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炼字的角度鉴赏古诗词

文档属性

名称 从炼字的角度鉴赏古诗词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4-11 13:00:00

文档简介

教案
从炼字的角度鉴赏古诗词
山东莱芜
Bzrzy_0223@sohu.com
授课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学习从炼字的角度鉴赏古诗词,并针对高考题型训练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 把握炼字三方面的内容:炼动词、炼形容词、炼数词
规范学生的答题步骤,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及想象、联想能力。
一、组织教学
二、教学导入:
背诵《泊船瓜洲》
在这首诗里,有一个字让我们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据说,王安石在作这首诗时曾十易其字,最终定为“绿”。就是这一个“绿”字使得这首诗流传百代。
无独有偶,“推敲”也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同学讲述“推敲”的故事。
古人在写诗作词时,非常讲究字词的运用,总是反复锤炼、琢磨,即“炼字”。诗人往往于节骨眼处,炼得一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心驰意动,这就是所谓的“诗眼”、“词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眼”、“词眼”也是理解诗词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
现在高考也非常重视对诗词中“炼字”现象的考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从“炼字”的角度鉴赏几首诗词。
三、教学过程
(一)炼动词
1、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动词的运用可以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效果。
2、举例: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为例,引导学生鉴赏“穿”、“拍”“卷”这三个动词的运用效果。
3、介绍答题步骤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步骤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以诗为例练习答题步骤(小组合作)
(1)以白居易的《南浦别》为例练习答题步骤。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以张仙《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为例练习鉴赏答题步骤。
(二)炼形容词
1、除动词之外,一些形容词也可以通过活用作动词的方式在诗句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2、以蒋捷的《一剪梅》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为例鉴赏。
3、除了活用作动词的形容词需要特别注意之外,还有些重叠运用的叠词也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4、以王驾的《晴景》一诗为例鉴赏
晴景 晴景
王驾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 蜂蝶纷纷过墙去,
应疑春色在邻家。 却疑春色在邻家。
(三)炼数词
优秀诗人的生花妙笔还可以将一些枯燥的数词变腐朽为神奇,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纪晓岚就曾经做过一首咏落花的诗(引导学生)“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落入丛中全不见。”郑板桥也写过一首这样的数字诗。
1、以郑板桥的《咏雪》为例鉴赏
咏 雪
郑板桥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
2、以《早梅》中两句为例鉴赏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与“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3、以“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与“半篙流水夜来雨,几点早梅何处春。”为例鉴赏。
四、总结:
强调炼字的内容:炼动词、炼形容词、炼数词。
三个答题步骤
五、扩展:
古人重视炼字,精益求精,杜甫曾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是有了这样精益求精的执著精神,才有这么多的优秀诗篇供我们吟诵。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应该注重语言的锤炼,只有精心锤炼,才会有佳作出世。今天,我们在学习这些优秀诗篇的同时,更应学习诗人这种精益求精的执著精神。相信有了这种精益求精的执著精神,我们的学习会更上一层楼,我们的生活会更精彩、更富诗情画意。
六、作业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思考回答: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