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3.1生态系统的结构
人教版(2019)
高中生物
问题探讨
大豆是发源于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大豆田里生长着稗草、苘麻、鸭跖草等多种杂草,分布着七星瓢虫、大豆蚜等动物,土壤里还有蚯蚓、线虫,以及多种微生物。每公顷大豆与共生根瘤菌每年固氮可以超过100
kg。
讨论1.大豆根系会给土壤带来哪些变化?
提示大豆的根会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使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减少;大豆根的呼吸作用会增加土壤中CO2的含量;大豆与根瘤菌互利共生固氮,会增加土壤中氮的含量;死亡和脱落的大豆根,会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
问题探讨
2.大豆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种间竞争:大豆与稗草、苘麻、鸭跖草。
捕食:大豆蚜与大豆。
互利共生:大豆与根瘤菌。
3.
根据以上讨论结果,请用一句话概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决定了哪些生物可以在这里生存,生物反过来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说明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种群
个体
群落
生态系统
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森林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生
态
系
统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河流生态系统
湖泊生态系统
池塘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果园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资料一
1、荒漠生态系统有哪些非生物的成分?
2、有哪些生物能够直接利用太阳能?
其他生物又是如何获取能量的?
3、动植物的尸体粪便、残枝败叶最终到哪里去了?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池塘生态系统有哪些非生物的成分?
2、有哪些生物能够直接利用太阳能?
其他生物又是如何获取能量的?
3、动植物的尸体粪便、残枝败叶最终到哪里去了?
说明
尽管这两个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生物,但是具有相似的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态系统
的成分
生产者
主要指:
特例:
同化类型: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硝化细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细菌
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自养型
同化类型:
主要是捕食动物
寄生植物:寄生菟丝子
寄生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
病毒: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等
作用:
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组成成分:
异养型
以活体生物的现成有机物为食物获取能量的生物。
消费者
蜣螂
蚯蚓
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秃鹫等属于分解者。
分解者
兔丝子
判断并说明理由:
1、生产者就是指绿色植物。
错,光合细菌、蓝藻、硝化细菌
2、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错,菟丝子
3、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错,蚯蚓、蜣螂(屎克螂)
4、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错,寄生的真菌、细菌
及时巩固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主要成分)
(必备成分)
(重要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紧密联系
不可或缺
生态系统各成分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活动:构建模型
请小组参照下图所示一般系统结构模式图,尝试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生
产
者
遗体、粪便等
分解者
CO2等
无机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1
肉食性动物2
能量输入
能量输出
能量输出
三.食物链、食物网
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1)营养级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1、食物链
(2)营养级与消费级的关系
消费者营养级=
消费级+1
动物的营养级是可变的
(d)
(b)
:总为第一营养级
(c)
:不参与营养结构
(a)
生产者
分解者
食
物
链
生产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主要指浮游植物)”
这两句谚语是否构成食物链?
请说明理由!
否
是
思考题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捕食关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
模型建构法
生态系统
的成分
食物链(网)
(营养结构)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分解者的是
(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B.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C.属于自养型的微生物
D.属于异养型的全部微生物
A
课堂练习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
课堂练习
3.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草←田鼠←兔←鹿
B.蝗虫→麻雀→
鹰→狼
C.虾→鱼→海豹→北极熊
D.绿藻→虾→鱼→鳖
D
鹰
鸟
蛇
虫
草
鼠
4、右图反映的是某区域生物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
1)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该图中还缺少
。
2)该图中具有
条食物链。
3)蛇与鸟是
关系,鹰与蛇是
关系。
4)如果鼠减少了,虫的数量变化是
。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4
捕食和竞争
捕食
增多
课堂练习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设计
课题
3.1生态系统的结构
单元
选择性必修2
学科
生物
年级
高中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2019)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在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内容上的进一步延伸,并且本章后2.3节课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又都是通过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来实现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既具体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营养而发生联系,又是学习后面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因此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2、熟悉生态系统的分类及范围;3、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4、解释营养级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学会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2、能够说明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整体性原理,学会分析并解决生态学上的实际问题。三、情感目标: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学会如何去保护一个生态系统;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理解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生命观念:1、通过数据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总结构建方法;2、说出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科学探究:
探究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系统的结构科学思维:体会模型构建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学会如何去保护一个生态系统;
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2食物网中食物链的确定。
难点
1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2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营养级的确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问题导入图片展示大豆田间剖面图,提出问题:讨论1大豆根系会给土壤带来哪些变化?
2
大豆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根据以上讨论结果,请用一句话概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最后,这些都说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思考问题
联系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知识学有所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授
生态系统的范围
复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图片展示某些类型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那么这些生态系统是如何分类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展示资料一和资料二分析思考材料中的问题,找出两个材料中的相同的成分。阅读课本回答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什么?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又包括哪些?讲解各个成分都有哪些成分,特点,同化作用类型以及特殊的生物类型。及时巩固给出易错题让学生练习深化拓展
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并讲解各组分之间存在的关系密不可分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之后选小组代表展示构建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教师点评并与学生一起构建,梳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食物链和食物网
揭示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要点以一条食物链为例子,讲解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等,以及与营养级的关系问题思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主要指浮游植物)”
这两句谚语是否构成食物链?请说明理由!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复习阅读思考回答听课思考练习题分析理解思考回答小组构建模型展示学习思考回答
整体把握生态系统的位置通过提出问题将生态系统的类型划分通过一步一步设疑递进的方式引导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通过针对性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新学知识理解各组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通过模型构建的方法使学生清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设置问题使学生深刻理解食物链的知识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略
板书
3.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范围概念
类型二、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