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一、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法雄字文强,扶风郿人也。雄初仕郡功曹,辟太傅张禹府,举雄高第,除平氏长。善政事,好发擿奸伏,盗贼稀发,吏人畏爱之。南阳太守鲍得上其理状,迁宛陵令。永初三年,海贼张伯路等三千余人,冠赤帻,服绛衣,自称“将军”,寇滨海九郡,杀二千石令长。初,遣侍御史庞雄督兵击之,伯路等乞降,寻复屯聚,党众浸盛。乃遣御史中丞王宗持节发幽、冀诸郡兵,合数万人,乃征雄为青州刺史,与王宗并力讨之。连战破贼,斩首溺死者数百人,余皆奔走,收器械财物甚众。会赦诏到,贼犹以军甲未解,不敢归降。于是王宗召刺史太守共议,皆以为当遂击之。雄曰:“不然。兵,凶器;战,危事。勇不可恃胜不可必贼若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罢兵以慰诱其心势必解散然后图之可不战而定也。”宗善其言,即罢兵。贼闻大喜,乃还所略人。而东莱郡兵独来解甲,贼复惊恐,遁走辽东,止海岛上。五年春,乏食,复抄东莱间,雄率郡兵击破之,贼逃还辽东,辽东人李久等共斩平之,于是州界清静。雄每行部,录囚徒,察颜色,多得情伪,长吏不奉法者皆解印绶去。在州四年,迁南郡太守,断狱省少,户口益增。郡滨带江沔,又有云梦薮泽,永初中,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走。太守虽不德,敢忘斯义。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在郡数岁,岁常丰稔。元初中卒官。
(选自《后汉书·法雄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勇不可恃/胜不可必/贼若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罢兵/以慰诱/其心势必解散/然后图之/可不战而定也
B.勇不可恃/胜不可必/贼若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罢兵/以慰诱/其心势必解散/然后图之/可不战而定也
C.勇不可恃/胜不可必/贼若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罢兵/以慰诱其心/势必解散/然后图之/可不战而定也
D.勇不可恃/胜不可必/贼若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罢兵/以慰诱其心/势必解散/然后图之/可不战而定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从意思来看,“乘船浮海深入远岛”的主语是“贼”,从结构上来看,“乘船浮海”和“深入远岛”并列,应断成“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排除A、C两项。“以慰诱其心势必解散”中,如果在“其心”前断开,一则“慰诱”没有了宾语,二则“势必解散”的主语就成了“其心”,搭配不当。实际上,解散的应是贼兵,由此排除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即表字,是人的别名。字和本名的意思相同或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
B.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
C.青州,古九州之一。九州一般指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后代指中国。
D.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常代指官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字和本名的意思并非都是相同或相近,也有意思相反的,如韩愈,字退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雄明察善断。他任平氏长官时,善于发现奸人恶事,盗贼变少;任青州刺史时,观察囚徒脸上的神态就能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
B.法雄善于作战。他与御史中丞王宗合力讨伐贼人,大获全胜。贼人后来再次抄掠东莱地区时,他率兵攻打,把贼人打得败退回辽东。
C.法雄治绩甚佳。他治理平氏,盗贼很少;他治理青州,那些不奉公守法的官吏都被解职而去;他治理南郡,人口增多,常获得丰收。
D.法雄崇尚仁德。南郡曾经有虎狼为害,捕猎者也颇多伤亡,他推崇古人广施恩德信义的做法,仁及鸟兽,采取措施后,虎害渐渐停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项错在“观察囚徒脸上的神态就能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原文说的是“录囚徒,察颜色,多得情伪”,意思是审查囚犯的罪状,观察囚犯的脸色,经常能得出案情的真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遣侍御史庞雄督兵击之,伯路等乞降,寻复屯聚,党众浸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守虽不德,敢忘斯义。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朝廷派遣侍御史庞雄督率军队攻击他们,张伯路等请求投降,不久又聚集在一起,党徒更多。
(2)太守(我)虽然没有德行,岂敢忘记这个道理。你们要毁掉捕兽的机关和陷阱,不得再到山林中胡乱捕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督(监督,率领)”“寻(不久)”“浸(更加)”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关键词“不德(没有德行)”“敢(岂敢)”“妄(胡乱)”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法雄字文强,是挟风郿县人。法雄最初担任郡功曹,被召入太傅张禹府中做官,张禹举荐法雄为高第,(法雄)被任命为平氏长官。善于处理政务,喜好揭发藏匿的奸人坏事,盗贼甚少出现,官吏百姓敬畏爱戴法雄。南阳太守鲍得向朝廷汇报法雄的治政情况,法雄于是迁任宛陵令。永初三年,海贼张伯路等三千余人,头戴红巾,身穿深红色衣服,自称“将军”,侵犯临海九郡,杀害二千石令长。当初,朝廷派遣侍御史庞雄督率军队攻击他们,张伯路等请求投降,不久又聚集在一起,党徒更多。朝廷于是派遣御史中丞王宗持节征发幽州、冀州诸郡的士兵,共数万人,又征召法雄为青州刺史,与王宗合力讨伐张伯路。王宗、法雄接连征战大破贼兵,被斩首或溺死者达数百人,其余的都逃跑了,收缴大量器械财物。正赶上皇帝赦免贼人的诏书下达,贼兵仍因王宗、法雄的军队尚未卸下铠甲,而不敢归降。于是王宗召集刺史、太守共同商议,大家都认为应该继续攻击贼兵。法雄说:“不应该这样。兵器,是凶器;战争,是危险的事。蛮勇并不可依赖,胜利不是必然的。贼兵如果乘船出海,深入远岛,攻讨他们就不容易了。趁着有赦令,可以暂且停止用兵,来抚慰诱导贼兵的心,他们势必解散,然后再设法对付他们,可以不战而安定了。”王宗认为他说的对,立即停止用兵。贼兵闻讯大喜,便将抢走的人交还。但只有东莱郡的军队没有卸下铠甲,贼兵再次感到惊恐,逃遁到了辽东,停驻在海岛上。五年春,贼兵缺乏粮食,再次抢掠东莱地区,法雄率领郡兵大破贼兵,贼兵逃回辽东,辽东人李久等共同斩杀平定贼兵,于是州界平静下来。法雄每次巡视所辖之地,审查囚犯的罪状,观察囚犯的脸色,经常能得出案情的真伪,那些不守法令的长官都被罢免官职离开了。在青州任职四年,迁任为南郡太守,判决案件减少,户口日益增多。南郡被江沔水像带子般环绕,又有云梦等湖泽,永初年间,多有虎狼横行,前任太守悬赏招募捕猎虎狼,反而有很多人被虎狼伤害。法雄于是写信给所属县吏说:“凡是虎狼在山林之间,就好像人类居住在城市里。古时教化最好的时代,猛兽不会侵扰,都是因为国家的恩德信义宽容恩泽,仁德惠及飞禽走兽。太守(我)虽然没有德行,岂敢忘记这个道理。你们要毁掉捕兽的机关和陷阱,不得再到山林中胡乱捕杀。”自此之后,虎患渐渐停止。法雄在郡任职数年,庄稼总是丰收。元初年间,法雄死在任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春
薛昂夫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施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5.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坡羊”是曲调;“西湖杂咏”是曲牌名;“春”是题目,与曲子内容相关。
B.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C.“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D.“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山坡羊”是曲牌名,“西湖杂咏”是题目,“春”表示这是“杂咏”中咏“春”的一篇。
6.请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曲中“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尾联的异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都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以及尽情畅游、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2分)异:元曲间接抒情,虽夜深路远,却不愿划船返回,还劝友人继续饮酒,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游西湖的畅快和兴奋;(2分)唐诗直抒胸臆,“最爱”“行不足”绿杨阴下的白沙堤,直接表达对西湖的喜爱和愉悦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歌鉴赏】本曲描写春日西湖的美景,人游其中就如同走在一幅山水画中,让人流连忘返。开头三句总写西湖美景。前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色比作青黑色染料,把湖光比作白色丝绢,将西湖山水风光和绘画联系在一起。“一步一个生绡面”,即每一步都能看到一个新画面。“逋仙”指林逋,他曾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赏梅养鹤。“坡仙”指苏轼,他曾出任杭州知州,在西湖筑堤,称“苏堤”。“扣逋仙,访坡仙”联系和西湖相关的历史人物,突出了西湖的文化底蕴,也写出了作者游西湖的过程。然后借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雅吟赋予西湖无穷的魅力,让人想要把西湖美景都游个遍。明月高高升起天色已晚,回路还远也都不去管它。最后说“船,休放转;杯,休放浅”,表明作者还不想返航,还要和友人继续喝酒游玩。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亡国原因。
(2) 《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是千古名句,它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答案】(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古人说:“一生一死,乃见交情。”这话不错,患难之交最珍贵。可凡事都有悖论:瓷器越华贵,越经不起碰摔;交情越深厚,越经不起伤害。楚汉之际,张耳与陈余结为________,后来只因一次误会,竟________,刀戈相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价值观不一样很难交为朋友。许多人觉得薛宝钗最配贾宝玉,宝玉偏不喜欢。无他,________。
有的人交朋友很实际,________。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可是一旦目的达不到,就翻脸不认人,所谓的“好朋友”成了“狗屎一堆”?
有一首诗写得好,说朋友是“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可是,我们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不必探寻朋友的哲理内涵。人之交友出于天性。“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人生路上伙伴,走得不寂寞。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莫逆之交针锋相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见利忘义
B.刎颈之交水火不容话不投机半句多唯利是图
C.刎颈之交针锋相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唯利是图
D.莫逆之交水火不容话不投机半句多见利忘义
【答案】B
【解析】①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简单地说就是志同道合。“刎颈之交”与上文“交情”“深厚”照应,使用正确。②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意见、观点等尖锐对立。后文出现的“刀戈相见”这一结果是由水火不容造成的,故“水火不容”使用正确。③话不投机半句多:彼此心意不同,谈话不能相契,干脆就沉默不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形容一方有意一方无意,多用于形容恋爱中的“单相思”或“暗恋”现象。此处不存在“单相思”或“暗恋”现象,故“话不投机半句多”使用正确。④唯利是图:指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此处未涉及“义”,故“唯利是图”使用正确。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秉性相同,还能互补,关系不大
B.秉性不同,关系不大,不能互补
C.秉性不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
D.秉性相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
【答案】C
【解析】这句话重点是强调“能互补”,以期与后文“很难交为朋友”形成对比,故排除B项;根据文中语境可知,“秉性不同,关系不大”,朋友间能够互补,故选C项。
1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人生路上不寂寞
B.为的是能有几位人生路上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C.为的是人生路上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D.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人生路上
【答案】C
【解析】原文语序不当,“人生路上”应该做状语修饰“能有”,故排除A、D。“几位”,量词,修饰“伙伴”,语序为“几位同行的伙伴”,故选C项。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许多细菌和病毒会给人类带来传染病,但是如果人类对这类细菌和病毒的毒素加以利用,就会产生以毒攻毒的效果。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这种用来小剂量注射的毒素,就是疫苗。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一种与其相应的抗体物质,这些抗体物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就使人体获得了免疫力,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把它少量地注射到正常人的体内(注射小剂量的毒素)②能抑制或杀死致病的细菌和病毒③人的得病概率就会降低(每处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①处的前一句说的是人们利用这类细菌和病毒的毒素,那么这里紧接着应该讲做了什么事,而①处的后一句是“使人……”,可知这里应当提到“人”。后文说“用来小剂量注射的毒素……”,可推断此处可填写“把它少量地注射到正常人的体内”。②处前一句提到“抗体物质”,后一句说“这样就……”,可知这里讲抗体是怎样使人体获得免疫力战胜传染病的,而前文说“细菌和病毒会给人类带来传染病”,可以推断此处可填“抗体能够抑制或杀死致病的细菌和病毒”。③处前一句是“这样就使人体获得了免疫力”,顺着说明结果即可,也与开头相照应,可填“人的得病概率就会降低”。
1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全民阅读要形成一种氛围。全民阅读开展起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国民都会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阅读又能增加创新力量,国民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阅读书籍属于高雅生活情趣,有益身心健康,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①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③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答对一处给2分,答对两处给5分)
【解析】本题考查逻辑推断和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回答此类题,在分析时要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切入,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强加因果、条件缺失、片面夸大、过于绝对、违背事理等现象。如本题中的“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和“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这两个推断就犯了说法太过绝对的逻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