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5
生物进化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2.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白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裴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3.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Cc的紫花豌豆逐代自交,纯合紫花基因型频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C.?在工业区森林,桦尺蚁种群中黑色蛾子逐渐取代了灰色蛾子是一种适应性进化
D.?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的或翅膀特别发达的昆虫更易生存,表明突变基因是有利的
5.下列与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片树林中的黑色桦尺蠖和灰色桦尺蠖是由一个物种进化成的两个种群
B.?人们用农药处理作物上的害虫,经过该人工选择,害虫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增加
C.?抗青霉素的突变型细菌不可能是染色体畸变的结果
D.?在某个很大的种群中,AA
的基因型频率等于
A
的基因频率的平方
6.如表是对某地区人群的色觉情况的调查数据,则该地区色盲女性的基因型频率和色盲基因的频率分别为()
类别
XBXB
XBXb
XbXb
XBY
XbY
人数(人)
8
649
1
302
49
9
300
700
A.?0.245%和7%??????????????????B.?0.49%和7%??????????????????C.?0245%和14%??????????????????D.?0.49%和14%
7.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査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型纯合子(%)
抗性杂合子(%)
甲地区
78
20
乙地区
64
32
丙地区
84
15
根据以上信息,不能得出(????
)
A.?不同类型的家蝇都可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家蝇抗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碱基对的替换
C.?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丙地区敏感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
D.?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使用该产品预期效果不如其他两地
8.科学研究中常用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研究方法,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不属于定量分析的是(???
)
A.?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B.?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研究
C.?赛达伯格湖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研究??????????????????D.?通过数学计算讨论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变化
9.下列关于生物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产下后代的两个亲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外来物种入侵可能改变该地区原来生物进化的方向
C.?自然选择作用下的种群基因頻率改变将导致种群进化
D.?海豚的鳍肢和蝙蝠的翼手外形、功能不同但结构模式相似
10.某生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频率为10%,基因型aa的频率为60%,则基因a的频率为(???
)
A.?36%?????????????????????????????????????B.?50%?????????????????????????????????????C.?60%?????????????????????????????????????D.?75%
11.在一个群体中,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
A.?基因突变??????????????????????????B.?随机交配??????????????????????????C.?自然选择??????????????????????????D.?迁入和迁出
12.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位于(????
)
A.?北方针叶林???????????????????????????B.?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D.?草原
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进化论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却无法解释生物的统一性??????????B.?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C.?在种群中普遍存在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D.?进化能使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
14.等位基因中基因A与d、a与D分别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或dd的个体胚胎致死,两对等位基因功能互不影响且不发生交叉互换,以基因型AaDd果蝇为亲本,逐代自由交配,则后代中基因A的频率将(??
)
A.?上升??????????????????????????????????B.?下降??????????????????????????????????C.?不变??????????????????????????????????D.?先升后降
15.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绿茧(A)对白茧(a)为显性。某基因型为Aa的雌雄个体发生了如下图所示的突变,含2条缺失染色体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类型的突变都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B.?两种类型的突变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突变型I和白茧家蚕杂交,子代可根据性状来判断性别
D.?突变型II和突变型I杂交,子代中白茧家蚕所占的比例为1/8
二、综合题
16.下图表示某草原上植食动物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
(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和被食关系,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________关系叫做食物链。
(2)图中的生态系统成分有________。B
表示________,A
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的能量。
(3)若B
中能量为2.0×109
kJ,C
中能量为1.8×109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7
kJ,则该生态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Aa
占38%,aa占11%,引入8
年后,Aa
占18%,aa
占21%,该物种在引入后种群基因频率如何变化?A
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7.在加勒帕格斯群岛上生活着13
种地雀,这
13
种地雀祖先属于同一物种,从南美洲迁过来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因此形成多个种群,各个岛屿上的种群被海洋隔开,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物种。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物种?________。
(2)各个岛屿上的种群被海洋隔开后,不同的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________,为进化提供材料,但是,________
决定进化的方向,种群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3)在其中一个岛屿上分布着以仙人掌为食的仙人掌地雀,仙人掌地雀有红喙(A)和白喙(a)之分,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30%,在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下,若仙人掌地雀自由交配,后代中红嚎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18.某昆虫的翅可接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昆虫具有各种翅长的原因是________。
(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分别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食物匮乏,飞行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而乙岛经常有大风,善于飞行的昆虫反而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
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经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___已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最终形成了________,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19.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4)从生物的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
20.回答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进化的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我国的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存在________隔离,二者的基因库________(“完全相同”、“完全不同”、“不完全相同”)。
(3)下图表示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果能将乙醇转化为乙酸的人号称“千杯不醉”,而转化为乙醛的人俗称“红脸人”,不能转化的人俗称“白脸人”。
①“红脸人”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白脸人”的基因型是:________。
②假如一对俗称“红脸人”的夫妇所生子女中,有1个“千杯不醉”和1个“白脸人”,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号称“千杯不醉”女儿的概率是________。
③根据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可说明基因通过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D
【考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A、遗传漂变一般在发生在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A错误;
B、遗传漂变没有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故没有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B错误;
C、遗传漂变是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使生物得到进化,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都是进化的因素,C错误;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均可打破遗传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小群体。在一个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甚至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
2.
C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A、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动力,故A不符合题意;
B、自然选择让不同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加速了生殖隔离的进程,故B不符合题意;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而不遗传的变异则不能,故C符合题意;
D、种群中不同性状的适合度不同,自然选择可以使这些性状在后代中的比例发生定向改变而最终导致基因频率定向变化而进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是生物的不同变异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合度不同,导致其存活率出现差异,适合度大的存活率高,相关基因频率在后代种群中将逐渐增大,反之逐渐减少。因而,可遗传的变异在自然选择中可以发挥作用,而不遗传的变异则不能。
3.C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A、青菜虫先发生抗药性变异,农药只是选择有利变异,A错误;
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选择的结果,B错误;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C正确;
D、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达尔文进化理论,生物在过度繁殖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变异,其中有的变异适应环境,有的变异则不适应环境,它们在生存过程中,生活环境对这些变异类型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了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即使没有环境的诱导,变异也会发生,环境的诱导会增加变异的概率.
变异与选择无关,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最适于环境的变异.
4.C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A、基因型为Cc的紫花豌豆逐代自交纯合紫花基因频率增加,不能表明豌豆正在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已经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B错误;
C、在工业区森林,树干变黑,桦尺蠖种群中黑色蛾子逐渐取代了灰色蛾子是一种的适应性进化,C正确;
D、基因突变大多数是有害的,但利害关系是相对的,由环境决定,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5.C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A、一片树林中的黑色桦尺蠖和灰色桦尺蠖是没有地理隔离,更不会出现生殖隔离,故二者是同一个物种,A错误;
B、人们用农药处理作物上的害虫,经过该人工使用的农药的选择,害虫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增加,B错误;
C、细菌细胞中不存在染色体,故抗青霉素的突变型细菌不可能是染色体畸变的结果,C正确;
D、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AA的基因型频率等于A频率的平方,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这就是遗传平衡定律,也称哈迪-温伯格定律。
6.A
【考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
色盲女性的基因型频率=49/(8649+1302+49+9300+700)×100%=0.245%;
色盲基因的频率=(49×2+1302+700)/(8649×2+1302×2+49×2+9300+700)×100%=7%。
故答案为:A。
【分析】某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此种基因型的个数/该二倍体种群个体总数×100%;
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此种基因的个数/(此种基因的个数+其等位基因的个数)×100%。
7.D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AB、根据题干信息“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可知,家蝇抗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碱基对的替换,即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B正确;
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丙地区敏感性纯合子概率高,这说明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丙地区敏感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C正确;
D、根据调查结果不能得出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高,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据此答题。
8.B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孟德尔遗传实验-自由组合,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析】解:定性分析是研究对象质方面的分析,常常是解决研究对象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得出了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就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会涉及到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的分析,如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赛达伯格湖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研究和通过数学计算讨论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变化。综上,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定性实验是判断研究对象具有哪些性质,并判断某种物质的成分、结构或鉴别某种因素是否存在以及某些因素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一种实验方法。其特点是回答“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等问题。
2、?定量实验是研究观察对象的性质、组成和影响因素之间数量关系的实验。据此答题。
?
9.A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A.
能产下后代的两个亲本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如驴和马交配产生骡子,但骡子不可育,A符合题意;
B.
外来物种可以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不符合题意;
C.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C不符合题意;
D.
海豚的鳍肢和蝙蝠的翼手的外形和功能各不相同,却有着相似的结构模式,它们都是由同样类型的骨骼组成,有相似的肌肉和血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生殖隔离是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
10.D
【考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种群中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Aa=100%-60%-10%=30%,基因a的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60%+1/2×30%=75%,基因a的频率=75%。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频率是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基因型频率是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站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前者是某个体基因数占全部基因数的比例,后者是某基因型个体数占群体总数的比例。
某种群中基因型AA的频率为10%,基因型aa的频率为60%,则Aa的频率为30%,基因a的频率=60%+30%×1/2=75%。
11.B
【考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随机交配不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B
【分析】把握自由交配与自交条件下的基因频率的变化,种群个体自交时,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12.B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降雨量高,气候稳定,阳光充足,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自动调节能力较强,因此热带雨林拥有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
故答案为:B
【分析】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就是指其具有最丰富的物种。热带雨林生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因而具有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
13.A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达尔文的进化论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A?
符合题意;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B不符合题意;
在种群中普遍存在可遗传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C不符合题意;
进化能使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突变和基因重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
14.B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根据题意,基因型AaDd果蝇产生Ad、aD两种配子,比例为1:1,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子代基因型有:2AaDd、1AAdd、1aaDD,其中AAdd个体胚胎致死,则AaDd占2/3,aaDD占1/3,存活的AaDd和aaDD自由交配;并且逐代淘汰AA个体(胚胎致死),因此A的基因频率将下降,选B。
【分析】1、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染色体一起分配。
2、由题意“等位基因中基因A与d、a与D分别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或dd的个体胚胎致死”,基因型为AaDd的果蝇自由交配,则A、d的基因频率会降低。据此答题。
15.D
【考点】伴性遗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A、由题图分析可知:两种类型的突变都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正确;
B、两种类型的突变个体属于同种生物,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突变型I和白茧家蚕杂交,子代若为绿茧,则为雌蚕,若为白茧,则为雄蚕,子代可根据性状来判断性别,C正确;
D、突变型II产生配子0Z、0Za、AZ、AZa和突变型配子0Z、0WA、aZ、aWA杂交,子代16种组合中有4种因含2条缺失染色体不能发育,则白茧家蚕所占的比例为2/(16-4)=1/6,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
①概念: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②类型: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以下4种:
缺失:一条正常染色体断裂后丢失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
重复: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连接到同源的另一条染色体上,结果后者就有一段重复基因。
倒位: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180°后重新结合到原部位引起的变异,基因并不丢失,因此一般生活正常。
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③结果: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改变。
据图分析可知,突变型
I
与突变体II的变异都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的易位。
二、综合题
16.(1)营养
(2)分解者消费者;植食动物的同化量;一
(3)2.7%
(4)不变
【考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和被食关系,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2)图中的生态系统成分有分解者和消费者;B
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量,A
表示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3)若B
中能量为2.0×109
kJ,C
中能量为1.8×109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7
kJ,则该生态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100%=5.4×107÷2.0×109×100%=2.7%。(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Aa
占38%,aa占11%,则AA基因型频率为1-38%-11%=5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推知在原产地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1%+1/2×38%=70%;引入该草原8年后,Aa
占18%,aa
占21%,则AA占1-18%-21%=61%,引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61%+1/2×18%=70%。因此,该物种在引入后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不变。
【分析】利用图解法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利用。
?
17.(1)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75%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1)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2)现代进化论则认为,13种地雀原先同为一个物种,但由于分布到不同的海洋群岛上,不同的种群便发生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向各自的方向发展;另外,每个岛上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产生出不同的新种。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3)仙人掌地雀有红喙(A)和白喙(a)之分,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30%,则Aa基因型的个体占4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30%+1/2×40%=50%,a=1-50%=50%。在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下,若仙人掌地雀自由交配,后代中红嚎个体所占比例为1-50%×50%=75%。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由题意可知,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多样性的形成是由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原先属于同一个物种的地雀,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小岛上,由于地理隔离的原因,不同小岛上的环境条件不同,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同种群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逐渐出现生殖隔离,形成不同的物种。
18.(1)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或变异是不定向的)
(2)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3)基因库;生殖隔离;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1)导致生物性状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而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而会产生具有各种翅长的昆虫。(2)飞行能力强的昆虫在甲岛容易生存,而在乙岛不容易生存,由此可知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3)种群A、种群B不能相互交配表明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很大差异,已经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两个新的物种。
两个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的原因有: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以及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以及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
【分析】1.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变,和第一代中基因频率相同。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是否有利,从而通过生存斗争使适者生存,从而决定进化的方向。
19.(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基本单位
(3)生存斗争(种内斗争);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基因频率
(4)遗传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1)图1表示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蜥蜴原种经X环节后产生不同性状,X是指突变,经Y环节后有利性状保存,不利性状淘汰,Y是指自然选择。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这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
?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
?
?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4)从生物的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遗传多样性。
故答案为:(1)
突变(变异)
??
自然选择
?
(2)
种群
?
?
基本单位
?
(3)
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
?
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
?
?
?
基因频率
(4)
遗传
【分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自然选择的过程
(2)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20.(1)种群
(2)地理;不完全相同
(3)4;aaBB、aaBb、aabb;3/32;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梳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据此解答(1)、(2)题。解答
(3)题,需以题意中乙醇在“千杯不醉”、“红脸人”、“白脸人”体内的代谢途为切入点,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准确定位这三类人体内的相关基因组成。在此基础上,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我国的东北虎和华南虎属于同一物种中的两个亚种,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二者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3)
由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①
“红脸人”为A_B_,其基因型有4种:AABB、AaBB、AABb、AaBb;“白脸人”为aa
_
_,基因型是aaBB、aaBb、aabb。
②一对俗称“红脸人”(A_B_)的夫妇所生子女中,有1个“千杯不醉”(A_bb)和1个“白脸人”(aa
_
_),说明该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Bb,二者再生一个号称“千杯不醉”女儿的概率是3/4A_×1/4bb×1/2XX=3/32。
③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可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A/a、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A_B_表现为高茎,其余基因型表现为矮茎。而A/a、E/e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且当E存在时,雄配子致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5
生物进化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2.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白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裴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3.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Cc的紫花豌豆逐代自交,纯合紫花基因型频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C.?在工业区森林,桦尺蚁种群中黑色蛾子逐渐取代了灰色蛾子是一种适应性进化
D.?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的或翅膀特别发达的昆虫更易生存,表明突变基因是有利的
5.下列与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片树林中的黑色桦尺蠖和灰色桦尺蠖是由一个物种进化成的两个种群
B.?人们用农药处理作物上的害虫,经过该人工选择,害虫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增加
C.?抗青霉素的突变型细菌不可能是染色体畸变的结果
D.?在某个很大的种群中,AA
的基因型频率等于
A
的基因频率的平方
6.如表是对某地区人群的色觉情况的调查数据,则该地区色盲女性的基因型频率和色盲基因的频率分别为()
类别
XBXB
XBXb
XbXb
XBY
XbY
人数(人)
8
649
1
302
49
9
300
700
A.?0.245%和7%??????????????????B.?0.49%和7%??????????????????C.?0245%和14%??????????????????D.?0.49%和14%
7.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査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型纯合子(%)
抗性杂合子(%)
甲地区
78
20
乙地区
64
32
丙地区
84
15
根据以上信息,不能得出(????
)
A.?不同类型的家蝇都可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家蝇抗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碱基对的替换
C.?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丙地区敏感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
D.?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使用该产品预期效果不如其他两地
8.科学研究中常用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研究方法,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不属于定量分析的是(???
)
A.?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B.?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研究
C.?赛达伯格湖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研究??????????????????D.?通过数学计算讨论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变化
9.下列关于生物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产下后代的两个亲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外来物种入侵可能改变该地区原来生物进化的方向
C.?自然选择作用下的种群基因頻率改变将导致种群进化
D.?海豚的鳍肢和蝙蝠的翼手外形、功能不同但结构模式相似
10.某生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频率为10%,基因型aa的频率为60%,则基因a的频率为(???
)
A.?36%?????????????????????????????????????B.?50%?????????????????????????????????????C.?60%?????????????????????????????????????D.?75%
11.在一个群体中,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
A.?基因突变??????????????????????????B.?随机交配??????????????????????????C.?自然选择??????????????????????????D.?迁入和迁出
12.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位于(????
)
A.?北方针叶林???????????????????????????B.?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D.?草原
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进化论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却无法解释生物的统一性??????????B.?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C.?在种群中普遍存在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D.?进化能使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
14.等位基因中基因A与d、a与D分别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或dd的个体胚胎致死,两对等位基因功能互不影响且不发生交叉互换,以基因型AaDd果蝇为亲本,逐代自由交配,则后代中基因A的频率将(??
)
A.?上升??????????????????????????????????B.?下降??????????????????????????????????C.?不变??????????????????????????????????D.?先升后降
15.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绿茧(A)对白茧(a)为显性。某基因型为Aa的雌雄个体发生了如下图所示的突变,含2条缺失染色体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类型的突变都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B.?两种类型的突变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突变型I和白茧家蚕杂交,子代可根据性状来判断性别
D.?突变型II和突变型I杂交,子代中白茧家蚕所占的比例为1/8
二、综合题
16.下图表示某草原上植食动物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
(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和被食关系,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________关系叫做食物链。
(2)图中的生态系统成分有________。B
表示________,A
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的能量。
(3)若B
中能量为2.0×109
kJ,C
中能量为1.8×109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7
kJ,则该生态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Aa
占38%,aa占11%,引入8
年后,Aa
占18%,aa
占21%,该物种在引入后种群基因频率如何变化?A
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7.在加勒帕格斯群岛上生活着13
种地雀,这
13
种地雀祖先属于同一物种,从南美洲迁过来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因此形成多个种群,各个岛屿上的种群被海洋隔开,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物种。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物种?________。
(2)各个岛屿上的种群被海洋隔开后,不同的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________,为进化提供材料,但是,________
决定进化的方向,种群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3)在其中一个岛屿上分布着以仙人掌为食的仙人掌地雀,仙人掌地雀有红喙(A)和白喙(a)之分,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30%,在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下,若仙人掌地雀自由交配,后代中红嚎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18.某昆虫的翅可接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昆虫具有各种翅长的原因是________。
(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分别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食物匮乏,飞行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而乙岛经常有大风,善于飞行的昆虫反而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
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经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___已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最终形成了________,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19.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4)从生物的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
20.回答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进化的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我国的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存在________隔离,二者的基因库________(“完全相同”、“完全不同”、“不完全相同”)。
(3)下图表示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果能将乙醇转化为乙酸的人号称“千杯不醉”,而转化为乙醛的人俗称“红脸人”,不能转化的人俗称“白脸人”。
①“红脸人”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白脸人”的基因型是:________。
②假如一对俗称“红脸人”的夫妇所生子女中,有1个“千杯不醉”和1个“白脸人”,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号称“千杯不醉”女儿的概率是________。
③根据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可说明基因通过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