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品味文章隽永生动、深沉绵密的语言;以读带赏,尝试
创作。
2、品读写景的文字,了解散文对秋景的独特感悟;引导学生在赏景中感悟生命
中丰富的美。
授课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1、利用阅读课自读课文,并完成导学案。
2、学情分析:收集调查问卷,对学生反馈进行整理分析。
问题设置:学习这样的写景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方法?
问卷分析:学生存在阅读方法上的不足。
教学过程:
导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为何会对北方故都的秋天产生如此深挚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文本,解读作家为何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一、检查自读,整体感知。
①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②这种清、静、悲凉的秋味,作者是通过几幅画面来表现的?
明确:挑选了若干景物,通过五幅画面来表现秋味。
二、缘景明情品秋味
活动一,看“小院秋晨”图,品秋味。
步骤:
①以读品秋味。
②你觉得“秋味”都是从哪些描写中体现出来的呢?
③如果作者是在“皇城人海”之中呢?
问题设计:
①为什么要在“破屋”?
②为什么要是“早晨”?
③为什么要是“冷色”?
④为什么称为“飞声”?
⑤为何要写“秋草”?
明确:(1)对意象的选择。
选择意象:牵牛花、鸽哨、青天、日光、破壁腰、破屋、秋草
(2)对色调的把握。(视觉)
冷色调--雅淡 暖色调--俗艳 “清”
(3)对声音的描写。(听觉)
以声衬静(“静”)
(4)对环境的刻画。
①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
②“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作者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品味这种悲凉的氛围。
感悟:凡是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存在的价值,引起生命的蓬勃之感的,自然可以激发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觉,启示沉思生命的周期,撩逗起悲凉之感,也不失为一种丰富的审美体验。
活动二:看“秋槐落蕊图”,品秋味。
方法:
1、选择物象
2、描写角度
三、知人论世悟秋味
活动
讨论思考:毛泽东很多诗词中也写到了秋天,回忆熟悉的词句,联系文人生平,再悟秋味。
明确:毛泽东生于1893年,郁达夫生于1896年;两人生活在同一时代,但两人的经历不同,从事的事业不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要为民族求得自由和解放,他比纯粹的文人更容易看到民族解放的前路和希望。
郁达夫是进步文人的代表,积极参加文化界抗日工作,但他的第一重身份是文人,这种身份需要他敢于去创造、发现身边丰富的美,他更愿意把“悲凉”当作一种美。
四、写作迁移:
散文实现深挚情感的表达,需要语言的建构,需要典型的意象,需要创作者对生活和美丰富独到的感悟。请你联系作者笔下的秋景,对下面诗歌空缺处进行补写。
人说故都的秋,在钓鱼台的柳影里,在陶然亭的芦花上。
或者在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还有西山的虫唱。
可是啊,如何比得上,在小院里品一盏浓茶,
听 高天上破空而来的鸽唱。
秋是槐树叶底,漏下来的一丝丝日光,秋是破壁腰旁,
蓝朵吹着喇叭深情地吟唱。
秋是槐花的落蕊,撩逗起的淡淡的落寞的 联想 ;
是房前屋后,秋的 残唱 ;是雨后的微凉,是枣树一生最美的时光。
那里,是龙儿长眠的地方,那里是我精神的故乡。从没有一处秋的景致,能让我万般眷恋,终生怀想。
五、总结: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天地有大美,人生有百味,自然能激发人丰富的审美体验,启发人对于生命新的认识和思考。作者笔下的“秋味”与他个人的气质无不关系,但文人的气质,又何尝不是时代塑造起来的?
那么,30年后,还是北京,一个双腿失能的青年,他眼中的自然是怎样的呢?自然又给了他怎样的感悟呢?请大家课下品读《我与地坛》。
布置作业:从第三、四、五幅秋景图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从物象、手法、情感、语言等角度,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点评。
推荐阅读:欧阳修《秋声赋》
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浪淘沙北戴河》《沁园春长沙》
泰戈尔《飞鸟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板书: 缘景明情品秋味
知人论世悟秋味
《故都的秋》简明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揣摩、品味、感悟语言的能力;
2、品味感悟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情感美;
3、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品读“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揣摩、品味、感悟语言的能力;品味感悟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情感美。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品读“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品读探讨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必修(上册)的诗词导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6页,一起来欣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笔下的秋是一种怎样的美?
二、检测预习,整体感知
1、预习检测,给加点的字注音。
一椽(chuán) 嘶叫(sī) 潭柘寺(zhè) 橄榄(lǎn)
普陀山(tuó)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dùn) 椭圆(tuǒ)
2、解题: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3、找全文文眼句。
三、整体感知故都秋
四、初步品读清静景
1、概括课文五幅故都秋景图。
2、品读“清”和“静”的意境美。
五、悲凉情景深探究
1、对秋有如此萧索的感触,作者是有辩解的,请找出倒数第三段的中心句。
2、作者生平、性格、情感联结探讨。
3、探讨“情”“景”关系,把握“以情驭景”的手法。
六、拓展作业设计
请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两个句子:
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里;
在 ,
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