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20
生态系统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2.下列关于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顶极群落的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能永远保持原状
B.?顶极群落中,净初级生产量与异养生物的呼吸量之差约为
0
C.?食物链就是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的单方向的捕食关系
D.?利用农作物秸秆沤肥后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
3.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⑤中???????????????????????????????????????????????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③中
C.?④为第二次的有机物质生产,用于植食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D.?①⑤⑥⑦⑧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4.下列关于农业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可以捕食农业害虫,这主要是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生物防治技术
B.?“蔬菜一鸡、猪一沼气”系统中,能有效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多途径利用
C.?在桑基鱼塘的模式中,可釆用农业生产的套种技术,在桑基上再种植大豆
D.?农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应以社会需求、资源状况和经济效益为基础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和协调发展
B.?封山育林、治理荒漠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率和方向
C.?生态缸中生产者的种类、数量比例越大,生态缸保持稳定的时间就越长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6.科学研究中常用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研究方法,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不属于定量分析的是(???
)
A.?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B.?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研究
C.?赛达伯格湖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研究??????????????D.?通过数学计算讨论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变化
7.下列哪一项污染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引起生物放大(???
)
A.?噪声污染???????????????????B.?大气中SO2污染???????????????????C.?DDT污染???????????????????D.?大气中氟利昂污染
8.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只含一个食物网
B.?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三级消费者
C.?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
D.?一般说来,营养级越高,该营养级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
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B.?生物圈长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
C.?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10.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水圈面积逐渐缩小??????????????????B.?过程①减慢??????????????????C.?过程②③加快??????????????????D.?过程④加快
11.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1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14.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
B.?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都是由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
C.?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对一些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D.?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
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早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二、综合题
16.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________调节因素。
(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________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
。
(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________、生物措施有________。
17.某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以森林群落为主体,对维持当地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森林群落中所生存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________,因而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该森林群落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外貌变化,即群落的________明显,这也是群落________结构的一种表现。
(2)在森林群落中,大气
的含量通常存在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与植物的________直接相关。
可在大气圈和________的界面上进行交换而保持相对平衡。通常情况下,没有被消费者利用的有机物中的碳,大部分是在生物死亡后________通过作用而重返大气。
(3)在该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区,通过采用农业生态工程的________技术,发展立体养殖,调整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8.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
?
回答下列问题
(1)草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鹰在最短的食物链中处于第________个营养级。
(2)兔取食草所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
________流向狐和鹰、流向分解者和未利用。这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和________的特点
(3)该草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维持稳态是靠
________实现的。与该生态系统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更容易积累有机物质,其原因是________?。
19.药物A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该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食鱼鸟类体内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药物A,该药物会使鸟类产生不良反应,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
生物残体、粪便等主要在湖泊的________层被分解者分解。
(2)若含药物A的污水大量流入该湖泊,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造成水体的________现象,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并可能由于________作用使该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3)若药物A只是抑制某种雌鱼的生殖能力,导致出生率降低,则该鱼类种群的________将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4)若对该湖泊进行污水处理使其净化,则水体中鱼类种群数量将以________增长方式恢复。
20.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________表示大气中的CO2
,
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_______冬季。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______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______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_______。
21.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藻类固定的能量可通过________传递给绿鹭.绿鹭分别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若蚊子幼虫被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________,但对划蝽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教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较强.
(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粪便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直接被水蚤利用.在该食物网中,体形较大的鲶鱼数量比水蚤的少,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B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A、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只有约1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
D、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
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
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类生物和处于不同营养级层次上的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所有绿色植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它们构成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营养级;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
2.B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A、顶极群落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将永远保持原状,A错误;
B.
顶极群落中,能量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故可知净初级生产量与异养生物的呼吸量之差约为0,B正确;
C、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的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包括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C错误;
D、生态系统中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水平方向上表现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表现,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3.C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A、植物体内不可利用的有机物⑤将被分解者分解,植物的呼吸消耗量=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量-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图中没有成分表示植物的呼吸消耗量,A错误;
B、由于植食动物粪便是指摄入后未被同化的部分,包含在⑦中,B错误;
C、由于植物的同化量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剩下的④用于植食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正确;
D、①⑤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⑤⑥⑦⑧之和小于植物有机物积累量,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图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分为可利用①和不可利用⑤;可利用①分为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和未被摄入⑥;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包括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和未同化量⑦;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包括植食动物有机物积累量④和植食动物呼吸消耗量⑧。
4.C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A.、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可以捕食农业害虫,即利于天敌来控制有害生物,这主要是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生物防治技术,A正确;
B、“蔬菜一鸡、猪一沼气”系统中,能有效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多途径利用,B正确;
C、在桑基鱼塘的模式中,可釆用农业生产的间作技术,在桑基上再种植大豆,C错误;
D、
农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应以社会需求、资源状况和经济效益为基础,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农业生态工程,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将多种农业生物生产进一步组装为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和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②维持物质和能量的正常代谢。
③维持输入与输出的生态平衡。
5.C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A、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和协调发展,A正确;
B、封山育林、治理沙漠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
C、生态缸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保持合适的比例,这样有利于其稳定,C错误;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6.B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孟德尔遗传实验-自由组合,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析】解:定性分析是研究对象质方面的分析,常常是解决研究对象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得出了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就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会涉及到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的分析,如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赛达伯格湖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研究和通过数学计算讨论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变化。综上,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定性实验是判断研究对象具有哪些性质,并判断某种物质的成分、结构或鉴别某种因素是否存在以及某些因素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一种实验方法。其特点是回答“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等问题。
2、?定量实验是研究观察对象的性质、组成和影响因素之间数量关系的实验。据此答题。
7.C
【考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的现象为生物放大。DDT污染是通过食物链传递,可引起生物放大,C符合题意;噪声污染,没有进入到食物中,A不符合题意;大气中SO2污染,是通过气体传播,不能引起生物放大现象,B不符合题意;大气中氟利昂污染,是通过气体传播,不能引起生物富集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富集现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多。
8.B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因此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一个食物网,A不符合题意;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二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B符合题意;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C不符合题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一般说来,营养级越高,该营养级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当少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可能再维持另一个营养级的存在了,因此,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理清食物链中的相关知识点:
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后面的都是消费者,不含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这是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
③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
④某一营养级生物的含义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生物种群。
9.D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对于一些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也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例如跳蝻等,故A不符合题意;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B不符合题意;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属于同一种群,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不符合题意;大气中CO2含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解答A选项,可以通过“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
10.D
【考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化工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等化学燃料,短时间内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
故答案为:D
【分析】理清温室效应的相关知识点:
①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②影响: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11.D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B、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
C、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3、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12.C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A、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13.A
【考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A、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
,
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
C、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碳的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的。
碳的循环过程:
①碳在无机环境大气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
②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两种代谢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③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传递,通过食物链、食物网渠道进行传递;
⑤碳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石原料的燃烧返回到无机环境。
⑥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
⑦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碳循环的循环方向: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14.B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A.外来物种入侵,占据了当地的空间、食物等资源,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A项不合题意;
B.水华主要由于生活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导致富营养化而使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B项符合题意;
C.水葫芦引入我国后,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物种多样性造成破坏,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干扰,C项不合题意;
D.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和资源,对当地物种的生存造成了影响,D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例如水葫芦引入我国。
15.C
【考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A.由题意知,锁阳的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所以二者为寄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知,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比较恶劣,所以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不符合题意;
C.沙生植物可以固沙,使水土不流失,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符合题意;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体现在: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生态系统能力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①一般来说,自然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谈到抵抗力稳定性,人为的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会谈到恢复力稳定性(除自然森林大火)
②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③一般来说,在生态系统遭受到较大或彻底的破坏时,抵抗力越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越弱,但当遭受到相同的干扰时,抵抗力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也强。抵抗力与恢复力不一定成反相关,主要要看生态系统的气候条件
(2)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二、综合题
16.(1)环境容纳量;外源性
(2)草本;未发生;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
(3)施用除草剂;生物防治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1)种群的S型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新杂草种群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说明其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能够调解种群数量的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2)陆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从上往下看有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杂草属于草本层。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该农田生态系统新生了一种杂草,但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群落未发生演替。(3)要控制该杂草种群的密度,除了人工拔除外,还可进行化学防治,如施用除草剂(化学试剂),也可使用生物方法,如生物防治(如其它生物捕食)。
【分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类型被另一个群落类型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逻辑斯谛增长是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其增长曲线很像字母S,又称“S”形增长曲线。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17.(1)食物网;季相;时间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水圈;分解者的降解
(3)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农业工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森林群落中所生存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为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的外貌在不同季节大不相同称为群落的季相,是群落时间结构的一种表现。(2)在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着大气
的含量的变化。
可在大气圈和水圈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来保持相对平衡。通常情况下,没有被消费者利用的有机物中的碳,大部分是在生物死亡后被分解者降解为无机物而重返大气。(3)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在该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区,通过采用农业生态工程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发展立体养殖,调整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分析】1、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2、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4、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18.(1)生产者;三
(2)自身呼吸消耗;单方向
(3)自我调节;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1)草由于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生产者,鹰在最短的食物链中,即草→兔子→鹰,所以处于第三营养级。
(2)兔子吃草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用于自身呼吸消耗以及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由于能量不能逆食物链流动,所以体系了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以及单向流动的特点。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靠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的;苔原生态系统一般都存在与寒冷地带,该地区的分解者作用弱,所以导致了土壤中积累有机物比较多。
【分析】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
(2)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
?
?
?
?
?能量流动两大特点:1.能量流动是单向的;2.能量逐级递减。
(3)信息传递是指物理信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它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群落,主要有:声、光、温度、湿度、磁力、机械振动等。眼、耳、皮肤等器官能接受物理信息并进行处理。
2、食物链、食物网的相关知识点
一、概念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二、营养级
每条食物链的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
三、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分解者不参与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主要有三种类型:捕食链、寄生链和腐生链。高中生物中的食物链,实际上是捕食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捕食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2)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和蟾蜍,二者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5)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往往结果不同。
19.(1)生物放大;底泥
(2)富营养化;正反馈
(3)自然增长率
(4)逻辑斯谛(或S形)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1)药物A投放入湖泊水体中沿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集中到食鱼鸟类体内,使鸟类产生不良反应,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水生群落中存在分层,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2)藻类种群大爆发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种群爆发,与鱼类争夺氧气,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导致进一步恶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的作用为正反馈;(3)鱼类种群的出生率下降,会导致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4)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
【分析】注意:J型增长是在完全理想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的增长方式,改善了湖泊环境只能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增长方式依旧还是逻辑斯谛增长。
20.(1)D;低于
(2)呼吸作用;大于
(3)非生物环境;取消D→A
【考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
(1)题图显示:A、B、C、E均有箭头指向
D,说明D表示大气中的CO2。A、D之间是双向箭头,
A、B死的有机物可被C利用,说明A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进而推知:B是消费者,
E为化学燃料的燃烧。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冬季旺盛,使夏季大气中CO2的含量低于冬季。
(2)
CO2被生产者吸收,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体内的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所示的生产者、B所示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C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E所示的化学燃料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则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因此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非生物环境,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因能量流动起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特点之一是单向流动,所以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
取消
“D→A”。
【分析】碳的循环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
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②能量流动的渠道: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流动主要是通过食物关系进行的。
③
21.(1)8;4、5和6
(2)下降;自我调节
(3)不能;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水蚤的高,获得的能量少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1)据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藻类固定的能量可通过8条食物链传递给绿鹭,绿鹭分别处于第4、5和6个营养级.(2)若蚊子幼虫被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下降,但对划蝽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教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较强.(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不能直接被水蚤利用.在该食物网中,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水蚤的高,获得的能量少,因此体形较大的鲶鱼数量比水蚤的少.
故答案为:(1)8???
????4、5和6(2)下降???????
自我调节(3)不能???????
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水蚤的高,获得的能量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其色植物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中含有8条食物链,即①藻类→轮虫→水蚤→鲶鱼→绿鹭、②藻类→轮虫→水蚤→划蝽→青蛙→绿鹭、③藻类→水蚤→鲶鱼→绿鹭、④藻类→水蚤→划蝽→青蛙→绿鹭、⑤藻类→水蚤→划蝽→鲶鱼→绿鹭、⑥藻类→轮虫→水蚤→划蝽→鲶鱼→绿鹭、⑦藻类→蚊子幼虫→划蝽→青蛙→绿鹭、⑧藻类→蚊子幼虫→划蝽→鲶鱼→绿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20
生态系统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2.下列关于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顶极群落的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能永远保持原状
B.?顶极群落中,净初级生产量与异养生物的呼吸量之差约为
0
C.?食物链就是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的单方向的捕食关系
D.?利用农作物秸秆沤肥后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
3.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⑤中???????????????????????????????????????????????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③中
C.?④为第二次的有机物质生产,用于植食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D.?①⑤⑥⑦⑧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4.下列关于农业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可以捕食农业害虫,这主要是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生物防治技术
B.?“蔬菜一鸡、猪一沼气”系统中,能有效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多途径利用
C.?在桑基鱼塘的模式中,可釆用农业生产的套种技术,在桑基上再种植大豆
D.?农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应以社会需求、资源状况和经济效益为基础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和协调发展
B.?封山育林、治理荒漠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率和方向
C.?生态缸中生产者的种类、数量比例越大,生态缸保持稳定的时间就越长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6.科学研究中常用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研究方法,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不属于定量分析的是(???
)
A.?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B.?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研究
C.?赛达伯格湖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研究??????????????D.?通过数学计算讨论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变化
7.下列哪一项污染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引起生物放大(???
)
A.?噪声污染???????????????????B.?大气中SO2污染???????????????????C.?DDT污染???????????????????D.?大气中氟利昂污染
8.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只含一个食物网
B.?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三级消费者
C.?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
D.?一般说来,营养级越高,该营养级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
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B.?生物圈长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
C.?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10.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水圈面积逐渐缩小??????????????????B.?过程①减慢??????????????????C.?过程②③加快??????????????????D.?过程④加快
11.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1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14.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
B.?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都是由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
C.?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对一些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D.?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
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早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二、综合题
16.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________调节因素。
(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________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
。
(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________、生物措施有________。
17.某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以森林群落为主体,对维持当地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森林群落中所生存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________,因而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该森林群落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外貌变化,即群落的________明显,这也是群落________结构的一种表现。
(2)在森林群落中,大气
的含量通常存在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与植物的________直接相关。
可在大气圈和________的界面上进行交换而保持相对平衡。通常情况下,没有被消费者利用的有机物中的碳,大部分是在生物死亡后________通过作用而重返大气。
(3)在该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区,通过采用农业生态工程的________技术,发展立体养殖,调整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8.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
?
回答下列问题
(1)草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鹰在最短的食物链中处于第________个营养级。
(2)兔取食草所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
________流向狐和鹰、流向分解者和未利用。这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和________的特点
(3)该草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维持稳态是靠
________实现的。与该生态系统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更容易积累有机物质,其原因是________?。
19.药物A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该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食鱼鸟类体内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药物A,该药物会使鸟类产生不良反应,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
生物残体、粪便等主要在湖泊的________层被分解者分解。
(2)若含药物A的污水大量流入该湖泊,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造成水体的________现象,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并可能由于________作用使该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3)若药物A只是抑制某种雌鱼的生殖能力,导致出生率降低,则该鱼类种群的________将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4)若对该湖泊进行污水处理使其净化,则水体中鱼类种群数量将以________增长方式恢复。
20.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________表示大气中的CO2
,
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_______冬季。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______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______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_______。
21.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藻类固定的能量可通过________传递给绿鹭.绿鹭分别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若蚊子幼虫被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________,但对划蝽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教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较强.
(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粪便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直接被水蚤利用.在该食物网中,体形较大的鲶鱼数量比水蚤的少,其原因是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