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 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 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0 11:5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217400101981002.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反讽”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的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在“反讽”中,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反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相反的意义。这样,一个“反讽”就产生了。
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语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可更改的。然而,“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
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文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文学文本成为语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
不难看出,“反讽”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在新批评看来,“反讽”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文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反讽”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是一种修辞格。新批评则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的高度,将它视为语义变化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的批评史中坚持将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ironic poetics)。关于“反讽”,他们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反讽’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反讽’原理延伸而为矛盾的原理,进而扩张成为语象与语象结构的普遍原理。”既然“反讽”是一种语义变化,尤其是字面义与真实义的矛盾状态,那么其语义结构一定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赵毅衡先生在《新批评》一书中曾把“反讽”分为“克制叙述”“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疑问式反讽”“复义反讽”“悖论反讽”“浪漫反讽”和人物主题与语言风格上的“宏观反讽”等多种类型。无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
(选自文宇《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反讽能使语义变得复杂,因而新批评常常使用这一概念。
B.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
C.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文学文本却常常突破约定规则。
D.反讽不只是语言技巧,是“文学性”特点和手段的统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表述不当,应是: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可以完全相反、完全冲突。根据原文“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可以确定。故选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从语义学和符号学两个角度论证了“反讽”的特征在于“正话反说”或能指非所指。
B.文章用科学文本与文学文本对比,是为了突出文学文本语言的“语义朦胧和复杂”。
C.文章推进一层,论述了新批评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高度,提高了反讽的地位。
D.文章列举《新批评》中多种“反讽”类型,以论证“反讽”具有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以论证‘反讽’具有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与原文不符,从文章结尾相应论述可知,这些“列举”是用以论证反讽的语义结构“一定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的。故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鲁迅作品的四个例子中不是典型反讽的一项是(3分)( )
A.《孔乙己》以幽默轻松的笔调写悲剧。
B.《祝福》中“祝福”这一情境的设置。
C.《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对阿长讲述“长毛”故事的感受。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捕鸟的描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反讽”这一表达方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所给句子的语意进行判断。本题中,A项,《孔乙己》幽默轻松的笔调与不幸的内容构成反讽。B项,“祝福”的一般意义与祥林嫂的悲剧构成反讽。C项,阿长所述故事的荒诞与作者的敬意构成反讽。D项,语境对语义的扭曲不明显,语义错层的感觉不明显。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4.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B.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C.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四个选项的对比分析B项最恰当,也符合王洛宾所要表达出的意思。
5.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D.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E.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答案】CE
【解析】C项应是“早年没有去成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E应是“从小爱唱歌,报效祖国。
6.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这是一般访谈的套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周小胖,跟上!
麦子
在一个春日的黄昏,爷爷将将周小胖带回了家。看到周小胖的第一眼,我和爸爸妈妈都吓了一跳:灰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周小胖。除了它瘦得可以数得清的一根又一根的肋骨外,还因为它怯怯而茫然的眼神。
经过大半年的调养,周小胖居然慢慢“胖”了起来,皮里有了肉,骨头隐进了肉里,身上的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爷爷暗地里为此得意,常带着欣喜的目光,默不着声地看着周小胖,就像他曾看着我那样。
在第三个年头,它的右眼突然蒙上了一层白翳。爷爷找来兽医,说是已经太迟,无法手术。就这样,本来就有些难看的周小胖成了一只独眼狗。
独眼的周小胖除了像从前一样,常在房前屋后瞎转悠外,还常随在爷爷的后面,像保镖似地跟着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的记忆越来越差。一开始是忘带家里的钥匙、忘关水龙头之类的小事,但慢慢地连熟悉的路、熟悉的人也开始模糊。那时,爸爸妈妈忙着镇上新开的饭店,而我要上学,家里就常常只剩爷爷和周小胖。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回家后四处都没见着爷爷,而候在院前的周小胖看见是我们,似乎也很失望。
“小胖,爷爷呢?”妈妈责问。周小胖茫然地看着妈妈。它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后来,李婆婆告诉我们,说看见爷爷在岭上将周小胖撵回了家。
我们开始找,可是没有找到。
很晚的时候,我们才回到家里。“周小胖,爷爷不见啦!”回去后,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等候我们很久的周小胖狠狠地踹了一脚。
“汪——汪。”这一次,周小胖好像听懂了,呜咽地叫了两声。过了一会儿,妈妈端食给周小胖时,却发现它不见了。
“人不见了,连狗也跑了。”妈妈急得直掉泪。“是不是周小胖去找爹了?”爸爸猜测。于是,我们又拿上电筒,沿着大道,重新开始寻找。
我们一路走,一路叫着爷爷和周小胖。大概过了三小时,我们借着月光、电筒光,突然发现对面的山坡上行来一人一狗。正是爷爷和周小胖!
原来,爷爷早上准备去亲戚家,没想到遇上一熟人,唠叨了几句,就又给迷路了。因为,走的是人迹罕至的山路,所以一直没有人发现,直到周小胖将他找到。自从发生这事后,爷爷走到那里,周小胖就跟到那里,无论爷爷怎么吼它、赶它,都死乞白赖地跟着。
那年的暑假,在炎热的八月,妈妈和我带着爷爷,还有周小胖到爸爸开的饭店。因为客人多,我和妈妈忙着招呼客人,爷爷和周小胖在门口坐着。过了一阵,突然有人叫我们,说爷爷上了一辆中巴车。“周小胖呢?”我们问。“跟在车屁股后撵着。”
爸爸忙骑着摩托车朝报信人说的方向追去。
追上周小胖时,它已经累得不行了,嘴里甚至吐出了白沫,看到爷爷下车的瞬间,它居然一下趴在了地上。过了几天,它又恢复过来,只是左后腿无缘无故就给瘸了。
以前它总是跟在爷爷的后面,“追车事件”后周小胖就绕到了爷爷的前面。它领着爷爷去菜地,领着爷爷去看庄稼,带着爷爷去村尾的樟树下乘凉,或是岭上晒太阳。这个时候的爷爷就像一个小孩子,周小胖走到那,他就跟到那,一如从前他走到那,周小胖跟到哪。
后来爷爷住了几次院后便卧床不起了。陪伴爷爷的除了电视、收音机,便是周小胖了。爷爷是在一个栀子花开的清晨离去的。爷爷走的最后一刻,不是爸爸妈妈,也不是我陪在他身边,而是周小胖。爷爷去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
周小胖没有了从前的生气,更加木讷,更加绵沓,走路也缓缓的,而无论多么软滑的食物都会在它的嘴里停留很久。过了一段时间,周小胖不知怎么找到了山坡上爷爷的坟墓。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爷爷是走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而周小胖是走在一年后的金秋。它在我们家一共待了整整11年,我们一直不知道它真实的年龄,我们只是知道它寿终正寝。
(选自《意林》,有删节)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故事情节并没有多少大起大落,而是娓娓讲述了人与狗相处的故事,主题十分温馨而美好。
B.作者采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将“周小胖”的忠诚展示得淋漓尽致,“周小胖”不愧为一只“义”犬。
C.“我”全家对“周小胖”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可以从他们对“周小胖”的这一称呼上看得出来。
D.作者认为在动物权益日益得到尊重的社会背景下,“我”全家早已把“周小胖”看作家庭的成员之一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作者认为在动物权益日益得到尊重的社会背景下”的说法属于牵强附会的过度解读。于文无据。故选D。
8.文章以“周小胖,跟上!”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③揭示了人狗之间的亲密关系,巧妙暗示了主题。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文章以“周小胖,跟上!”为题,有如下作用: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周小胖”的称呼似乎是称呼一个人,当读者读了第一段后,知道是一条狗,会感到惊奇,会增强阅读兴趣。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文章对“周小胖”的描写非常细腻。有神态描写,如“它怯怯而茫然的眼神”。有外貌描写,如“灰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身上的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有动作描写,如“它已经累得不行了,嘴里甚至吐出了白沫,看到爷爷下车的瞬间,它居然一下趴在了地上”。③揭示了人狗之间的亲密关系,巧妙暗示了主题。如,“爷爷去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9.文章开篇,详细描述了“周小胖”刚来时的囧样,有何用意?(6分)
【参考答案】①欲扬先抑。与后文狗焕然一新的外观形成鲜明对比;②为下文叙写主人对这只狗的精心照料的情节张本:②便于下文揭示狗对主人竭尽忠诚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文章重要句段的作用要结合文本从人物、情节、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文章开头,描述了“周小胖”刚来时的囧样,作用分析如下:①欲扬先抑。与后文狗焕然一新的外观形成鲜明对比。开头这样描写:“灰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之后这样描写:“周小胖居然慢慢‘胖’了起来,皮里有了肉,骨头隐进了肉里,身上的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这样可以形成鲜明对比。②为下文叙写主人对这只狗的精心照料的情节张本。在写了周小胖身体变化的同时,也写了爷爷对它感情的变化。“爷爷暗地里为此得意,常带着欣喜的目光,默不着声地看着周小胖,就像他曾看着我那样。”②便于下文揭示狗对主人竭尽忠诚的原因。如:“爷爷去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伴。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顺宗即位,王叔文、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之人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挚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B.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C.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D.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从语意来看,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被贬地的路上,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可见“永州司马”应与前面的“再贬”连接,而不能与后面文字连接。排除CD两项。“蛮瘴”指“南蛮瘴疠之地”,“蛮”与“瘴”形容被贬地的荒远与艰苦,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湘南重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遭贬逐,经历南蛮瘴疠之地,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文人的压抑愤恨。他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分析可知,A项断句正确。故选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我国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种关联的名字。
B.河东,即黄河以东,在文言文中“河”一般特指黄河。
C.元和,唐朝年号,同《琵琶行》中“元和十年”的“元和”。
D.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也可指京城的军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D项,“也可指京城的军队”分析错误,京师,指京畿地区,也指京都。故选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柳宗元少有才华。他小时候就聪明出众,富有文采,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当时同窗都推崇他。
B.柳宗元受到器重,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中,一起商议大事。
C.柳宗元重视友情。刘禹锡被调任播州刺史,柳宗元担心刘禹锡不方便去蛮地做官,请求与刘禹锡互换任地。
D.柳宗元提携后辈。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一些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在他门下学习的人,都会成为名士。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张冠李戴,“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中,一起商议大事”的是王叔文和韦执宜,而不是唐顺宗。故选B。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2)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答案】(1)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诀别,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
(2)柳州当地有种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为女婢,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异方”,各在一方;“胡”,怎么;“若是”,像这样。(2)“土俗”,民间风俗;“质”,拿……作抵押;“没”,没收。
【参考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后魏付中济阴会的遗世子孙。曾伯祖父,是唐高祖时的宰相。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终于御史一职。
柳宗元小时候就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其文)精心消减、缜密细致,珍贵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同辈都推崇他。考中进士科,又应试宏辞科,被授任为校书郎、蓝田县尉。
唐顺宗继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看重礼遇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准备重用他,但恰逢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他和七名同僚一起都被贬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湘南重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遭贬逐,经历南蛮瘴疠之地,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文人的压抑愤恨。他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伤感。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按旧例被调任柳州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调任到播州刺史的任命,诏书下达后,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的母亲健在但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地去做刺史,那里是西南边陲,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诀别,我和刘禹锡是好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到播洲上任。恰巧裴度也上奏说这事,刘禹锡最终改任柳州刺史。
柳州当地有种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做奴婢,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那些已经被债主没收的,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父母。江岭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凡是在柳宗元门下学习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光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灵柩和妻子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刘秉忠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注】①刘秉忠:元代前期政治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古诗词中“长短亭”的意象历来是与羁旅漂泊之意连在一起的,本词中作者又进而在前面加了“南北”二字,使这长长的“行路”更显得漫漫不尽令人生愁了。
B.“灯”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心。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
C.本诗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D.羁旅之感是唐宋词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不过这首小令不同于那类情事虚拟化的作品,词中所写实为作者数十年鞍马劳顿、漂泊天涯的生活感受,自然也就显得格外亲切和感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C项,“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解读有误,结合诗歌,情感不完全相同。李词表达的是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本词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故选C。
15.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①长年漂泊羁旅无期之愁;②数十年的鞍马劳顿之苦;③年过半百的惆怅;④功业未就的哀叹;⑤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乐观。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明确要求分析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细读诗歌,“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长短亭”历来与羁旅漂泊之意连在一起,加上“南北”二字,使这长长的“行路”更显得漫漫不尽令人生愁了,长路“无情”客“有情”,更显出长年漂泊羁旅无期之愁;“年去年来鞍马上”,写出了数十年的鞍马劳顿之苦;“短鬓垂垂雪几茎”,是说两鬓苍苍,突出年过半百的惆怅;“何成”更写出功业未就的哀叹;“窗外几竿君子竹”,在此直道“君子竹”,其深意便在于表达对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的古君子之风的仰慕与追求。煞尾处“时作西风散雨声”又从听觉感受上来写竹: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显然,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乐观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下雨前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的景象。
(2)范仲淹《渔家傲》“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3)《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2)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3)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俄顷”“勒”“彫”,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奖赏违法行为举报人,不妨引入“罚款分享”制度。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美国百强企业辉瑞公司长期存在不当营销行为,2009年________,被美国司法处以二十三亿元的高额罚金,其中的一亿两千万美元由六名举报人分享,每人平均得到两千万美元的奖金,调查之初,由于辉瑞公司行事隐秘,美国司法部________。幸有辉瑞公司和医院内部知情者举报,案子才________,真相最终大白于天下。这是美国实行举报人分享罚金制度以来,颁发的奖金最高的一次。正是有巨额奖金的激励,才有人站出来提供线索,_________者才能受到相应的处罚。虽然我国和美国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美国的“罚款分享”制度值得我们借鉴。
( )。证人、举报人的生存权利与人身安全如果都没有保障,百姓即使都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以后谁还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于不顾检举犯罪线索?因此,有必要完善举报人人身、财产保护等制度,细化权利保护程序,千方百计保护好举报人。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重奖举报人不难做到,但完善举报人保护机制并非易事
B.我们不仅要重金奖赏举报人,还要完善举报人保护机制
C.建立重金奖赏举报人的制度很有必要,建立举报人保护机制也很有必要
D.我们既要借鉴美国的“罚款分享”制度,还要借鉴其举报人保护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括号中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上下文内容可知,选填B恰当。A项,第二段主要阐述的是完善举报人保护机制的重要性、必要性,而非完善举报人保护机制难易度的问题,故不恰当。C项,由第二段中“有必要完善举报人人身,财产保护等制度”等信息可知,选项中“建立举报人保护机制也很有必要”与后文内容不呼应。D项,第二段没有涉及美国在保护举报人方面的举措,故不恰当。故选B。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东窗事发 不知所措 否级泰来 以身试法
B.祸起萧墙 束手无策 否极泰来 铤而走险
C.东窗事发 束手无策 峰回路转 以身试法
D.祸起萧墙 不知所措 峰回路转 铤而走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东窗事发:指罪行,阴谋败露。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泛指内部发生祸乱。由“幸有辉瑞公司和医院内部知情者举报”等信息可知,选填“东窗事发”恰当。束手无策:形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根据对象和语境,选填“束手无策”恰当。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考虑到与“案子”搭配,选填“峰回路转”恰当。以身试法:以自己的行为来试法律的威力,指明知法律的规定而还要去做触犯法律的事。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根据语境,选填“以身试法”恰当。故答案选C。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证人、举报人的生存权利与人身安全如果都没有保障,即使百姓都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以后谁还愿意不顾生命危险举报犯罪线索?
B.如果证人、举报人的生存权利与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百姓即使都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以后谁还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提供犯罪线索?
C.证人、举报人的生存权利与人身安全如果都没有保障,百姓即使都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以后谁还愿意置生命危险于不顾举报犯罪线索?
D.如果证人、举报人的生存权利与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即使百姓都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以后谁还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提供犯罪线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中“如果”“即使”语序不当。“冒着生命危险于不顾”结构混乱,“检举”与“犯罪线索”搭配不当。A项,“如果”语序不当,“举报”与“犯罪线索”搭配不当。B项,“即使”语序不当。C项,“即使”语序不当,“举报”与“犯罪线索”搭配不当。故选D。
20.根据下面文字,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16字)(5分)
据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8日在京发布的首份《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印刷业的生产能力、覆盖范围、市场运行和产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2017年我国印刷总产值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4.6%。
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首次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8日在京开幕,大会的主题是“聚焦智能化”,探寻印刷行业智能化升级发展新路径,引领我国印刷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智能化作为印刷业未来发展的四个重要方向之一,将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行业高质高效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我国首次举办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或我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会聚焦智能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提炼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材料的类型以及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提供的材料是新闻,要求是“拟写新闻标题”,然后要回顾新闻标题的构成部分,拟写标题一般是主体+事件特征(全文侧重点),接着要分析新闻由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从材料来看,这条新闻一共三段,第一段《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的内容是为了引出第二段大会的召开,因为这报告是大会中提出发布的,由此可以抓住第二段进行概括,“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首次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8日在京开幕,大会的主题是‘聚焦智能化’,探寻印刷行业智能化升级发展新路径,引领我国印刷业高质量发展”,新闻的主体是“我国”或“我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会”,如从“我国”的角度概括,应是“我国首次举办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如从“我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会”进行概括,应是“我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会聚焦智能化”。
2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6分)
2019年8月9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的90岁生日。这位“90后”老人,提起水稻良种培育等科研项目时,笑着表示自己还要继续奋斗,“健康快乐超百岁”。
请你为袁隆平院士设计一个蛋糕造型,既能表达对袁老的生日祝福,又能彰显袁老为世人所做的贡献。不超过60字。
【参考答案】蛋糕为九层,整体造型以田园风光为主,上面点缀以寿桃,最顶上是一把金黄的稻穗。“袁隆平院士生日快乐”的九字祝福分放在每一层。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为袁隆平院士设计一个蛋糕造型,既能表达对袁老的生日祝福,又能彰显袁老为世人所做的贡献”,然后考生要结合材料了解袁隆平所做的贡献是什么,最后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拟写。从题干可知,所设计的蛋糕是针对袁隆平90岁生日,故蛋糕要能体现年龄;同时袁隆平是研究水稻的,蛋糕的造型上应该与袁隆平的研究以及贡献相关;最后还要注意生日祝福这一要求,能体现健康长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