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 北伐战争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 北伐战争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20 08:0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5课 北伐战争
蒋介石(校长)
孙中山(创建者)
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共三大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2.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
3.了解北伐战争中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
4.培养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与侵略。
②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军阀割据混战愈演愈烈,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遇到严重障碍,广大人民希望实现国内和平与统一。
③共产党认识到,要推翻军阀统治,取得革命的成功,需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④孙中山认识到,要完成革命,需要寻求新的革命力量的支持,在共产国际的促成下,孙中山决定外与苏联联合,内与共产党合作。
1.背景: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不久,力量还比较弱小,只有联合其他革命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共产党
国民党
领导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发动了一系列革命,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应该要寻找革命的新出路。
国民党影响大,孙中山革命立场坚定
五四运动显示出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共产党与国民党为何都向对方伸出友谊之手?
2.中共三大——政策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中共三大
时间
1923年6月
主要内容
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
1924年1月
地点
主持
孙中山
广州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孙中山与代表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
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国民党一大会址,现在广州市东山区文明路125号
参会中共党员
参加会议的165名代表中,共产党员占了14%。
?国民党“一大”旧址位于文明路215号的钟楼礼堂。原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
孙中山与代表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新三民主义
强调反帝
一般平民享有
增加节制资本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发展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①创建:
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东创建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②特点:
这是一所新式军事政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黄埔军校的创建:
成果
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革命者来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培养不怕牺牲,一心做救国救民事业,有理想的革命军人。
黄埔军校创始人
孙中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总理遗嘱
校长 蒋介石
蒋介石(1887-1975年),又名中正,字介石。早年就读保定军官学校。1908年到日本振武军校学习。1911年回国。1913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年奉孙中山命主持东南各省的党务和军事。1922年到永丰舰随侍孙中山。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任黄埔军官学校校长。
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年)字翔宇,笔名恩来。生于江苏淮安。1913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1917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五四运动时回到天津,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4年1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党代表 廖仲恺
廖仲恺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的得力助手。积极推动国民党改组工作,不久以大本营秘书长身份协助筹办黄埔军校事宜。5月就任黄埔军校党代表。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党代表,同年8月20日被刺身亡。
蒋介石(校长)
孙中山(创建者)
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从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招收了六期学生共2万多人。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批著名将领和军事人才。
黄埔军校
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名将
黄埔一期:左权、陈赓、徐向前(中共)
杜聿明、胡宗南(国民党)
黄埔四期:林彪(中共)
黄埔六期:罗瑞卿(中共)戴笠(国民党)

林彪
左权
徐向前
胡宗南
共和国10大元帅
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
曾是黄埔军校的教官或学生
北伐目的
北伐对象
时间,总司令
主战场
先锋
重要战役
北伐路线
主要战绩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6年7月,蒋介石
湖南、湖北
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
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
②福建—浙江—上海
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二、北伐胜利进军
北伐战争前形势图
浙江
福建
河南
上海
北京

西
江苏
直隶
广东
广西




山东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湖北
广东
广西
吴佩孚
兵力20万
孙传芳
兵力20万
兵力35万
张作霖
国民政府
兵力约10万
第15课 北 伐 战 争
北伐战争进军示意图
广州
浙江
福建
郑县
北京
南昌
桂林
南京
直隶
广州
桂林
长沙


山东



武昌


湖南

西


湖北
浙江






主要战场
主要战役
上海
湖南、湖北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英雄军队
第四军叶挺
独立团
南京
上海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1926年,北伐军占领汉口
第一次北伐战争形势图
(1926.7~1927.3)
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农民运动
工人运动
湘乡农民协会宣传画
1926.11
1927.1
湖南农民协会会员
107

200

1926.7
1926.11
湖北农民协会会员
3万
20

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的工人纠察队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周恩来
农 民
土豪劣绅
贪官污吏
铲除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
北伐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主观原因:
①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
②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
③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
④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⑤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客观原因:
①北洋军阀的腐朽;②军阀之间各自为战;
第一次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出征(1926.7~1927.7)
蒋介石发布查禁工人集会的命令,并逮捕、射杀革命进步人士。
4月 13日中午,宝山路上群众请愿大游行遭到血腥镇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2日凌晨,上海总工会等处的工人纠察队被强迫缴械。13日,上海工人和市民召开十万人的群众大会、游行,要求释放被捕工友,交还被缴枪械。队伍进行到宝山路时,第二十六军突然从埋伏处冲出,向人群扫射,当场打死一百多人。随后,蒋介石下令封闭上海市总工会和一切革命团体,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几天之内,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搜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单广东一地,被捕杀的就达二千多人。同时,阎锡山在山西,刘湘在四川也纷纷举行“清党”,并表示拥护南京政府。与此同时,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也捕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李大钊就是在这时被杀害的。大革命受到了严重挫折。
上海街头被杀害的革命群众
上海街头的电线杆上,挂着被杀害者的头颅。
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
汪精卫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标志: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国民革命失败标志:
①中共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党的独立性,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陈独秀等右倾投降主义者在国民革命后期以牺牲工农的根本利益来维持国共合作,把党对革命的领导权让给国民党右派,这是大革命失败的最惨痛教训。
②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陈独秀反对建立人民军队,压制工农武装,导致在蒋介石、汪精卫屠杀革命志士时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使革命最终失败。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时间
1927年4月
地点
南京
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蒋介石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3.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汪精卫完全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公开反共,成为反革命的中心人物。国共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汪精卫(中国国民党副总裁)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中国国民党副总裁)
发动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
“宁可枉杀千人,
不可使一人漏网”
夏明翰
(1900~1928)
夏明翰牺牲前写的诗
4.再次北伐和东北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继续北伐。
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
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开始了国民党对中国的统治。图为当时的国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张学良
东北四省改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已于29日实行
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的实现
北伐胜利进军
国民革命的失败
小结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2、东北易帜
1、原因
2、中共三大
3、国民党一大
4、黄埔军校的建立
时间、目的、对象
主要战场、战役、战果
2、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1、
北伐
战争
1.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黄埔军校的建立 D.北伐战争
2.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为北伐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的学校是(  )
A.京师大学堂??? B.抗日军政大学  
C.云南讲武堂   D.黄埔军校
B
D
3.北伐战争中的主要战场是在(  )
A.湖南、湖北 B.江西、江苏  
C.福建、浙江   D.广东、广西
4.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  )
①张作霖②袁世凯③孙传芳④吴佩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