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20 15:2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抓住两条线索:(1)全球航路的开辟;(2)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明确全球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历程: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后,西方开始了对通往东方道路的新的探索。1500年前后,以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为代表的航海家找到了通向亚洲、美洲的新航路,证实了“地圆说”,为进一步的航海探索奠定了基础。
2.掌握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人口、物种和商品的全球交流以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基本史实: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人口、商品等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流通;英国、荷兰等国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标定位 素养解读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1)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
(2)运用文字材料、图示法等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培养史料实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航线,运用唯物史观对哥伦布的航海作出正确的评价
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动因
(1)历史原因:从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中的岛屿获取木材、粮食和糖等资源。
(2)经济根源:14—15世纪,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出现,西欧各国的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3)社会根源: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西欧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有冒险精神的人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
(4)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通道,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
(5)精神动力:西欧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误区警示新航路开辟前,东西方通过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进行辗转贸易,因此新航路开辟前,东西方的贸易处于隔绝状态的说法是错误的。
2.条件
(1)技术条件: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船技术不断提高。
(2)政治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思维点拨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东西方商路不畅所带来的商业危机虽然使开辟新航路带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其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决定了新航路的开辟是必然的。
二、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 航海家 (船队) 国籍 航 线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1497— 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开辟了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
1519— 1522年 麦哲伦 船队 葡萄牙 到达菲律宾群岛,其同伴们经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三、其他航路的开辟
1.过程
(1)北半球
①英国:1497年,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
②法国:16世纪,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③荷兰: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④俄罗斯: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2)南半球
①英国:1578年,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②荷兰:1642—1643年,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2.作用
(1)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2)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思维点拨新航路的开辟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发展起来,导致地区间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拓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摘编自[德]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
民族国家的产生》
史料二 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朝一个藩王的宫殿: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一哩约等于1.6千米)。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
——摘编自[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
《马可·波罗行纪》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史料三
罗盘是航海时测量天体高度的仪器,通过测量太阳或北极星与地平线的夹角来确定纬度。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在远航中都用它来导航。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读史技巧史料一中的关键词“寻找的是黄金”,表明了获取黄金是西欧人探寻新航路的重要动因。史料二中,马可·波罗描述东方的富庶,“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史料三中图片隐含的信息是造船业的发展、罗盘的使用和航海经验的积累。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1)原因:为了获取亚洲的黄金,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马可·波罗行纪》吸引着西欧商人到亚洲经商,进行香料贸易。
(2)条件: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欧洲人在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远洋航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正确区分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欧洲内在的经济发展即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产阶级要求获得高额的利润。
(2)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
①《马可·波罗行纪》中有关中国富甲天下、金银遍地的描述,使当时西欧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商人和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有冒险精神的人普遍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②欧洲长期从亚洲进口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和香料等生活必需品。奥斯曼帝国建立后,东西贸易的通道受其控制,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③欧洲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题1“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
A.克服商业危机
B.扩大海外市场
C.对外倾销商品
D.追逐商业利益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描述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商路的垄断,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商业危机是指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东西方贸易,故排除A项
B 题干没有涉及扩大海外市场的内容,故排除B项
C 题干反映的是与东方进行商业贸易,而不是单独对外销售商品,故排除C项
D 从题干可以看出,其他欧洲人对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在东西方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不满,为了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所以才会开辟新航路,故D项正确
答案: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史料实证
史料一 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向当地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交换货物。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起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船只来“朝贡”,其中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地区)国王亲自来朝见明朝皇帝不幸病逝并葬在中国。
史料二 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陛下应该下决心让他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只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毫无疑问,在这片新大陆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还有宝石、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读史技巧根据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宣读明朝皇帝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交换货物”、史料二中的“让他们成为基督徒”“巨大的财富”可知郑和与哥伦布的航行在目的和行事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互动探究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与哥伦布在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提示: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比较项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目的 主要是政治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主要是经济目的,掠夺财富和开拓新市场
方式 进行朝贡贸易,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要方式 以武力掠夺为主要方式
影响 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但朝贡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没有带动民间的商业贸易发展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引发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题2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顾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持久的政府支持
B.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制度与经济形态存在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题目立意本题以梁启超的言论设置命题情境,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不同,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郑和下西洋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故A项错误
B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C 郑和下西洋时,明朝君主专制强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而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东西方在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形态上有巨大差异,从而导致航海结局的不同,故C项正确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是导致双方差异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
C.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信息“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可知,题干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宗教动力是传播基督教,思想动力是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经济活力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是航海、造船技术的提高,故A项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2.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但《马可·波罗行纪》对新航路的开辟却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表现在(  )
A.介绍了世界地理知识
B.介绍了航海技术
C.提出了地圆学说
D.增强了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
答案:D
解析:《马可·波罗行纪》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介绍世界地理知识,故A项错误;航海技术与地圆学说也不属于《马可·波罗行纪》的主要内容,故B、C两项错误;《马可·波罗行纪》中有关中国富甲天下、金银遍地的描写,增强了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故D项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3.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
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D.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答案:D
解析:材料只是强调资本在海外扩张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否定航海家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殖民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强调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故B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资本家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并不是要提高资本家的政治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学家关注到了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即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选D项。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4.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为庆祝某一事件,给自己加封了一个新头衔“几内亚之主,及对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与贸易之主宰”。这一事件是(  )
A.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B.葡萄牙成为“海上马车夫”
C.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海岸
D.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大陆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麦哲伦船队和哥伦布船队都是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与题中“葡萄牙国王”不符合,故A、D两项错误;17世纪,荷兰以其发达的海上航运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排除B项;达·伽马船队是由葡萄牙支持的,开辟了从海上直通印度的航线,故C项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5.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这些海上探索(  )
①拓展了欧洲人对地球的认知 ②促进了大陆与大洋间的直接联系 ③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是历史的倒退 ④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欧洲人除了开辟主要航路外,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全球海路大通,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这些航海探险是进步的,故选A项。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说:“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管理)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费正清则认为“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据[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整理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二 《马可·波罗行纪》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马可·波罗之后,大批意大利籍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周宪等主编《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意大利交往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参考答案:(1)原因:宋代农业发达,手工业技术高超,商品经济活跃;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少数民族崛起,长期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积极支持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宋代船队组织管理科学。
(2)影响:引发西方对中国及东方的关注;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加深了对世界的了解;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等信息可知,宋朝时期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的政策和管理、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马可·波罗行纪》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可知,引发西方对中国及东方的关注;根据材料“‘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可知,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根据材料二“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知,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加深了对世界的了解,同时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