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 人类与环境(原卷+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21 人类与环境(原卷+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20 16:30: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21
人类与环境
一、单选题
1.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A.?臭氧层破坏??????????????????????????B.?酸雨形成??????????????????????????C.?水体污染??????????????????????????D.?温室效应
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酸雨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B.?人口在地球上可以不断地增长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人类活动会影响臭氧层的稳定
3.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酸雨不会破坏水体平衡和杀死水生生物???????????????B.?酸雨不会伤害陆地农作物和各种树木
C.?减少SO2和NO排放可减轻酸雨危害????????????????????D.?酸雨中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无影响
4.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5.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B.?增加化肥的使用????????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6.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B.?大气中的CO2浓度的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
7.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
射线和
γ
射线
B.?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分子吸收了地球更多的反射热,导致地球海平面上升
C.?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之一
D.?我国北方重工业比较发达,导致降酸雨的频率和酸度都强于南方
8.下列有关全球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前的全球人口状况和人类活动还未影响到地球的生态平衡
B.?全球人口还将在几十年内继续增长
C.?人口剧增将使得人均淡水资源、粮食资源日益减少
D.?控制人口的目标是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和协调发展
B.?封山育林、治理荒漠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率和方向
C.?生态缸中生产者的种类、数量比例越大,生态缸保持稳定的时间就越长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10.下列关于全球人口动态与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已经接近地球环境容纳量
B.?人类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和提高死亡率,控制人口增长
C.?人口动态变化应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D.?近现代以来人口的过度增长,源自发达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
11.下列有关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下降??????????B.?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排放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湿地??????????D.?来自电厂的废热不属于水体污染物
12.下列不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采取的措施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建立完全禁止捕鱼法规
C.?建立濒危植物繁育中心
D.?建立精子库、种子库
13.海洋污染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海南管辖的海域面积大,保护好海洋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
B.?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C.?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
14.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早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二、综合题
16.草地贪夜蛾,原产地为美洲,是一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粮食作物重大致灾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其适应能力强,迁飞扩散快,繁殖能力强,群体作战,可把整块玉米地植株心叶、叶片啃光,然后迁移下一片地,号称“行军虫”。自2018年年底从缅甸入侵我国云南,至今已对全国22个省份的农田造成威胁,各地多措并举开展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工作。
(1)在虫害发生初期,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___。这时通常可选用茚虫威、乙酰甲胺磷等药剂进行化学防治,但效果会随着施药期的延长而下降,原因是________。
(2)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成虫往往在夜间活动,白天几乎看不到成虫的活动,使得遭遇虫害的玉米田地昼夜风貌有较大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因此,晚上可以利用性引诱剂配合草地贪夜蛾诱捕器捕杀雄虫,大大改变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性比率,直接影响________,从而降低玉米田中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密度,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
(3)科研人员发现玉米田里的龟纹瓢虫除了会捕食玉米蚜虫之外,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和低龄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根据以上信息,绘制出玉米田中的营养结构:________。龟纹瓢虫摄食草地贪夜蛾后,其能量有一部分被同化,还有一部分流向________。这种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对害虫进行防治的措施被称为________。
17.扬子鳄原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宣城鳄鱼湖是一处适宜扬子鳄栖息繁衍的理想生态环境,是我国最大的扬子鳄保护基地,始建于
1979年。经过20年的人工饲养繁殖,扬子鳄数量已由当初野生收集到的140余条,增加到1万余条,扬子鳄已渡过“濒
危线”。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建立宣城鳄鱼湖自然保护区是对扬子鳄进行________保护。
(2)图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扬子鳄性情凶猛,
食性很杂,不仅捕食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
甲壳类动物,也吃这些动物的腐尸,扬子鳄属于图中的
________(填写字母)。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是可变的,其原因是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调查发现,该保护区内的鳄鱼生物总量已经超过了环境中其能捕食动物的生物总量,
但其数量并没有因此减少,原因为________。
18.藏羚羊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研究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及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请回答。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________。丙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
(2)藏羚羊主要位于食物链上的第________营养级。它的数量变化,对青藏高原其他种群数量会造成很大影
响。在维持高原生态平衡上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3)藏羚羊种群数量曾达到濒危状态。在国家的大力举措下,数量已有所回升。其中实施________措施,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藏羚羊及其栖息地最有效的保护。
19.??
2020年初非洲异常'气候为蝗虫创造了理想的繁殖条件。它们具有聚集扩散和迁移习性,能将分散的危害变为灾害。而开启这个习性变革的秘密正藏在它们的大腿上。当越来越多的蝗虫摩肩接踵,相互碰撞就打开了这个危险的开关。神经冲动让沙漠蝗释放苯乙腈,集结号就会吹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属于沙漠蝗种群特征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⑥消费者
(2)蜜蜂、蚂蚁、鱼也有群居现象,由此推测引起蝗虫聚集的因素有________(填序号)
①蝗虫密度②食物空间分布③聚集信息素④触觉等
在上述因素影响下,蝗虫群体迁飞,不仅增加了个体获得食物的机会,同时还有利于种群的________,从而在漫长的自然选择的压力中增加生存进化的几率。
(3)蝗灾防治,方法不同。多数国家采用喷洒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这样做的弊端是________。若生物防治,可通过牧鸡、牧鸭、椋鸟等天敌,可有效降低蝗虫密度。除了上述方法,请写出生物防治蝗虫的方法________。
(4)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之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________的道路,共克时艰,才是正确的选择。
20.北方地区烧秸秆是导致冬季空气污染的原因之一。为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小动物数量的影响,4月中旬,某硏究人员将一块试验田平均分成4份,埋入不同质量的玉米秸秆,分别于6月~9月调查4个秸秆量不同的农田中土壤小动物数量,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土壤中小动物的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调查时常用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
(2)据图分析,木实验所能得出的结论有:一是6月-8月初农田土壤小动物的数量逐渐增多,8月初之后逐渐下降;二是在一定范围内,________。
(3)秸秆不仅可以还田、加工成饲料,还可用于发酵生产沼气,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4)在农业生产中,秸秆还田的优点有(写出至少两点)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21
人类与环境
一、单选题
1.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A.?臭氧层破坏??????????????????????????B.?酸雨形成??????????????????????????C.?水体污染??????????????????????????D.?温室效应
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酸雨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B.?人口在地球上可以不断地增长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人类活动会影响臭氧层的稳定
3.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酸雨不会破坏水体平衡和杀死水生生物???????????????B.?酸雨不会伤害陆地农作物和各种树木
C.?减少SO2和NO排放可减轻酸雨危害????????????????????D.?酸雨中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无影响
4.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5.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B.?增加化肥的使用????????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6.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B.?大气中的CO2浓度的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
7.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
射线和
γ
射线
B.?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分子吸收了地球更多的反射热,导致地球海平面上升
C.?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之一
D.?我国北方重工业比较发达,导致降酸雨的频率和酸度都强于南方
8.下列有关全球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前的全球人口状况和人类活动还未影响到地球的生态平衡
B.?全球人口还将在几十年内继续增长
C.?人口剧增将使得人均淡水资源、粮食资源日益减少
D.?控制人口的目标是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和协调发展
B.?封山育林、治理荒漠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率和方向
C.?生态缸中生产者的种类、数量比例越大,生态缸保持稳定的时间就越长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10.下列关于全球人口动态与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已经接近地球环境容纳量
B.?人类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和提高死亡率,控制人口增长
C.?人口动态变化应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D.?近现代以来人口的过度增长,源自发达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
11.下列有关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下降??????????B.?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排放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湿地??????????D.?来自电厂的废热不属于水体污染物
12.下列不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采取的措施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建立完全禁止捕鱼法规
C.?建立濒危植物繁育中心
D.?建立精子库、种子库
13.海洋污染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海南管辖的海域面积大,保护好海洋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
B.?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C.?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
14.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早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二、综合题
16.草地贪夜蛾,原产地为美洲,是一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粮食作物重大致灾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其适应能力强,迁飞扩散快,繁殖能力强,群体作战,可把整块玉米地植株心叶、叶片啃光,然后迁移下一片地,号称“行军虫”。自2018年年底从缅甸入侵我国云南,至今已对全国22个省份的农田造成威胁,各地多措并举开展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工作。
(1)在虫害发生初期,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___。这时通常可选用茚虫威、乙酰甲胺磷等药剂进行化学防治,但效果会随着施药期的延长而下降,原因是________。
(2)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成虫往往在夜间活动,白天几乎看不到成虫的活动,使得遭遇虫害的玉米田地昼夜风貌有较大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因此,晚上可以利用性引诱剂配合草地贪夜蛾诱捕器捕杀雄虫,大大改变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性比率,直接影响________,从而降低玉米田中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密度,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
(3)科研人员发现玉米田里的龟纹瓢虫除了会捕食玉米蚜虫之外,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和低龄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根据以上信息,绘制出玉米田中的营养结构:________。龟纹瓢虫摄食草地贪夜蛾后,其能量有一部分被同化,还有一部分流向________。这种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对害虫进行防治的措施被称为________。
17.扬子鳄原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宣城鳄鱼湖是一处适宜扬子鳄栖息繁衍的理想生态环境,是我国最大的扬子鳄保护基地,始建于
1979年。经过20年的人工饲养繁殖,扬子鳄数量已由当初野生收集到的140余条,增加到1万余条,扬子鳄已渡过“濒
危线”。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建立宣城鳄鱼湖自然保护区是对扬子鳄进行________保护。
(2)图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扬子鳄性情凶猛,
食性很杂,不仅捕食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
甲壳类动物,也吃这些动物的腐尸,扬子鳄属于图中的
________(填写字母)。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是可变的,其原因是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调查发现,该保护区内的鳄鱼生物总量已经超过了环境中其能捕食动物的生物总量,
但其数量并没有因此减少,原因为________。
18.藏羚羊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研究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及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请回答。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________。丙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
(2)藏羚羊主要位于食物链上的第________营养级。它的数量变化,对青藏高原其他种群数量会造成很大影
响。在维持高原生态平衡上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3)藏羚羊种群数量曾达到濒危状态。在国家的大力举措下,数量已有所回升。其中实施________措施,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藏羚羊及其栖息地最有效的保护。
19.??
2020年初非洲异常'气候为蝗虫创造了理想的繁殖条件。它们具有聚集扩散和迁移习性,能将分散的危害变为灾害。而开启这个习性变革的秘密正藏在它们的大腿上。当越来越多的蝗虫摩肩接踵,相互碰撞就打开了这个危险的开关。神经冲动让沙漠蝗释放苯乙腈,集结号就会吹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属于沙漠蝗种群特征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⑥消费者
(2)蜜蜂、蚂蚁、鱼也有群居现象,由此推测引起蝗虫聚集的因素有________(填序号)
①蝗虫密度②食物空间分布③聚集信息素④触觉等
在上述因素影响下,蝗虫群体迁飞,不仅增加了个体获得食物的机会,同时还有利于种群的________,从而在漫长的自然选择的压力中增加生存进化的几率。
(3)蝗灾防治,方法不同。多数国家采用喷洒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这样做的弊端是________。若生物防治,可通过牧鸡、牧鸭、椋鸟等天敌,可有效降低蝗虫密度。除了上述方法,请写出生物防治蝗虫的方法________。
(4)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之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________的道路,共克时艰,才是正确的选择。
20.北方地区烧秸秆是导致冬季空气污染的原因之一。为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小动物数量的影响,4月中旬,某硏究人员将一块试验田平均分成4份,埋入不同质量的玉米秸秆,分别于6月~9月调查4个秸秆量不同的农田中土壤小动物数量,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土壤中小动物的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调查时常用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
(2)据图分析,木实验所能得出的结论有:一是6月-8月初农田土壤小动物的数量逐渐增多,8月初之后逐渐下降;二是在一定范围内,________。
(3)秸秆不仅可以还田、加工成饲料,还可用于发酵生产沼气,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4)在农业生产中,秸秆还田的优点有(写出至少两点)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A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A、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由分析可知,氟利昂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量减少,使臭氧层遭到破坏,A正确;
B、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B错误;
C、水体污染是指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等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江、河、湖、海变质造成的污染,C错误;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收到严重干扰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氟利昂被广泛地作为各种喷雾器的雾化剂、除臭剂和制冷剂使用,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最终将会到达大气圈层上层,并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
2.B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A、酸雨能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A正确;
B、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食物的生产也是有限的,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最终使全球人口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B错误;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
D、最近30多年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正在干扰和破坏着大气圈上臭氧层的自然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人类、生物和环境共处于生物圈中。人类正面临三大全球生态问题:人口、环境和资源。悉心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C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A、酸雨是由于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溶解在雨中,造成雨水呈现酸性,对水体平衡和水生生物均有害,A不符合题意
B、酸雨是由于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溶解在雨中,造成雨水呈现酸性,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从而导致农作物和树木受损.B不符合题意
C、酸雨的形成本身就是由于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导致的,所以减少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就可以减少酸雨的危害,C符合题意
D、酸雨中的重金属会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酸雨在国外被称为“空中死神”,其潜在的危害主要表明在四个方面:
  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丧失鱼类和其它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
  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4.B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臭氧层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A不符合题意;人类活动曾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灭绝,B符合题意;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故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不符合题意;自工业革命后,主要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理清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5.A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A、氟利昂的主要危害是破坏臭氧层,因此A符合题意;
B、化肥的过量使用的主要危害是使水体富营养化,因此B不符合题意;
C、污染物排放增多可以导致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因此C不符合题意;
D、汽车尾气的增加会使温室效应增强和使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率增加等,因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臭氧层位于大气层高层中,主要的作用是可以阻挡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等宇宙射线,对地球上的陆生生物的生存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业制冷剂氟利昂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因此,目前全球已禁止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
6.D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A、酸雨落入水域,会污染的水体,A正确;
B、大气中的CO2浓度的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B正确;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加快地球资源的消耗,造成资源短缺,C正确;
D、臭氧层作用是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D错误.
故选:D.
【分析】1.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2.酸雨:(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2)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3)危害
①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
②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
③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
④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7.D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A、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以及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X射线和γ射线等,臭氧层破坏已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A正确;
B、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破坏了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了过多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B正确;
C、水污染有很多种类,包括有机污染、富营养化等,其中由放射性物质造成水体污染是典型代表之一,C正确;
D、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雨水的形成,涉及到整个大气层的运动,大气无国界,防治酸雨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所以北方重工业比较发达,不一定当地酸雨频率和酸度都强于南方,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
8.A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A、当前的全球人口状况和人类活动已经影响到地球的生态平衡,A错误;
B、在接下来几十年内,世界人口还将继续增长,据乐观推测,在达到大约110亿时才会稳定下来,B正确;
C、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均资源的下降,包括水资源、土地、粮食等,C正确;
D、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上保持平衡是控制人口的目标,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过快带来的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过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
9.C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A、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和协调发展,A正确;
B、封山育林、治理沙漠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
C、生态缸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保持合适的比例,这样有利于其稳定,C错误;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0.C
【考点】种群的特征,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A.
世界环境人口容量约在100亿左右,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还未达到地球环境容纳量,A不符合题意;
B.
人类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增长,B不符合题意;
C.
控制人口数量要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实现人口数量的动态变化,C符合题意;
D.
生产力的提高是人口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人口的出生率较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世界环境人口容量约在100亿左右,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70亿,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的方法是降低出生率,有计划的控制人口,最终使全球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据此答题。
11.A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A、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代谢紊乱,农业生产能力下降,A符合题意;
B、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而不是一氧化碳的排放,B不符合题意;
C、不断的开垦草原,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存的环境,C不符合题意;
D、来自电厂的废热会造成环境污染,热污染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因此来自电厂的废热属于水体污染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农业病虫害的发生程度都呈加剧趋势,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将减少10%,A正确;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气的排放,B错误;大量开垦湿地容易破坏生态环境,也不能解决粮食短缺问题,C错误。
12.【答案】B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不仅能获得渔业产品和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幼鱼的生长发育,从而有利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
故答案为:B
【分析】理清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是指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13.B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A、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污染物排入、海上生产活动(如采油、航运)以及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A正确;
B、赤潮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而水华属于淡水富营养化,B错误;
C、海洋污染导致很多海洋生物死亡,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
D、红树林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海洋污染物主要包括生物性污染物,如传染性病菌和病毒,有毒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塑料以及其他固体废物;海洋污染的严重后果之一是赤潮,这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
14.D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B、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
C、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3、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15.C
【考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A.由题意知,锁阳的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所以二者为寄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知,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比较恶劣,所以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不符合题意;
C.沙生植物可以固沙,使水土不流失,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符合题意;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体现在: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生态系统能力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①一般来说,自然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谈到抵抗力稳定性,人为的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会谈到恢复力稳定性(除自然森林大火)
②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③一般来说,在生态系统遭受到较大或彻底的破坏时,抵抗力越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越弱,但当遭受到相同的干扰时,抵抗力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也强。抵抗力与恢复力不一定成反相关,主要要看生态系统的气候条件
(2)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二、综合题
16.(1)指数增长;草地贪夜蛾种群中有部分个体突变出抗药性,并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抗药基因频率增加(或抗药个体比例增加)
(2)时间;出生率
(3);分解者;生物防治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1)在虫害发生初期,草地贪夜蛾的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种群数量增长方式近似于指数增长。这时通常可选用茚虫威、乙酰甲胺磷等药剂进行化学防治,但效果会随着施药期的延长而下降,原因是草地贪夜蛾种群中有部分个体突变出抗药性,并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2)草地贪夜蛾成虫往往在夜间活动,白天几乎看不到成虫的活动,使得遭遇虫害的玉米田地昼夜风貌有较大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晚上可以利用性引诱剂配合草地贪夜蛾诱捕器捕杀雄虫,大大改变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性比率,直接影响出生率,从而降低玉米田中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密度,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
(3)玉米蚜虫和草地贪夜蛾都以玉米为食,而龟纹瓢虫又以玉米蚜虫和草地贪夜蛾为食,所以玉米田的营养结构为:??
龟纹瓢虫摄食草地贪夜蛾后,其能量有一部分被同化,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这种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对害虫进行防治的措施被称为生物防治。
【分析】1.J型曲线条件:食物、空间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自然育种有限时间内或实验条件下)。
2.S型曲线条件:食物、空间、资源限制,个体间斗争,捕食者增多等环境阻力(自然育种)。
3.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
(1)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发生变化的直接因素。
(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3)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17.(1)就地
(2)光合作用;C、B;生物有迁出和迁入(动物发育不同阶段及不同季节食性有改变)
(3)人工投喂了饲料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建立宣城鳄鱼湖自然保护区是对扬子鳄进行就地保护。(2)该图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是光合作用的过程。扬子鳄食性很杂,不仅捕食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
甲壳类动物,也吃这些动物的腐尸,因此扬子鳄属于图中的C消费者和B分解者。由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季节生物的食性不同以及生物由于某些原因存在迁入和迁出现象等,因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是可以变化的。(3)调查发现,该保护区内的鳄鱼生物总量已经超过了环境中其能捕食动物的生物总量,
但其数量并没有因此减少,这是因为在保护区内可以人工投放饲料,补充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分析】1、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2、识图分析可知,图中D是非生物生物物质和能量,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该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A、B、C指向D的箭头表示细胞呼吸。
18.(1)数量;标志重捕法;增长型
(2)二;间接
(3)就地保护
【考点】种群的特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藏羚羊是动物,活动范围比较大,活动能力比较强,要调查其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2)藏羚羊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因此藏羚羊主要位于食物链上的第二营养级。藏羚羊作为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3)对藏羚羊及其栖息地最有效的保护是就地保护措施,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分析】分析柱形图可知: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属于稳定型种群,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据此答题。
19.(1)①②⑤
(2)①②③④;繁衍
(3)污染环境,易产生抗药性;利用蝗虫病原微生物(微孢子,细菌,病毒等)感染蝗虫,抑制其生长繁育产卵提取(蝗虫或某些植物)信息素吸引蝗虫聚集,利用农药杀死
(4)可持续发展
【考点】种群的特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1)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分布,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故下列属于沙漠蝗种群特征的有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⑤种群密度。(2)根据题意“蝗虫具有聚集扩散和迁移习性,能将分散的危害变为灾害。而开启这个习性变革的秘密正藏在它们的大腿上。当越来越多的蝗虫摩肩接踵,相互碰撞就打开了这个危险的开关”可知,①蝗虫密度、②食物空间分布、③聚集信息素、④触觉等均会引起蝗虫聚集。在上述因素影响下,蝗虫群体迁飞,不仅增加了个体获得食物的机会,同时还有利于种群的繁衍,从而在漫长的自然选择的压力中增加生存进化的几率。(3)喷洒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的弊端是污染环境,且易使蝗虫产生抗药性。若生物防治,可通过牧鸡、牧鸭、椋鸟等天敌,可有效降低蝗虫密度。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利用蝗虫病原微生物(微孢子,细菌,病毒等)感染蝗虫,抑制其生长繁育产卵提取(蝗虫或某些植物)信息素吸引蝗虫聚集,利用农药杀死。(4)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之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共克时艰,才是正确的选择。
【分析】1、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①利用微生物防治。②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③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④生物防治优点:对环境污染小,能有效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灾作用,成本低、对人畜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节约能源。⑤生物防治缺点:短期效果不如使用化学农药快,杀虫效果较慢。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的生物活性,将有害生物种群或群体密度压低到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农药的生物活性表现在4个方面:①对有害生物有杀伤作用。②对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或调节作用。③对有害生物的行为有调节作用。④增强作物抵抗有害生物的能力。⑤化学防治优点:在一定条件下,能快速消灭害虫,压低虫口密度。⑥化学防治缺点:长期使用易产生药害,使病虫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杀伤天敌。
20.(1)取样器取样
(2)秸秆添加量越多农田土壤小动物数量越多
(3)直接
(4)①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增强保水性能 ②返还土壤养分,节省肥料用量
③覆盖还田,抑制杂草生长④降低秸秆焚烧引起的空气污染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1)土壤中小动物的身体微小(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2)由图可知,6月—8月初农田土壤小动物的数量逐渐增多,8月初之后逐渐下降;在一定范围内,秸秆添加量越多土壤小动物数量越多。(3)根据分析可知,秸秆还田、加工成饲料,以及用于发酵生产沼气,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4)在农业生产中,秸秆还田的优点有:①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增强土壤保水性能;②返还土壤养分,节省肥料用量;③覆盖还田,抑制杂草生长;④降低秸秆焚烧引起的空气污染等。
【分析】1、土壤小动物个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其丰富度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丰富度统计时采用两种统计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