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9
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题
1.(2020·海南)研究人员在调査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2.(2020·浙江选考)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
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个个体
C.?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
D.?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
3.(2020·新高考I)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4.(2020·江苏)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5.(2020·江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6.(2020·全国Ⅱ)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
7.(2020·全国Ⅰ)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8.(2019·浙江会考)下列属于原生演替的是(???
)
A.?农田演替成森林?????????????B.?荒漠演替成森林?????????????C.?裸岩演替成森林?????????????D.?草原演替成森林
9.(2019·浙江会考)将大肠杆菌加入到10mL液体培养基中,种群按逻辑斯谛增长方式增长。当数量增长到N时,不再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形??????????????????????????????B.?该种群增长最快时,种群数量约为N/2
C.?在种群增长的过程中K值不断增加???????????????????????D.?若仅将培养基的量减少至5mL,则K值变小
10.(2019·海南)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
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
C.?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
D.?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11.(2019·浙江选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12.(2019·江苏)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13.(2019·浙江选考)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
A.?荒漠?????????????????????????????????????B.?苔原?????????????????????????????????????C.?草原?????????????????????????????????????D.?森林
14.(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北方针叶林的两栖类栖息在草本层中,苇莺主要在灌木层活动,柳莺则出没在树冠层,这体现了群落的(???
)
A.?时间结构???????????????????????????B.?垂直结构???????????????????????????C.?水平结构???????????????????????????D.?演替现象
15.(2018·海南)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
16.(2018·海南)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
A.??????????????????????????????????????????????B.??
C.?????????????????????????????????????????????D.?
17.(2018·江苏)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18.(2018·全国Ⅲ卷)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19.(2018·全国Ⅰ卷)种群密度是种族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面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细胞,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20.(2018·浙江选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21.(2018·浙江选考)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22.(2017·海南)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23.(2017·浙江选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B.?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C.?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D.?种群的指数增长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
24.(2017·浙江选考)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使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 )
A.?时间结构?????????????????????????B.?水平结构?????????????????????????C.?向光弯曲生长?????????????????????????D.?分层现象
25.(2017·江苏)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二、综合题
26.(2020·海南)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________。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_______最丰富。
(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
27.(2020·浙江选考)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________调节因素。
(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________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
。
(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________、生物措施有________。
28.(2020·浙江选考)某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以森林群落为主体,对维持当地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森林群落中所生存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________,因而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该森林群落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外貌变化,即群落的________明显,这也是群落________结构的一种表现。
(2)在森林群落中,大气
的含量通常存在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与植物的________直接相关。
可在大气圈和________的界面上进行交换而保持相对平衡。通常情况下,没有被消费者利用的有机物中的碳,大部分是在生物死亡后________通过作用而重返大气。
(3)在该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区,通过采用农业生态工程的________技术,发展立体养殖,调整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9.(2019·全国Ⅲ卷)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时________,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
30.(2020·昆明模拟)飞机草是某地一种外来人侵物种,繁殖能力很强,昆虫不以它为食,科研人员进行了有关研究。
(1)飞机草入侵后在________等理想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研究人员可采用________法调查飞机草的种群密度。
(2)研究人员分别选取了飞机草未人侵和轻度人侵的多块样地,调查地表植食性昆虫种类,取平均值,结果如表:
类型
昆虫种类
为入侵
111
轻度侵入
85
据上表分析可知:飞机草人侵会导致植食性昆虫物种丰富度降低,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防控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之一是选择较高大的灌木替代外来入侵物种,这种群落的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9
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题
1.(2020·海南)研究人员在调査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2.(2020·浙江选考)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
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个个体
C.?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
D.?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
3.(2020·新高考I)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4.(2020·江苏)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5.(2020·江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6.(2020·全国Ⅱ)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
7.(2020·全国Ⅰ)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8.(2019·浙江会考)下列属于原生演替的是(???
)
A.?农田演替成森林?????????????B.?荒漠演替成森林?????????????C.?裸岩演替成森林?????????????D.?草原演替成森林
9.(2019·浙江会考)将大肠杆菌加入到10mL液体培养基中,种群按逻辑斯谛增长方式增长。当数量增长到N时,不再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形??????????????????????????????B.?该种群增长最快时,种群数量约为N/2
C.?在种群增长的过程中K值不断增加???????????????????????D.?若仅将培养基的量减少至5mL,则K值变小
10.(2019·海南)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
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
C.?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
D.?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11.(2019·浙江选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12.(2019·江苏)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13.(2019·浙江选考)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
A.?荒漠?????????????????????????????????????B.?苔原?????????????????????????????????????C.?草原?????????????????????????????????????D.?森林
14.(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北方针叶林的两栖类栖息在草本层中,苇莺主要在灌木层活动,柳莺则出没在树冠层,这体现了群落的(???
)
A.?时间结构???????????????????????????B.?垂直结构???????????????????????????C.?水平结构???????????????????????????D.?演替现象
15.(2018·海南)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
16.(2018·海南)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
A.??????????????????????????????????????????????B.??
C.?????????????????????????????????????????????D.?
17.(2018·江苏)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18.(2018·全国Ⅲ卷)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19.(2018·全国Ⅰ卷)种群密度是种族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面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细胞,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20.(2018·浙江选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21.(2018·浙江选考)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22.(2017·海南)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23.(2017·浙江选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B.?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C.?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D.?种群的指数增长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
24.(2017·浙江选考)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使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 )
A.?时间结构?????????????????????????B.?水平结构?????????????????????????C.?向光弯曲生长?????????????????????????D.?分层现象
25.(2017·江苏)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二、综合题
26.(2020·海南)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________。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_______最丰富。
(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
27.(2020·浙江选考)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________调节因素。
(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________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
。
(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________、生物措施有________。
28.(2020·浙江选考)某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以森林群落为主体,对维持当地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森林群落中所生存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________,因而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该森林群落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外貌变化,即群落的________明显,这也是群落________结构的一种表现。
(2)在森林群落中,大气
的含量通常存在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与植物的________直接相关。
可在大气圈和________的界面上进行交换而保持相对平衡。通常情况下,没有被消费者利用的有机物中的碳,大部分是在生物死亡后________通过作用而重返大气。
(3)在该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区,通过采用农业生态工程的________技术,发展立体养殖,调整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9.(2019·全国Ⅲ卷)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时________,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
30.(2020·昆明模拟)飞机草是某地一种外来人侵物种,繁殖能力很强,昆虫不以它为食,科研人员进行了有关研究。
(1)飞机草入侵后在________等理想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研究人员可采用________法调查飞机草的种群密度。
(2)研究人员分别选取了飞机草未人侵和轻度人侵的多块样地,调查地表植食性昆虫种类,取平均值,结果如表:
类型
昆虫种类
为入侵
111
轻度侵入
85
据上表分析可知:飞机草人侵会导致植食性昆虫物种丰富度降低,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防控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之一是选择较高大的灌木替代外来入侵物种,这种群落的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C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析】A、多年生草本因为在争夺阳光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替代了一年生草本,A正确;
B、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正确;
C、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D、该沙地演替最后主要为多年生灌木,因为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随着演替的进行,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原因是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2)、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早的灌木。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的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水分。
2.A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A、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A正确;
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B错误;
C、从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而不是选取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C错误;
D、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不是达到平均寿命后即停止,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存活曲线是表示种样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绘制存活曲线的数据可通过下列方法收集: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种群的存活曲线具有不同的特点。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环境的适应关系。
3.B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解析】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
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
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
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4.B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
B、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
C、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
D、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培养条件密切相关,在营养条件不受限制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J”型,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环境的限制,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逐渐转变为“S”型。
5.C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A、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6.A
【考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7.A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
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
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①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②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③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④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动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8.C
【考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原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所以上述选项中只有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原)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水面)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注意:
①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②自然演替的结果: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
③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
9.C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A、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呈现S增长,A不符合题意
B、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处于K/2处,即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不符合题意
C、一个培养基中,由于营养物质固定,所以K值应该是不变的,C符合题意
D、由于营养物质减半,所以K值也应该相应变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K值的含义: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特点: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K值与K/2值的分析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10.B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A.猎物留下的气味,对于狼而言是一种物理信息,可以帮助狼追捕猎物,A项不合题意;
B.狼属于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的猎物中获得能量,不捕食植物,B项符合题意;
C.题干中已知该岛屿上狼的总量稳定,证明狼的数量与环境允许量已经达到平衡,C项不合题意;
D.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依赖于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D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包括上升、稳定、波动、下降,当自然环境如气候、天敌、传染病出现变化,会导致种群波动、下降、甚至消亡。
11.B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不符合题意;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符合题意;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不符合题意;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注意: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不是该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12.B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A.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酵母菌和杂菌会竞争资源,所以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不符合题意;
B.b先达到K值,即单位时间内b批次增长细菌数目更多,有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B符合题意;
C.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而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比较少或几乎没有,C不符合题意;
D.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由曲线图可知,a、b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者的K值相同,但由于培养条件相同,故猜测是因为起始种菌数不同,导致的二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
13.A
【考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荒漠群落每年降雨量不足150mm,水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50倍,沙漠中的优势植物的间隔和根系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苔原的气候严寒,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只有那些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存活;草原的气候特征是每年的降雨量在250~800mm;北半球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热带雨林,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竞争最激烈;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其中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
14.B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析】A、生态系统的结构体现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种类型,A不符合题意;
B、不同生物在不同层面上,体现垂直结构,B符合题意;
C、在一定生态区域内的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和分布,体现水平结构,C不符合题意;
D、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的有序的演变过程称为演替,也叫群落演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取决于阳光。
动物的垂直结构依赖于植物的垂直分布(食物条件及栖息空间)
水平结构:陆地群落呈局部范围内的片状分布,具有镶嵌性。
15.B
【考点】种间关系
【解析】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争斗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惯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如水稻与稗草之间的关系。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关系,因此B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分析】种内斗争与竞争:
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竞争食物失败而死亡。
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争斗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惯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存在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某一方由于在竞争中失败可能灭绝。
16.C
【考点】种间关系
【解析】铵盐可被硝化细菌利用,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大肠杆菌则不能,因此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硝化细菌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增加,大肠杆菌相反,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分析】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细菌,可以利用铵盐、亚硝酸盐作为氮源,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17.D
【考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不符合题意;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不符合题意;
C、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不符合题意;
D、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初生演替
(1)概念:
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2)过程:
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1)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3.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样,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简单,食物网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18.B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A、趋光性昆虫以捕食其它生物为食,属于消费者,A不符合题意;
B、黑光灯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飞到灯光附近,然后被周围的高压电网击毙,属于物理信息,B符合题意;
C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和估测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了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以及生态系统的成分组成,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
巧判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
①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如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②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③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行为信息。
④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⑤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信息交流。
19.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A、种群呈S型增长是因为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A不符合题意;
B、老鼠的繁殖力虽然强,但随着数量的增加,也会受到食物和空间的制约,B不符合题意;
C、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增长速率是可以相同的,那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不符合题意;
D、培养瓶中的细菌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时,种内斗争越加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引起种群呈S型增长的原因,限制种群密度的因素。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20.D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A、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约为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而乙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不符合题意;
B、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不符合题意;
C、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不符合题意;
D、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L值小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减少。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第1年末乙种群的L值约为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1年末到第3年末,乙种群L值大于1.0,第3年末乙种群L值为1.0,说明乙种群从第1年末,到第三年末,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第3年末到第4年末,乙种群L值小于1.0,种群数量减小,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21.D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析】A、不同水层的水温不同,使水生生物在不同水层中的分布不同,A不符合题意;
B、不同水层氧含量不同,使水生生物的分布也出现差异,B不符合题意;
C、不同颜色的光在水中的穿透力不同,使不同水层的光分布不同,导致水生生物在不同水层的分布不一样,C不符合题意;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对水中的理化因素的分布影响不大,因而对水生生物的分层现象基本无影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的分布影响,水生动物主要受氧含量的影响而出现垂直分层,水生动植物的垂直分层也受不同水层水温不同的影响。
22.D
【考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ABC、根据题干信息“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知,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这种新的种间关系和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ABC正确;
D、种植农作物乙以后,生物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因此害虫A的爆发受到抑制,而不是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D.
【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23.B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A错误;
B、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B正确;
C、种群密度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C错误;
D、种群的指数增长会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而不是受环境容纳量的限制,D错误.
故选:B.
【分析】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24.A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析】解: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这属于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
故选:A.
【分析】光、温度和水分等很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的影响,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群落的动态特征之一,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二是群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顺序变化,亦即群落的演替.
25.B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基数小而生长缓慢,A错误;
B、由图可知,转速150r/min时,可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正确;
C、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应该采用抽样检测法,C错误;
D、无论培养初期还是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都是胞内,D错误.
故选:B.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随着转速的增加,酵母菌种群密度升高.三种转速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都是先升高后保持相对稳定.
二、综合题
26.(1)最适合酵母菌繁殖
(2)营养物质
(3)不换培养液;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4)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1)由于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2)据图分析可知,a曲线的酵母菌培养液更换的时间间隔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所以其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曲线d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4)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酵母菌培养液的更换时间间隔、培养时间,因变量是酵母菌数量,其中d曲线为对照组,其应该不换培养液;培养液更换频率越高,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越少,营养越充足,种群生长越趋向于“J”型曲线。
27.(1)环境容纳量;外源性
(2)草本;未发生;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
(3)施用除草剂;生物防治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1)种群的S型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新杂草种群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说明其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能够调解种群数量的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2)陆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从上往下看有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杂草属于草本层。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该农田生态系统新生了一种杂草,但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群落未发生演替。(3)要控制该杂草种群的密度,除了人工拔除外,还可进行化学防治,如施用除草剂(化学试剂),也可使用生物方法,如生物防治(如其它生物捕食)。
【分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类型被另一个群落类型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逻辑斯谛增长是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其增长曲线很像字母S,又称“S”形增长曲线。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8.(1)食物网;季相;时间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水圈;分解者的降解
(3)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农业工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森林群落中所生存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为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的外貌在不同季节大不相同称为群落的季相,是群落时间结构的一种表现。(2)在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着大气
的含量的变化。
可在大气圈和水圈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来保持相对平衡。通常情况下,没有被消费者利用的有机物中的碳,大部分是在生物死亡后被分解者降解为无机物而重返大气。(3)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在该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区,通过采用农业生态工程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发展立体养殖,调整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分析】1、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2、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4、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29.(1)S;a/2
(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1)种群的增长曲线是表达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包括J型增长和S型增长。其中S型增长因为环境阻力的存在,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a值保持相对稳定,种群数量在a/2时增长最快。
(2)由10
mL培养基改为5
mL培养基,空间资源都减少,环境容纳量相应也会减少。环境容纳量是由环境中的空间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的量没有关系
故答案为:(1)S???
a/2;(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分析】主要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种群的增长曲线是表达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包括J型增长和S型增长。J型增长是指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S型增长是指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环境容纳量保持相对稳定。环境容纳量也可用K值表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k/2则是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候,常用于渔业打捞、害虫防治等。
30.(1)资源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J”;样方
(2)飞机草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生长受抑制,同时昆虫不以飞机草为食,导致昆虫食物来源减少,进而使昆虫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3)群落演替(或次生演替)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种间关系
【解析】(1)飞机草入侵后在资源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对于植物来讲可采用样方法调查飞机草的种群密度。(2)研究人员分别选取了飞机草未入侵和轻度入侵的多块样地,调查地表植食性昆虫种类,取平均值,结果显示入侵导致了昆虫种类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飞机草在与本地植物竞争中占优势,使本地植物生长受抑制,同时昆虫不以飞机草为食,因而昆虫缺失食物来源,进而使昆虫的物种多样性降低。(3)防控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之一是选择较高大的灌木替代外来入侵物种,这一措施导致了群落的变化,该变化称为次生演替。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
题意分析,飞机草入侵区昆虫的种类减少,说明紫飞机草入侵后,与本地植物竞争,并在竞争中占优势,使本地植物种类改变,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