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生物进化(原卷+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4 生物进化(原卷+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20 15:09: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4
生物进化
一、单选题
1.(2020·海南)金鲳鱼是一种重要海产经济鱼类。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但因苗种来源范围小、近亲繁殖普遍,种质退化现象较严重,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更快的金鲳鱼养殖品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野生种群和人工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近亲繁殖会使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个体增加
D.?如果人工种群个体持续大量地逃逸到野外,会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2020·浙江选考)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3.(2018·江苏)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4.(2018·江苏)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5.(2018·海南)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6.(2018·海南)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7.(2019·天津)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8.(2018·浙江选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白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裴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9.(2017·海南)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
B.?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
C.?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
10.(2017·浙江选考)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11.(2017·江苏)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12.(2020·鹤壁模拟)已知某小岛上的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蜥蜴原种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该蜥蜴脚趾趾型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Aa基因型的频率为60%,aa基因型(胚胎致死)的频率为0,那么该蜥蜴种群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A.?49/91?????????????????????????????????B.?11/20?????????????????????????????????C.?11/17?????????????????????????????????D.?49/100
13.(2020·鹤壁模拟)下列符合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期使用青霉素会出现抗药性的细菌是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
B.?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之间共同进化可体现物种的多样性
C.?突变和自然选择都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
D.?若两个物种能杂交产生后代则说明它们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
14.(2020·海口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都可能导致其合成的肤链长度改变
B.?利用农杆菌介导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表达,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为生物的发展开辟新前景
D.?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15.(2020·贵阳模拟)某个自由放养的马群中栗色马数量多,研究发现控制栗色的基因频率比控制白色的基因频率高。马场根据需要选育白色纯种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中栗色马数量多,所以栗色为显性???????????????????B.?自然状态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将保持不变
C.?若白色基因频率上升不能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经人工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将定向改变
16.(2020·珠海模拟)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
B.?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C.?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对鸟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基因检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7.(2020·浙江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Cc的紫花豌豆逐代自交,纯合紫花基因型频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C.?在工业区森林,桦尺蚁种群中黑色蛾子逐渐取代了灰色蛾子是一种适应性进化
D.?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的或翅膀特别发达的昆虫更易生存,表明突变基因是有利的
18.(2020·维吾尔模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SARS
-CoV-2)的遗传物质是RNA,RNA病毒均可进行逆转录
B.?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碱基对连接
C.?染色体结构变异是个别碱基对增添或缺失造成的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19.(2020·浦东模拟)科学家根据血红蛋白α链中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推测“鲤→马→人”的蛋白质分子进化速率,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

A.?胚胎学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C.?生物化学证据?????????????????D.?古生物化石证据
20.(2020·浦东模拟)杂交水稻推广的同时,地方水稻品种被逐渐淘汰,这一现象(???

A.?说明遗传多样性降低???????????????????????????????????????????B.?有利于水稻物种长期生存
C.?说明水稻基因库增大???????????????????????????????????????????D.?有利于水稻的进化和发展
21.(2020·济南模拟)昆虫取食或机械性损伤都会引起烟草植株释放大量烟碱,烟碱对昆虫具有广谱性的毒性。科学家发现,以烟草叶片为食的烟草天蛾幼虫在用含有高浓度烟碱的食物饲喂后,仍然能够生存,只是生长速率降低。烟草天蛾幼虫可以利用其从食物中摄取的烟碱抵抗寄生生物(如绒茧蜂幼虫)来保护自己。经X射线诱变后选择烟碱敏感型烟草天蛾幼虫有助于研究烟草天蛾对烟碱适应性的分子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烟草天蛾对烟碱的适应性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B.?烟碱可以改变绒茧蜂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使其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C.?烟碱敏感型烟草天蛾的出现可增加生物多样性
D.?可以通过X射线定向诱导烟草天蛾发生烟碱敏感型突变
22.(2020·银川模拟)地球上经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过度放牧可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发展
C.?猎豹追捕斑马会促进斑马种群的发展??????????????????D.?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一定都有利
23.(2020·泰州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理论本身也在“进化”?????????????????????????B.?达尔文摒弃了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C.?千姿百态的物种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24.(2020·泰州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天然林比单一树种人工林更易遭病虫害肆虐
25.(2020·河南模拟)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的配子中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基因的结构,但能产生新基因
C.?用农药给农作物除虫导致害虫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
D.?基因重组不能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
二、综合题
26.(2017·崇明模拟)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某研究所对天目山不同海拔檫木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调查,根据海拔由低到高分别确立了Pop1、Pop2、Pop3、Pop4和Pop5等5个海拔群体.
(1)若要调查天目山檫木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通常采用________(方法).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各个种群能够在不同海拔环境下生存是________的结果.
(3)测定天目山檫木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最简便的方法是通过________来测定5个种群DNA片段的相似性.经测定,得到表.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遗传相似性越高,遗传距离则越________.(选填“近”、“远”)
遗传相似性
Pop1
Pop2
Pop3
Pop4
Pop5
遗传距离
Pop1
0.78
0.78
0.63
0.52
Pop2
0.25
0.82
0.77
0.64
Pop3
0.25
0.20
0.66
0.63
Pop4
0.46
0.26
0.41
0.81
Pop5
0.66
0.45
0.46
0.21
(4)经调查,人类活动是影响天目山各海拔檫木种群遗传结构差异的原因之一,但还未处于濒危状态.为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下列方法最为可取的是??

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
C.离体保护
D.禁止人类活动.
27.(2020高三上·张家口月考)在加勒帕格斯群岛上生活着13
种地雀,这
13
种地雀祖先属于同一物种,从南美洲迁过来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因此形成多个种群,各个岛屿上的种群被海洋隔开,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物种。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物种?________。
(2)各个岛屿上的种群被海洋隔开后,不同的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________,为进化提供材料,但是,________
决定进化的方向,种群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3)在其中一个岛屿上分布着以仙人掌为食的仙人掌地雀,仙人掌地雀有红喙(A)和白喙(a)之分,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30%,在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下,若仙人掌地雀自由交配,后代中红嚎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8.(2020高二上·阆中期中)某昆虫的翅可接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昆虫具有各种翅长的原因是________。
(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分别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食物匮乏,飞行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而乙岛经常有大风,善于飞行的昆虫反而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
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经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___已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最终形成了________,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9.(2020高二上·揭阳月考)阅读材料,分析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1.某些动物在不同季节中数量差异很大: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了冬季又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再使数量增多,由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见图)。
材料2.图中地雀A与B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1)在图示的三年间,第一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2%,第二年夏季●基因如频率为3%,第三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0%,某同学认为该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他做出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生物的的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________,它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
(2)使用农药防治害虫,保留了突变出的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其实质是依赖________的选择作用,提高该害虫种群中________的频率。而经过越冬的瓶颈样模式,抗药性个体不耐寒冷而死亡,导致下一年该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又下降。抗药性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种群的利害关系来说是________(有利/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3)若干年后,岛屿上出现地雀新种C。确定C为新物种可用如下结果判断:引C入大陆使其和A、B生活于同一区域,它们之间________。它的进化机制是:地雀种群本来就存在着基因频率的变化;大陆与岛屿不同的环境引起不同的自然选择;由于________,阻断两处种群的基因交流,导致两处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当基因频率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________出现,形成新种C。
30.(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已知某地区蝗虫的抗药性(A)对不抗药性(a)为显性,如图表示该地区蝗虫进化的基本过程,图中
X、Y、Z
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
X、Y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基因频率是指________,
该地区蝗虫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该地区蝗虫的________。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________的现象,蝗虫新种产生必须要有________隔离。
(4)该地区蝗虫群体中基因型
AA
的个体占
20%,基因型
aa
的个体占
50%。倘若经过人工喷洒农药,不抗药的蝗虫全部被杀灭,抗药的蝗虫自由交配一代后,子代中
aa
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此时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D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A、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是为培养适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属于人工选择,A正确;
B、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不同,B正确;
C、近亲繁殖能够使纯合基因型的频率迅速增加,C正确;
D、遗传多样性的本质是遗传变异,人工种群大量逃逸到野外,不会使野生种群发生遗传变异,故其遗传多样性不会改变,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或者培养适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或性状叫人工选择。2、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但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2.D
【考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A、遗传漂变一般在发生在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A错误;
B、遗传漂变没有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故没有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B错误;
C、遗传漂变是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使生物得到进化,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都是进化的因素,C错误;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均可打破遗传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小群体。在一个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甚至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
3.B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A、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不符合题意;
B、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符合题意;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不符合题意;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如马和驴)
4.A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A、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符合题意;
B、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不符合题意;
C、某种群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不符合题意;
D、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④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2)遗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格定律)
如果一个种群符合下列条件:
①种群是极大的
②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也就是说种群中每一个个体与种群中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是相等的;
③没有突变产生
④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
⑤没有自然选择:遗传平衡所指的种群是理想种群,在自然条件下,这样的种群是不存在的。所以种群基因频率迟早要发生变化,所以种群的进化是必然的。
5.B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产生生殖隔离,因此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就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B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分析】物种形成
(1)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
①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②爆发式——主要是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异源多倍体从而产生新物种,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
③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蓝—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产生生殖隔离。
6.B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A、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捕食关系中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相反,在自然界的捕食关系中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共同进化。生物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A不符合题意;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B符合题意;
C、动物的食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C不符合题意;
D、甲以乙为食,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原因
①从分子水平上看,a.直接原因: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b.根本原因:DNA分子(遗传物质或核酸)结构的多样性。
②从进化角度看,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变异的不定向性及自然选择的定向性。
(3)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加速了生物的进化。
7.C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A、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其天敌来捕食昆虫,使昆虫数量减少,这体现了植物与昆虫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不符合题意;
B、植食性昆虫与植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昆虫捕食植物,而植物出现了抗虫反应,这就是共同进化,不符合题意;
C、由于Bt56蛋白能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如果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植物就能正常启动抗虫反应,烟粉虱数量增长缓慢,符合题意;
D、因为Bt56蛋白能抑制植物的抗虫反应,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以使抗虫反应正常启动,从而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竞争、捕食和被捕食、寄生和被寄生以及有共生关系的种群,基本上也可看做是共同进化的关系。
(3)目前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
8.【答案】C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A、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动力,故A不符合题意;
B、自然选择让不同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加速了生殖隔离的进程,故B不符合题意;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而不遗传的变异则不能,故C符合题意;
D、种群中不同性状的适合度不同,自然选择可以使这些性状在后代中的比例发生定向改变而最终导致基因频率定向变化而进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是生物的不同变异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合度不同,导致其存活率出现差异,适合度大的存活率高,相关基因频率在后代种群中将逐渐增大,反之逐渐减少。因而,可遗传的变异在自然选择中可以发挥作用,而不遗传的变异则不能。
9.C
【考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据此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黑色可能为显性,也有可能为隐性,A错误;
B、根据“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不能说明栗色为显性,B错误;
C、若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数目多于隐性个体数目,因此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时,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C正确;
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据此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栗色可能为显性,也有可能为隐性,D错误.
故选:C.
【分析】1、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2、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的频率.
10.C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A、青菜虫先发生抗药性变异,农药只是选择有利变异,A错误;
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选择的结果,B错误;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C正确;
D、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达尔文进化理论,生物在过度繁殖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变异,其中有的变异适应环境,有的变异则不适应环境,它们在生存过程中,生活环境对这些变异类型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了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即使没有环境的诱导,变异也会发生,环境的诱导会增加变异的概率.
变异与选择无关,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最适于环境的变异.
11.A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A错误;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个物种,B正确;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这说明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D正确.
故选:A.
【分析】1、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的一个组成部分.2、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这种不能杂交或能杂交而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3、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12.A
【考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为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频率=70%×70%=49%,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aa的基因型频率=30%×30%=9%,其中aa为致死型,因此AA基因型的个体占49%/(49%+42%)=49/91。故答案为:A。
【分析】已知某种群中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Aa基因型的频率为6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则A的基因频率=40%+1/2×60%=70%,a的基因频率=1/2×60%=30%。
13.C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A、长期使用青霉素会选择出抗药性的细菌,青霉素起到选择作用,A错误;
B、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的两种表现型,B错误;
C、突变和自然选择都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C正确;
D、既然是两个物种,必然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4.B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A、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的位置发生改变,导致其合成的肽链长度发生改变,A正确;
B、利用农杄菌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表达,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
C、新物种的出现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C正确;
D、“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5.D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A、不能根据栗色马的数量多推断栗色为显性,需考虑自然选择的作用,A错误;
B、自然状态下存在突变和选择作用等因素,两基因的频率会发生改变,B错误;
C、进化的实质即为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经人工选择的种群,其白色基因频率会升高,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栗色马数量多及栗色基因频率高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6.B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A、食物来源有别,可以很好缓解种内个体间因争夺食物的斗争。题干信息告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斗争,A正确;
B、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可遗传变异的结果,蜂鸟采蜜只属于环境因素,B错误
C、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对于遗传多样性的检测常用分子杂交的方法,其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共同进化包括两个方面:(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体现在捕食关系、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上。(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无氧环境影响生物的代谢类型均为厌氧型,自养型生物的出现产生的氧气使环境变成有氧环境,这又影响了好氧生物的出现。
17.C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A、基因型为Cc的紫花豌豆逐代自交纯合紫花基因频率增加,不能表明豌豆正在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已经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B错误;
C、在工业区森林,树干变黑,桦尺蠖种群中黑色蛾子逐渐取代了灰色蛾子是一种的适应性进化,C正确;
D、基因突变大多数是有害的,但利害关系是相对的,由环境决定,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8.D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遗传信息的转录
【解析】A、RNA病毒包括两种,一种能进行RNA的自我复制,另一种能进行逆转录,A错误;
B、在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B错误;
C、个别碱基对增添或缺失不会造成染色体结构变异,而引起基因突变,C错误;
D、通过自然选择,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存下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大多数对生物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死亡。染色体数目变异分为个别染色体的增减和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减。
19.C
【考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A、胚胎学证据指的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同源器官发育情况的比较证据,A错误;
B、比较解剖学证据是指对同源或同功器官进行解剖比对进而得出亲缘关系远近与否的结论,题中所列的证据不属于比解剖学证据,B错误;
C、生物化学证据就是指对不同生物体内担负同一功能的物质如蛋白质的组分与结构进行比对,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题中证据就是生物化学证据,C正确;???
D、古生物化石证据是从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古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等,与题中所列证据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比解剖学的证据和生物化学上的证据。比较解剖学是用解剖的方法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及其类群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的一门学科。在研究过程中,也根据古脊椎动物的化石找到器官的同功或同源的依据,从而阐明脊椎动物各类别间的系统演化关系。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证据。
20.A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A、杂交水稻推广,导致地方水稻品种被淘汰的现象能说明遗传多样性降低,A正确;
B、地方水稻品种被逐渐淘汰的现象不利于水稻物种长期生存,B错误;
C、地方水稻被淘汰的结果导致水稻基因库减小,C错误;
D、由于人为的选择而导致地方水稻逐渐被淘汰的现象对水稻的进化和发展是不利的,因为遗传多样性降低了,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但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为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21.D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A、烟草天蛾对烟碱的适应性是生物之间相互选择、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烟草天蛾幼虫可以利用其从食物中摄取的烟碱抵抗寄生生物(如绒茧蜂幼虫)来保护自己,所以烟碱可以改变绒茧蜂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使其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烟碱敏感型烟草天蛾的出现可增加基因多样性,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C正确;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X射线不能定向诱导烟草天蛾发生烟碱敏感型突变,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
22.B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A、捕食者往往捕食数目较多的猎物,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正确;
B、过度放牧超过草原承载量,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发展,B错误;
C、猎豹追捕斑马会促进斑马种群的发展,C正确;
D、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一定都有利,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3.B
【考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A、生物进化理论随着人们的争论和深入研究不断发展,由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再到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因此生物进化理论本身也在“进化”发展,A正确;
B、关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产生,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的观点,B错误;
C、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因此千姿百态的物种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24.A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即生态功能,因此远大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
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生物入侵的现象,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C错误;
D、混合树种天然林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不易遭病虫害肆虐,而单一树种人工林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易遭到病虫害肆虐,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5.A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A、二倍体生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四倍体等多倍体生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内的染色体组一般不止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由基因突变的概念可知,基因突变一定改变基因的结构,B错误;
C、农药性变异的出现在使用农药之前,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增加,C错误;
D、交叉互换能使基因重组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基因突变: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造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重组:包括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一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二、综合题
26.(1)样方法
(2)自然选择
(3)PCR(或聚合酶链式反应);近
(4)A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1)若要调查某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通常采用样方法.(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各个种群能够在不同海拔环境下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测定天目山檫木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即基因多样性,最简便的方法是通过PCR(或聚合酶链式反应)
扩增相关DNA的数量后来测定5个种群DNA片段的相似性.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遗传相似性越高,遗传距离则越近.(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
【分析】1、若要调查某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若要调查某动物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2、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遗传相似性越高,遗传距离则越近.
27.(1)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75%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1)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2)现代进化论则认为,13种地雀原先同为一个物种,但由于分布到不同的海洋群岛上,不同的种群便发生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向各自的方向发展;另外,每个岛上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产生出不同的新种。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3)仙人掌地雀有红喙(A)和白喙(a)之分,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30%,则Aa基因型的个体占4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30%+1/2×40%=50%,a=1-50%=50%。在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下,若仙人掌地雀自由交配,后代中红嚎个体所占比例为1-50%×50%=75%。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由题意可知,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多样性的形成是由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原先属于同一个物种的地雀,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小岛上,由于地理隔离的原因,不同小岛上的环境条件不同,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同种群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逐渐出现生殖隔离,形成不同的物种。
28.(1)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或变异是不定向的)
(2)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3)基因库;生殖隔离;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1)导致生物性状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而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而会产生具有各种翅长的昆虫。(2)飞行能力强的昆虫在甲岛容易生存,而在乙岛不容易生存,由此可知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3)种群A、种群B不能相互交配表明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很大差异,已经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两个新的物种。
两个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的原因有: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以及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以及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
【分析】1.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变,和第一代中基因频率相同。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是否有利,从而通过生存斗争使适者生存,从而决定进化的方向。
29.(1)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改变;基因重组;原材料
(2)农药;抗药性基因;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3)自然状态下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后代大陆与岛屿之间的)地理隔离;(种群之间产生)生殖隔离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1)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三年间●基因的频率由2%变为3%再变为0%,说明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生物的的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 基因重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使用农药防治害虫,保留了突变出的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其实质是依赖农药的选择作用,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提高了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抗药性基因的出现对害虫来说是否有利,取决于环境的变化。(3)引C入大陆使其和A、B生活于同一区域,它们之间自然状态下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可确定C为新物种。据图分析,大陆与岛屿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阻断了A与B种群之间的基因的交流,最终导致A与B种群之间出现了生殖隔离,进而形成了新物种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不同物种之间、物种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地球上不仅出现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0.(1)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在种群基因库中某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基因库
(3)自由交流;生殖
(4)9%;70%;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图中X、Y分别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基因库中某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该地区蝗虫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该地区蝗虫的基因库。(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进行交流的现象,蝗虫新种产生必须要有生殖隔离。(4)该蝗虫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则Aa的个体占30%,其中A基因频率为20%+30%×1/2
=35%。倘若经过人工喷洒农药,不抗药的蝗虫aa全部被杀灭,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则AA占40%,Aa占60%,此时A基因频率为40%+60%×1/2
=70%,a的基因频率=30%.抗药的蝗虫自由交配一代后,则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a2=9%,由于自由交配亲代与子代基因频率相同,所以此时A基因频率仍是70%,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种群A基因频率由35%→70%,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因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由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蝗虫原种出现不同的形态,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有利变异被保留,不利变异被淘汰,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与原有物种之间发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因此该图中,X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的变异),Y是自然选择,Z是隔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4
生物进化
一、单选题
1.(2020·海南)金鲳鱼是一种重要海产经济鱼类。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但因苗种来源范围小、近亲繁殖普遍,种质退化现象较严重,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更快的金鲳鱼养殖品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野生种群和人工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近亲繁殖会使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个体增加
D.?如果人工种群个体持续大量地逃逸到野外,会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2020·浙江选考)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3.(2018·江苏)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4.(2018·江苏)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5.(2018·海南)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6.(2018·海南)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7.(2019·天津)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8.(2018·浙江选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白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裴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9.(2017·海南)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
B.?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
C.?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
10.(2017·浙江选考)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11.(2017·江苏)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12.(2020·鹤壁模拟)已知某小岛上的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蜥蜴原种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该蜥蜴脚趾趾型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Aa基因型的频率为60%,aa基因型(胚胎致死)的频率为0,那么该蜥蜴种群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A.?49/91?????????????????????????????????B.?11/20?????????????????????????????????C.?11/17?????????????????????????????????D.?49/100
13.(2020·鹤壁模拟)下列符合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期使用青霉素会出现抗药性的细菌是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
B.?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之间共同进化可体现物种的多样性
C.?突变和自然选择都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
D.?若两个物种能杂交产生后代则说明它们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
14.(2020·海口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都可能导致其合成的肤链长度改变
B.?利用农杆菌介导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表达,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为生物的发展开辟新前景
D.?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15.(2020·贵阳模拟)某个自由放养的马群中栗色马数量多,研究发现控制栗色的基因频率比控制白色的基因频率高。马场根据需要选育白色纯种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中栗色马数量多,所以栗色为显性???????????????????B.?自然状态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将保持不变
C.?若白色基因频率上升不能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经人工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将定向改变
16.(2020·珠海模拟)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
B.?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C.?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对鸟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基因检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7.(2020·浙江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Cc的紫花豌豆逐代自交,纯合紫花基因型频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C.?在工业区森林,桦尺蚁种群中黑色蛾子逐渐取代了灰色蛾子是一种适应性进化
D.?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的或翅膀特别发达的昆虫更易生存,表明突变基因是有利的
18.(2020·维吾尔模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SARS
-CoV-2)的遗传物质是RNA,RNA病毒均可进行逆转录
B.?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碱基对连接
C.?染色体结构变异是个别碱基对增添或缺失造成的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19.(2020·浦东模拟)科学家根据血红蛋白α链中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推测“鲤→马→人”的蛋白质分子进化速率,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

A.?胚胎学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C.?生物化学证据?????????????????D.?古生物化石证据
20.(2020·浦东模拟)杂交水稻推广的同时,地方水稻品种被逐渐淘汰,这一现象(???

A.?说明遗传多样性降低???????????????????????????????????????????B.?有利于水稻物种长期生存
C.?说明水稻基因库增大???????????????????????????????????????????D.?有利于水稻的进化和发展
21.(2020·济南模拟)昆虫取食或机械性损伤都会引起烟草植株释放大量烟碱,烟碱对昆虫具有广谱性的毒性。科学家发现,以烟草叶片为食的烟草天蛾幼虫在用含有高浓度烟碱的食物饲喂后,仍然能够生存,只是生长速率降低。烟草天蛾幼虫可以利用其从食物中摄取的烟碱抵抗寄生生物(如绒茧蜂幼虫)来保护自己。经X射线诱变后选择烟碱敏感型烟草天蛾幼虫有助于研究烟草天蛾对烟碱适应性的分子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烟草天蛾对烟碱的适应性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B.?烟碱可以改变绒茧蜂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使其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C.?烟碱敏感型烟草天蛾的出现可增加生物多样性
D.?可以通过X射线定向诱导烟草天蛾发生烟碱敏感型突变
22.(2020·银川模拟)地球上经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过度放牧可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发展
C.?猎豹追捕斑马会促进斑马种群的发展??????????????????D.?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一定都有利
23.(2020·泰州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理论本身也在“进化”?????????????????????????B.?达尔文摒弃了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C.?千姿百态的物种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24.(2020·泰州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天然林比单一树种人工林更易遭病虫害肆虐
25.(2020·河南模拟)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的配子中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基因的结构,但能产生新基因
C.?用农药给农作物除虫导致害虫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
D.?基因重组不能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
二、综合题
26.(2017·崇明模拟)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某研究所对天目山不同海拔檫木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调查,根据海拔由低到高分别确立了Pop1、Pop2、Pop3、Pop4和Pop5等5个海拔群体.
(1)若要调查天目山檫木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通常采用________(方法).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各个种群能够在不同海拔环境下生存是________的结果.
(3)测定天目山檫木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最简便的方法是通过________来测定5个种群DNA片段的相似性.经测定,得到表.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遗传相似性越高,遗传距离则越________.(选填“近”、“远”)
遗传相似性
Pop1
Pop2
Pop3
Pop4
Pop5
遗传距离
Pop1
0.78
0.78
0.63
0.52
Pop2
0.25
0.82
0.77
0.64
Pop3
0.25
0.20
0.66
0.63
Pop4
0.46
0.26
0.41
0.81
Pop5
0.66
0.45
0.46
0.21
(4)经调查,人类活动是影响天目山各海拔檫木种群遗传结构差异的原因之一,但还未处于濒危状态.为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下列方法最为可取的是??

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
C.离体保护
D.禁止人类活动.
27.(2020高三上·张家口月考)在加勒帕格斯群岛上生活着13
种地雀,这
13
种地雀祖先属于同一物种,从南美洲迁过来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因此形成多个种群,各个岛屿上的种群被海洋隔开,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物种。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物种?________。
(2)各个岛屿上的种群被海洋隔开后,不同的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________,为进化提供材料,但是,________
决定进化的方向,种群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3)在其中一个岛屿上分布着以仙人掌为食的仙人掌地雀,仙人掌地雀有红喙(A)和白喙(a)之分,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30%,在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下,若仙人掌地雀自由交配,后代中红嚎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8.(2020高二上·阆中期中)某昆虫的翅可接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昆虫具有各种翅长的原因是________。
(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分别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食物匮乏,飞行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而乙岛经常有大风,善于飞行的昆虫反而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
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经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___已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最终形成了________,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9.(2020高二上·揭阳月考)阅读材料,分析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1.某些动物在不同季节中数量差异很大: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了冬季又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再使数量增多,由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见图)。
材料2.图中地雀A与B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1)在图示的三年间,第一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2%,第二年夏季●基因如频率为3%,第三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0%,某同学认为该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他做出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生物的的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________,它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
(2)使用农药防治害虫,保留了突变出的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其实质是依赖________的选择作用,提高该害虫种群中________的频率。而经过越冬的瓶颈样模式,抗药性个体不耐寒冷而死亡,导致下一年该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又下降。抗药性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种群的利害关系来说是________(有利/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3)若干年后,岛屿上出现地雀新种C。确定C为新物种可用如下结果判断:引C入大陆使其和A、B生活于同一区域,它们之间________。它的进化机制是:地雀种群本来就存在着基因频率的变化;大陆与岛屿不同的环境引起不同的自然选择;由于________,阻断两处种群的基因交流,导致两处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当基因频率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________出现,形成新种C。
30.(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已知某地区蝗虫的抗药性(A)对不抗药性(a)为显性,如图表示该地区蝗虫进化的基本过程,图中
X、Y、Z
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
X、Y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基因频率是指________,
该地区蝗虫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该地区蝗虫的________。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________的现象,蝗虫新种产生必须要有________隔离。
(4)该地区蝗虫群体中基因型
AA
的个体占
20%,基因型
aa
的个体占
50%。倘若经过人工喷洒农药,不抗药的蝗虫全部被杀灭,抗药的蝗虫自由交配一代后,子代中
aa
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此时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