种碱基,C错误;
D、病毒不能独立地合成mRNA和蛋白质,这些过程都是借助宿主细胞完成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2、核酸的种类: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16.A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DNA分子的复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A、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NA半保留复制的推测利用假说-演绎法,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探究光合作用中氧气来源实验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中的氧,B正确;
C、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通过构建能量金字塔的物理模型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C正确;
D、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和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均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萨顿运用了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方法是假说-演绎法。2、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改变,通过追踪放射性,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17.D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需要通过放射性检测DNA和蛋白质的存在部位,因此需要分别用DNA和蛋白质的标志性元素来做标记进行检测,即标记DNA中的P元素,标记蛋白质中的S元素,而氧元素是DNA和蛋白质的共有元素,因此不用氧的同位素18O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步骤首先获得35S和32P标记的T2噬菌体,然后再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然后适时保温后再搅拌、离心,最后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高低,从而得出结论。2.噬菌体是专性寄生物,不能在培养基中培养,只能在活体中培养。
18.D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A、用已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才能判断出是DNA还是蛋白质进入了细菌,从而得出DNA和蛋白质中谁是遗传物质的结论,A错误;
B、带有32P标记的组别,由于噬菌体DNA进入大肠杆菌内,无论搅拌是否充分,放射性都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B错误;
C、带有35S标记的组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进入大肠杆菌内,合成子代蛋白质外壳所用原料不含标记,则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带有标记,C错误;
D、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侵染细菌后,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2P标记噬菌体的DNA,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使上清液析出较轻的噬菌体颗粒,沉淀中是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19.C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A、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组成元素都是C、H、O、N、P,故噬菌体和噬藻体的遗传物质中所含的化学元素种类相同,A正确;
B、噬菌体不能独立代谢,噬菌体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宿主细胞提供,但噬菌体是一类侵染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其中细菌、放线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真菌为真核生物,含有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工厂”,所以噬菌体的部分宿主细胞中线粒体产生的ATP可用于噬菌体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过程,B正确;
C、蓝藻为原核生物,没有类囊体薄膜,C错误;
D、噬藻体进入蓝藻后依靠蓝藻体内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增殖,最终导致蓝藻裂解死亡,可抑制藻类大爆发,故利用噬藻体寄生在蓝藻细胞中的特点,可用于水华的防治过程,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噬菌体和噬藻体均为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增殖。
20.A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A、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A错误;
B、大肠杆菌中的质粒为小型环状DNA,质粒中不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B正确;
C、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入宿主细胞,保温一段时间搅拌并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保温时间长短对该组实验放射性检测的结果影响不大,C正确;
D、在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转化的有效性与所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关,纯度越大,转化率越高,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搅拌不充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未能与细菌分离。
21.B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A、N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若用15N代替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则其DNA也会被标记,不能将DNA与蛋白质分开,A错误;
B、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由噬菌体的DNA在大肠杆菌体内编码的,B正确;
C、噬菌体的DNA合成的模板来自于噬菌体自身的DNA,而原料来自于大肠杆菌,C错误;
D、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噬菌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DNA的复制,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2.B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A、图中放射性主要分布于上清液中,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说明使用的是35S标记的T2噬菌体,A错误
B、第二步是将被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B正确;
C、上清液的放射性来自亲代噬菌体,C错误;
D、噬菌体表现出遗传性状的连续性,该实验的结果只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3.C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A、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简单,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确;
B、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可以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这也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正确;
C、被标记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后,不能长时间培养,否则,大肠杆菌裂解后,会释放子代噬菌体,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
D、离心后检测到35S标记的一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32P标记的一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则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是DN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的外面,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学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结构简单,其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现象,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D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A、将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由于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所以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会有R型和S型两种菌落,A错误;
B、T2噬菌体DNA合成的模板来自噬菌体本身,B错误;
C、用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若是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不会影响上清液放射性分布,C错误;
D、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只证明了S型菌体中存在转化因子,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由此可知上清液中不应该带有放射性,现测得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其原因可能是:(1)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2)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这样上清液就具有了少量放射性。3、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25.D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A、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加热后的S型菌失去毒性是由于其中对小鼠有毒的物质被高温破坏而失去毒性,A错误;
B、没有试验证明R型菌的DNA也能使部分S型菌转化为R型菌,B错误;
C、N元素是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故用15N标记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放射性都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误差分析
(1)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①培养时间短?部分噬菌体还未吸附、侵染至大肠杆菌细胞?离心后未吸附至大肠杆菌细胞的噬菌体分布在上清液中?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
②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大量繁殖?大肠杆菌裂解死亡,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离心后噬菌体将分布在上清液中?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
(2)搅拌后离心,将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细胞分离
①搅拌不充分?留在大肠杆菌细胞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随大肠杆菌细胞分布在沉淀物中?35S标记的一组沉淀物中放射性也较高。
②搅拌过于剧烈?大肠杆菌细胞被破坏?释放出其中的子代噬菌体?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
二、实验探究题
26.(1)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
(2)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考点】DNA与RNA的异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解析】解:(1)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如DNA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特有的碱基是U,因此可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碱基T和碱基U,通过检测子代的放射性可知该病毒的类型.因此,实验思路为: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2)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故答案为:(1)实验思路: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2)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分析】(1)DNA和RNA的异同: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标记病毒,应该先标记细胞,再用被标记的细胞培养病毒,这样才能得到被标记的病毒.
三、综合题
27.(1)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子代病毒核酸和合成子代病毒的蛋白质,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病毒体
(2)完成物质A复制所需要的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
(3)转录的信息不同;装配
(4)不能;RNA的自我复制;RNA逆转录形成相应的DNA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解析】解:(1)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子代病毒核酸和合成子代病毒的蛋白质,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病毒体,此时用血清学方法和电镜检查无发检测到病毒颗粒,所以称为隐蔽期。(2)由图可知E和H结果f过程生成子代噬菌体,E是噬菌体的核酸,那么H是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物质D促进物质A通过g过程生成两个,则说明物质D是完成物质A复制所需要的酶。(3)物质E是由物质A复制而来的,两种遗传信息是相同的,但是它们表达出来的蛋白质是不同的,说明它们转录形成的物质B和F的信息不同,E和H结果f过程生成子代病毒,过程f是装配。(4)因为RNA是单链,碱基数无法确定,所以不能推断出构成RNA的几种碱基数量;
根据中心法则,人体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DNA复制、转录和表达过程,但RNA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是RNA的自我复制、RNA逆转录形成相应的DNA,转录和翻译。
【分析】据图可知物质A、E是病毒核酸,B、F是RNA,C、G是核糖体,D是完成物质A复制所需要的酶,H是病毒的蛋白质外壳,I是子代病毒.过程是g是核酸复制,a、d是转录,b、e是翻译,f是装配。
28.(1)B;C;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2)31P和标记32P;标记35S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1)①a带位于试管的轻带,两条链含有的都是14N;b带位于试管的中带,两条链含有的分别是14N、15N;c带位于试管的重带,两条链含有的都是15N。
②从实验结果看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本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2)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外壳构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噬菌体自身只提供DNA,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合成子代DNA和蛋白质外壳所需要的原料、场所、酶等均由细菌提供。
①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少部分DNA含有亲代DNA,有31P和标记32P,其余的DNA只有标记32P。
②合成子噬菌体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全部由细菌提供,含有标记35S。
【分析】DNA的复制是指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其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即形成的子代DNA其中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链。据图分析,DNA复制2次后,通过试管离心,从试管上到下分轻带、中带、重带。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研究方法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蛋白质用放射性的S标记,DNA用放射性的P标记,具体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9.(1)SⅢ
(2)碱基对;有遗传效应
(3)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4;Aabb
或AAbb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NA分子的结构,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1)如果该实验中S型菌全是SIII型,因为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如果全部出现的是SIII型就可以否认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的。(2)DNA双螺旋模型用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解释了DNA分子的多样性。随后科学家发现了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3)以上例子说明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由题意可知红脸人基因型是A-B-,应有AABB、AaBB、AABb、AaBb4种。千杯不醉的基因型应是A-bb,即AAbb或Aabb。
【分析】根据题图”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分析可知:“红脸人”的基因型为A_B_,包括四种基因型,即AABB、AaBB、AABb、AaBb;“千杯不醉”的的基因型A_bb,包括两种基因型,即AAbb、Aabb。
30.(1)DNA和蛋白质;同位素标记法(离心法等);不能;不能
(2)35S;把35S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或用35S标记的噬菌体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3)搅拌不充分,部分未与细菌分离的具有放射性的蛋白质外壳随细菌在沉淀物中
(4)沉淀中有放射性,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1)
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其结构简单,仅由DNA和蛋白质构成。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用32P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再让这两类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因此实验所用的研究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因此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则不能用含有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在该实验过程中,经搅拌、离心后,细菌存在于沉淀物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据此并结合图示呈现的“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可推知:图示是将被35S
标记的噬菌体和未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检测的因变量是上清液与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而在培养过程中,细菌能够从培养液中吸收物质,所以上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中不能含有32P或35S,否则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2)
图示的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为: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第二步:把35S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用35S标记的噬菌体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3)
实际结果显示:沉淀物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部分未与细菌分离的具有放射性的蛋白质外壳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4)
本实验若改用未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被32P、35S标记的细菌,因搅拌、离心后,细菌存在于沉淀物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所以理论上沉淀中有放射性,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是:用32P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再让这两类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在搅拌、离心后,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因细菌的质量重于噬菌体,所以离心后,细菌存在于沉淀物中,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图示信息显示:离心之后,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说明图示是将已被35S
标记的噬菌体和未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1
遗传的分子基础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单选题
1.(2020·浙江选考)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活体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不能稳定遗传
B.?活体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荚膜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
C.?离体转化实验中,蛋白质也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
D.?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2.(2020·江苏)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在生物科学史中,下列科学研究未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
A.?卡尔文(M.
Calvin)等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途径
B.?赫尔希(A.D.Hershey)等利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梅塞尔森(M.
Meselson)等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D.?温特(F.
W.
Went)证明胚芽鞘产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3.(2020·浙江选考)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2P、
35S
分别标记
T2
噬菌体,然后将大肠杆菌和被标记的噬菌体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分别进行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和悬浮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但不产生含32P
的子代噬菌体
B.?甲组被感染的细菌内含有32P
标记的噬菌体DNA,也可产生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C.?乙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
35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可产生含
35S
的子代噬菌体
D.?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
35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
35S
的子代噬菌体
4.(2019·浙江会考)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通过某操作实现下图所示变化。该操作是(????
)
?
A.?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或DNA???????B.?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
C.?将噬菌体与细菌混合液置于搅拌器中搅拌???????????D.?离心并检测悬浮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5.(2019·海南)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
A.?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
为红花。
中红花:白花=
B.?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
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
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6.(2019·浙江选考)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7.(2019·江苏)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8.(2018·全国Ⅲ卷)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9.(2018·浙江选考)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幽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V
A的RNA和TMV
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TMV
A的遗传物质
10.(2018·全国Ⅱ卷)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11.(2017·浙江选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光滑的
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
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
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
12.(2017·江苏)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
13.(2017·新课标Ⅱ)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14.(2020高三上·昆明月考)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细菌裂解后,32P标记组的子代噬菌体不一定都有放射性
D.?该实验说明DNA可以自我复制,并能指导蛋白质合成
15.(2020·海口模拟)分别用含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宿主细胞和含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宿主细胞培养某病毒,结果发现前者的子代病毒含有放射性标记,而后者的子代病毒不含有放射性标记。该实验能说明
(??
)
A.?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B.?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C.?该病毒的RNA仅含有碱基U?????????????????????????????????D.?该病毒能独立合成mRNA
16.(2020·遂宁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中所用方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论和DNA半保留复制的推测——类比推理法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探究光合作用中氧气来源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C.?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模型建构法
D.?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
17.(2020·浦东模拟)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不用氧的同位素18O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和核酸的理由是(???
)
A.?蛋白质含O,核酸不含????????????????????????????????????????B.?核酸含O,蛋白质不含
C.?蛋白质和核酸都不含O????????????????????????????????????????D.?蛋白质和核酸都含O
18.(2020·安康模拟)下列对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噬菌体被标记后,其侵染的细菌也应用相同的同位素进行标记
B.?带有32P标记的组别,若搅拌不充分,沉淀物中会有少量放射性
C.?带有35S标记的组别,子代噬菌体中会有一小部分带有放射性
D.?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噬菌体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的原料都来自细菌
19.(2020·济南模拟)噬菌体是一类侵染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而噬藻体是一类侵染蓝藻的病毒总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噬菌体和噬藻体的遗传物质中所含的化学元素种类相同
B.?噬菌体的部分宿主细胞中线粒体产生的ATP用于噬菌体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过程
C.?噬藻体所侵染的蓝藻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等色素,色素位于蓝藻的类囊体薄膜上
D.?噬藻体寄生在蓝藻细胞中,可将其用于水华的防治过程
20.(2020·济南模拟)下列关于DNA及相关实验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提出了双螺旋结构模型
B.?大肠杆菌中的质粒呈环状,质粒中不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
C.?在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长短对该组实验放射性检测的结果影响不大
D.?在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转化过程中所使用的DNA纯度越高转化效果越有效
21.(2020·辽宁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5S标记蛋白质?????????????????????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在大肠杆菌中合成的
C.?子代噬菌体DNA中的物质均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噬菌体能独立进行DNA复制
22.(2020·海南模拟)下图是某研究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步使用的是32P标记的T2噬菌体
B.?第二步是将被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
C.?上清液中较高的放射性来自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能证明D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
23.(2020·广州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精妙的实验设计思路使得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更具有说服力,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选择了化学组成和结构简单的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
B.?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区分DNA和蛋白质分子
C.?被标记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后,需长时间保温培养
D.?对离心后试管中的上清液和沉淀物进行放射性检测
24.(2020·柯桥模拟)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留下一种菌落
B.?T2噬菌体DNA合成的原料和模板均来自大肠杆菌
C.?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D.?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无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5.(2020·浙江模拟)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加热后的
S
型菌失去毒性是由于其
DNA
变性失活
B.?R
型菌的
DNA
也能使部分
S
型菌转化为
R
型菌
C.?用
15N
标记
T2?噬菌体,再进行侵染实验,也可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D.?用
35S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细菌,若保温时间过长,最终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
二、实验探究题
26.(2017·新课标Ⅰ)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
(1)实验思路.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________
三、综合题
27.(2020高一下·沧县月考)如图表示某病毒侵入宿主体内的复制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用血清学方法和电镜检查无病毒颗粒,称为“隐蔽期”,这是因为________。
(2)物质D、H分别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B、F的区别是________。过程f称为________。
(4)假如A为RNA,经实验分析确定其碱基总数为X,其中鸟嘌呤G的数量为Y,你能否推断出构成A的几种碱基数量分别是多少吗?________。根据中心法则分析,像A这样的RNA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与人体不同的步骤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
28.(2019高三上·吉林期中)?
1958年,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做了如下实验:将大肠杆菌放在含15NH4Cl的培养基中繁殖几代,其DNA由于15N的加入,而比普通大肠杆菌的DNA重1%,再将含15N的DNA大肠杆菌移到含14NH4Cl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其DNA的质量为中间类型。如果再继续繁殖一代,结果出现两种质量的DNA,即中间型和轻型。提取所有这些不同质量的DNA分子放在离心机内离心3个小时,结果,这些DNA在试管内分成三条带。如图请分析说明:
(1)①a带的DNA是________,b带的DNA是________.
A.两条单链都含15N
B.两条单链都含14N
C.一条单链含15N,另一条单链含14N
②以上实验证明了________.
(2)某科学家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同位素32P、35S作了如下表所示的标记。
?
噬菌体(T2)成分
细菌(大肠杆菌)成分
核苷酸
标记32P
31P
氨基酸
32S
标记35S
此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子噬菌体与母噬菌体的外形和侵染特性均相同,请分析完成:
①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
②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
29.(2019高三上·吉林期中)完成关于基因的部分探索历程的填空。
(1)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________型,否定了这种说法。
(2)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________排列顺序的多样性来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进而科学家们发现基因是DNA上________的片段。
(3)以下是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实例,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下图。
①以上实例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有些人喝了一点酒就脸红,我们称为“红脸人”。
经研究发现“红脸人”体内只有ADH,则“红脸人”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此外还有一种人既有ADH,又有ALDH,号称“千杯不醉”,他们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0.(2019高一下·韶关期末)下图是赫尔希和蔡斯完成的实验的部分步骤,请据图分析:
(1)本实验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原因之一是其结构仅由________组成。实验所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能否用含有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________。上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中能否含有32P或35S?________。
(2)完成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
第一步:用________
(填32P或35S)标记噬菌体;第二步:________。
(3)在本实验中,理论上沉淀物中放射性应该为0,而实验的实际结果显示:沉淀物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本实验若改用未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被32P、35S标记的细菌,理论上沉淀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分布情况如何?
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