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所以,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②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出现。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其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都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传统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③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之鉴: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80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又陆续撤走。
④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你把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街区压缩至某一年,把它搞成往昔特定时期的模样,那么之后的这几十年、上百年算不算历史、算不算是街区的生命历程呢?况且,即使真有街区百年前的照片或资料可资参照,但没有了那时的人、技艺、材料、社会环境,你能把它不走样地整回到过去的年代吗?整回去之后又希望什么年代的人来生活?这么整的结果,必然是把真的整没了,搞出个不伦不类、缺乏生命力的假古董,哪怕看着再奢华,也不过是基因突变的怪胎,甚至是僵尸。街区房屋的整治,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逐步维修与更新的方式,对不得不修缮的才采取适当措施,对违章违法的私搭乱建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
(摘编自马奔腾《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街区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成为地方的名片,可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也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B.历史文化是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历史文化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传统街区的形成比历史文化的形成更为漫长。
C.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需要先弄清楚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并以保护为前提。
D.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是传统街区的灵魂,它反映了地域特色和人民的生活理想、生存智慧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直言当前不少城市“打造”传统街区出现了不少问题,然后探析原因,提出了对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的论点。
B.文章讲述十年前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失败的案例,为论述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需尊重传统街区的内涵这一观点提供了反面例证。
C.文章从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及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时出现问题这两个方面,论证了改造和利用传统街区要谨慎。
D.全文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对中心观点逐层展开论述,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传统街区,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要认真地去认识它、了解它、尊重它,顺其自然不予改动,而不是轻率地将其打造成返古名城。
B.缺乏准确的定位,怀着急功近利的心理粗暴改造,既会破坏传统街区原有的格局,也难以建立新的有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
C.迁走原住居民,彻底改造旧城区,以此招商引资,这并不能长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而会破坏传统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D.在传统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发掘出传统街区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因势利导,才可能做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新闻机器人用时25秒写了一条速报,这条新闻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实现了最快速度的全球首发。
这让人们想起了9年前的汶川地震和4年前的雅安地震。同样是地震,同样是媒体全天候关注,短短几年间,新闻的模样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获取新闻的方式,微博发布、微信互动、客户端即时更新、视频直播随时在现场……多端口呈现已成为每一场“新闻战役”的标配。
“当下爆款新闻产品,多是社交媒体与移动传播相结合,最接近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人民日报社的H5产品就是很好的证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认为,如果不是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很难出现类似天文数字的浏览量。
崔士鑫提到的“天文数字浏览量”,是这些产品实现内容影响力提升最形象的描述。
在2014~2016年间,国内83.7%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未来3至5年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90.12%的报刊出版单位出台了媒体融合的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超过三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融合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报刊业融合发展已经从加和式转型进入质效并重时期。
(摘编自中国记协网《喜迎十九大之融合发展:开启媒体报道新时代》)
材料二:《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近6.9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近6.2亿。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2016年1~3月网络新媒体调研数据)
材料三:纵观传媒业的发展进程,技术一直是驱动其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技术“喜新厌旧”本性的作用下,整个传媒行业在残酷的“破”与“立”之间寻找着动态的平衡。
如果说web1.0和web2.0的关键词分别是“网络化”和“数字化”,那么web3.0的关键词就是“智能化”。它与传媒业的耦合,催生了机器新闻写作,并将内容生产范式从媒体精英式的内容产出和用户生产内容转换到算法生成内容。
在西方传媒界,机器新闻写作自2006年首次被引入以来,已经在体育报道、财经报道、气象报道等诸多领域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美联社更是在机器写作之外,启动编辑机器人对机器自动生成的稿件进行审查,成为第一家全面引入机器新闻人的传媒机构。在中国,机器新闻写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也已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双平台发力”。从腾讯财经的Dreamwriter到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再到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这些写稿机器人的不断涌现以及升级换代,无不暗示着传媒业深层次的改变。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全面渗透是近年来的一个现象级的发展,其中,机器新闻写作是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具体应用之一。有研究表明,未来传媒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关联在一起。
(摘编自喻国明等《新闻人的价值位移与人机协同的未来趋势》)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6年1~3月,在用户常用的媒体形态中,用户使用比率最高的是视频类网站/APP,最低的是杂志。
B.从图表可知,五年以来,新兴媒体形态的用户使用比率增长强劲,传统媒体形态的用户使用比率下降明显。
C.电视(不联网)的用户使用比率不断减少与互联网电视的用户使用比率不断增长的对比,显示出新兴媒体形态具有强劲生命力。
D.对比两年前,除纸质传媒、电视(不联网)和广播电台外,其他媒体形态的用户使用比率在最近3个月都呈上升趋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智能化”催生了机器新闻写作,这些写稿机器人的不断涌现以及升级换代,已带来媒业的彻底变革,机器人的全面参与、主导是未来传媒业发展趋势。
B.在技术“喜新厌旧”本性的作用下,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必然将实现新媒体形态对传统新闻方式的彻底淘汰,九寨沟地震新闻报道即是例证之一。
C.在2014~2016年间,国内三分之二以上的报刊出版单位针对未来一段时间,制定了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出台了具体措施与工作安排,并付诸实施。
D.根据材料一可知,多端口呈现已经成了媒体报道的标配,融合发展已经成了时代潮流;根据材料二可知,这种新潮流形成的用户背景原因。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时代媒体报道的特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平秤
凉州城北关什字有个秤铺,门框上只有半副对联,上联:一杆老秤十六星;横批:天地良心;下联却一直空着。秤匠姓李,六十开外,少言寡语,是个怪人。但他做的秤却十分准,每卖出一杆秤,总要在秤尾用铜丝掐个图案,以示区别。
? ? 李秤匠有个独子叫大根。一次赌钱赌红了眼,偷把秤铺地契抵钾借了高利货。放高利货的派打手来收秤铺时,多亏汪记粮行的汪掌柜站了出来:“我替李师傅做个保人。三天之内,要是还不上,你们直接上我粮行去拿钱。”打手们这才走人。
?? 李秤匠十分感激汪掌柜,汪掌柜却轻描淡写地说:“人活一辈子,谁不遇难事啊,说不定以后我还有啥事求你呢!”说完转身就走了。
?? 第二天晚上,汪掌柜突然登门,请李秤匠做杆秤。李秤匠以最快的速度把秤做好了,汪掌柜却出人意料地提了改秤的要求:“一斤多一两,可以吗?”
? 李秤匠一下子愣住了,好半天才拿起那杆秤,说:“知道秤为啥一斤是十六两吗?一两一颗星,南北斗共十三颗星,剩下的三颗是福禄寿星,又分别代表着天、地、良心。做秤也有做秤的规矩,少一两损福,缺二两伤禄,短三两折寿。对不起,你说的这种秤我不会做,劝你也别打这种如意算盘了!”汪掌柜听后,却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你好好考虑一下,明天我再来。”
?? 汪掌柜走后,大根急坏了,说:“爹,我求你了,你就破回规矩,给他改秤吧!不然秤铺就保不住了!”李称匠狠狠地瞪了一眼儿子,啥话也没说。
? ?第三天晚上,汪掌柜从大根手中接过秤,亲自试了一下,十分满意:“我回去就叫人把高利货还了。”次日,汪掌柜就用这杆花秤明目张胆地收起了老乡的麦子。
? 时间一晃到了腊月。这天快打烊时,商会会长突然来到李秤匠的秤铺,说:“今天晌午,有几个卖米老乡来到商会,说汪记粮行的秤有问题,要商会给他们讨个公道。为慎重起见,我叫人把汪记的秤封了起来,从你这儿借杆百斤秤,明天用来检验汪记的秤到底有没有捣鬼。”
?? 会长走后,李秤匠正要回后院睡觉,汪掌柜进了门。李秤匠愣了一下,问:“你来干啥?”汪掌柜进门后才说:“那杆花秤被商会封了。”李秤匠鼻孔里哼了一声:“封了就封了,给我说这有啥用啊?”
? ?汪掌柜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样子:“李师傅,你要这样说话,那我明天就对商会的人说实话,秤是你特意给我做的手脚,结果会是啥样子?!”李秤匠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 ? 汪掌柜狡黯地笑笑,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赶紧给我想个法子,不然,你我都没有好果子吃!”李秤匠愣了一下,无奈地说:“把秤拿来吧!”
?? 汪掌柜说:“秤已经被商会封了,我咋拿来啊?”李秤匠冷冰冰地回答:“这我就管不着了。”
? ?汪掌柜耷拉着脑袋想了想,说:“好,我这就去把秤拿来!”离开秤铺,汪掌柜立刻在城里找了一个惯偷,拿十块大洋往桌子上一码,如此这般一说。惯偷心领神会,不到一炷香的工夫,就顺利地把秤偷了出来。汪掌柜大喜,急忙赶到了秤铺。
?? 李秤匠拿着秤进了里间,不一会儿就改好了。汪掌柜接过秤,发现没有任何改动的地方,拿到粮行里一验,分毫不差,立刻让惯偷把改好的花秤又放回了商会。
第二天上午,商会检验后还了汪掌柜“清白”。 谁知这天晚上,汪掌柜又拿着秤敲开了秤铺门,亮出秤铺的地契,对李秤匠说:“李师傅,只要你再把这杆秤给我改成十五两一斤,这地契就物归原主,不然的话……”出乎汪掌柜意料,李秤匠啥话也没说,拿着秤就去改了。
新米上市的第二天,来汪记粮行买米的人就排起了长队,从早一直排到了打烊。看着几个伙计忙得满头大汗,汪掌柜心里粗略一算,照这样下去,今年的利润至少要翻一个跟斗!
这天早上,汪掌柜正在后院抽水烟。忽然,一个伙计慌里慌张地跑了进来:“几个粮行的掌柜来闹事!”
汪掌柜愣了一下,抬脚直奔前院的粮行。进了门,就见那里站着好几个粮行的掌柜,其中的张掌柜捧着那杆花秤不撒手。冷笑一声:“我们的秤一斤都是十六两,你的为啥是十七两?哪有这样抢生意的!”
他急忙亲手把秤查看,果然是一斤十七两!汪掌柜心里一下子全明白了,难怪第二次李秤匠答应得很痛快,没想到他竟然来了这么一手。自己怎么就昏了头,没有验一下呢!这些日子自己卖出一斤米,实际上就倒贴了一两!汪掌柜越想越心疼,拿着秤杆,就怒气冲冲去找李秤匠算账。
来到秤铺,却见铺子门紧闭。更为奇怪的是,门框左侧突然有了下联,写的是:四两人心半斤福。他一脚踹开了门,只见梁上吊着一个人的身子,正是李秤匠。
? 这时,商会会长匆匆赶到,见到这一惨景,不由叹了口气,说:“就在昨天晚上,李师傅来找过我,把秤的事都告诉我了。没想到,他竟然为这件事自杀了。汪掌柜,你就别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希望你好自为之吧。”
汪掌柜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他一算账,光卖新米就赔进去了两千多块大洋 。
再说大根,自打爹死后,一下子没了靠山,幸好他照猫画虎,先前学会了做秤,就继续以做秤为生。奇怪的是,大根做出的秤却咋也平不了,每杆秤拿官器验都差一点,当然,不细验话也发现不了。对此,他是百思不得其解。一天,大根忽然想起爹在秤尾掐的那个图案,就找来他爹做的一杆秤仔细端详。出乎意料的是,他发现秤尾掐的这个图案竟是一个“心”字。大根喃喃自语道:“爹,有‘心’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构思巧妙,开篇以“半幅对联”设置悬念来激发读者兴趣,并以“在秤尾掐图案”为后文埋下伏笔。
B.面对李秤眨的感激,汪掌柜之所以“轻描淡写”地回应,是因为他一旱己在心中预谋将借机一让李秤匠改秤。
C.小说注重以小见大,如以地契、粮行等反映时代背景,以古称展现传统文化,以李秤匠折射手艺人的固执。
D.小说以汪掌柜改秤牟利为明线,以李秤匠平秤守心为暗线,明暗线索交织,使得故事情节紧凑且脉络清晰。
小说的主人公是李秤匠,但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汪掌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说结尾大根喃喃自语地说其父亲“有‘心’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有‘心’了”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10~13 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 吴伐陈。 楚救陈, 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 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 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 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 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 大国也, 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 则陈、 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 曰:?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曰:?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 孔子曰:?赐, 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曰:?然。 非与①? 孔子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 乃召子路而问曰:?《诗》 云:‘匪兕匪虎, 率③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 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 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 由, 譬使仁者而必信, 安有伯夷、 叔齐? 使知者而必行, 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 子贡入见。 孔子曰:?赐, 《诗》 云:‘匪兕匪虎, 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 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赐,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 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 纲而纪之, 统而理之, 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 尔志不远矣!
子贡出, 颜回入见。 孔子曰:?回, 《诗》 云:‘匪兕匪虎, 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 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 夫子推而行之, 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道之不修也, 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 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颜氏之子! 使尔多财, 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 然后得免。 (选自 《史记· 孔子世家》)
【注释】 ①非与: 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之: 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 行走。 ④稼: 种庄稼。 穑: 收庄稼。 ⑤宰: 家臣, 总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11.下列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诗经》: 原称《诗》 或《诗三百》, 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篇, 分为“风”“雅”“颂” 三大类, 艺术手法上常用“赋”“比”“兴”。
B. 大夫: 古代官名。 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 大夫、 士三级,"大夫"世袭,且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C. 伯夷、 叔齐: 抱节守志的典范。 武王灭商后, 他们耻食周粟, 采薇而食, 饿死于首阳山。
D. 《史记》 中“本纪”记述皇帝, “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 项羽虽没做过皇帝, 但他打入咸阳, 号令诸侯, 称霸一时, 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陈国、 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 且孔子又是贤人, 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 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 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 生命危在旦夕, 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 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 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 子路、 子贡和颜回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 的回答, 虽然角度不同, 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 表现了三人“穷” 境之中的信仰危机, 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 自己仍坚持下去, 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 颜回对孔子的回答, 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 的思想。 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 许诺将来假使颜回拥有许多财产, 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5 分)
(2)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 尔志不远矣!(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月夜怀故人
寇准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①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注]①旧国:故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通过写“清夜”“月”“藓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
B.颈联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进行点题抒怀。
C.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和作者独处“凝愁"来间接抒情。
D.本诗用简练朴实的语言,平淡自然地抒发了作者月下怀念故人的情感。
15.“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16.名篇名句默写(6分)
《鸿门宴》中,樊哙用大丈夫做事应不拘小节劝刘邦赶紧离开的两句是 , 。
《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他警示人们 , 。
(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 , ”两句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微露伤别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7—19题。(9分)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 ,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 ,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 。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 ,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
B.韬光养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
C.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D.韬光养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A.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B.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C.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D.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20.下面是张华写给王老师的一-份留言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时光如梭,转眼高中毕业已一年有余。今天,我登门造访。一则受家父嘱托,前来聊表感恩之情;二则您敬赠给我的佳作,已经拜读完毕,前来切磋。不想老师您不在家中,特留下此便条,望知悉。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陕西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于2019年8月8日晚在山西省体育中心开幕。本届青运会项目设置有很大突破。共设49个大项,增设冬季项目,龙舟、中国跤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全能项目。与此同时,本届青运会还将以往以城市为单位参赛改为由省(区、市)组团,以各级各类体校和社会俱乐部为单位参赛。本届青运会共有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内的34个代表团报名参加,总人数为45210.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勇才能英雄辈出。——习近平
(2)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3)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每一个领域都会有模范。但英雄又都不是平凡人,无数人都在发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读了以上三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方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1.C A项传统街区可以招揽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但不能据此认为传统街区就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该表述无中生有。B项街区蕴含着某种历史文化,此街区因而成为某种文化的街区,不能认为传统街区的形成比历史文化的形成更为漫长,无中生有。D项传统街区的灵魂,应是那些建筑所体现的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等。
2.D 文章没有引用论证。
3.A 文章明确提出,对传统街区要加以保护和利用,不能“顺其自然不予改动”,顺其自然不予改动 也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4、解析:选D D项,根据图表,可知户外媒体的用户使用比率在最近3个月也有所减少。
5、解析:选D A项,根据材料三中的“无不暗示着传媒业深层次的改变”可知,选项中的“已带来传媒业的彻底变革”言过其实;且“智能化”机器人只能是被“引入”和“应用”,绝非主动的“参与、主导”。 B项,“必然将实现……彻底淘汰”夸大其词。C项,根据材料一可知,只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
6、解析:解答这道题要抓住关键词句,特别是段落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如从材料一第一段最后可以知道“新闻推送实现快速全球发布”;从材料一第二段最后可以知道“多端口获取、呈现新闻”;从材料一第三段可以知道“出现类似天文数字的浏览量”;从材料一第五段最后可以知道“报刊业融合发展已经从加和式转型进入质效并重时期”;从材料三第一段可以知道“技术驱动变革,整个传媒行业在残酷的‘破’与‘立’之间寻找着动态平衡”;从材料三最后一段第一句可以知道“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全面渗透”。
参考答案:①新闻推送实现快速全球发布。②多端口获取、呈现新闻。③出现类似天文数字的浏览量。④报刊业融合发展已经从加和式转型进入质效并重时期。⑤技术驱动变革,整个传媒行业在残酷的“破”与“立”之间寻找着动态平衡。⑥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全面渗透。
?C(“以李称匠折射手艺人的固执”错)
①突出人物形象:即刻画汪掌柜的贪婪奸诈,也反衬出李秤匠有良心操守的形象;②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汪掌柜多次要求改秤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同时又让故事富有波澜;③丰富小说主题:即表达对贪婪奸诈之人的讽刺与批判,也表达对坚守正义和职业操守之人的赞扬和肯定。?(6分,每点2分)
9.?①有慈爱之心。作为父亲,为保护儿子,“违心”改秤;为教育儿子,以死明志。
②有匠艺之心。作为传统手艺人,凭良心做称、平称,保证称平,绝不含糊。
③有良知之心。因受胁迫而改秤,但为补偿良知,又冒险巧妙地“平”称。
④有决绝之心。因改称而打破职业与道德底线,虽有弥补,但仍决绝地以死谢罪。
(6分,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
10. A
孔子没法行路, 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 饿的站不起来
11. A
《诗经》 有 305 篇
12. C
颜回的回答并未质疑孔子道, 也未曾遭到孔子的批评
13. (10 分)
(1) 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 小人困厄就 胡作非为了。
(2) 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 赐, 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 吴国军队攻伐陈国。 楚国出兵援救陈国, 驻扎在城父。 听说孔子在陈国、 蔡国之间, 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 孔子准备前住拜见回礼, 陈国、 蔡国的大夫谋划说: “孔子是个贤人, 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 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 如今楚国是大国, 派人前来聘请孔子, 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 我们这些在陈国、 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 ” 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孔子没法行路, 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 饿的站不起来。 但孔于仍讲习诵读, 演奏歌唱, 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 “君子也有困厄吗?” 孔子说: “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 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
子贡的神色也变了, 孔子对他说: “赐啊, 你认为我是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吗? ”
子贡说: “是的, 难道不是吗? ” 孔子说: “不是的, 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通所有的事物。 ”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 就召见子路询问道: “《诗》 中说: ‘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子路说: “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德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 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 ” 孔子说: “有这些缘由吗! 仲由, 我打比方给你听, 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 那怎么还会有伯夷、 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 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 子贡进入见面。 孔子说: “赐啊, 《诗》 中说: ‘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 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 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 子贡说: “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 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 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 ” 孔子说: “赐, 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 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 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 用法度来规范国家, 用道统来治理臣民, 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 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 赐, 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
子路出去, 颜回入门进见。 孔干说: “回啊, 《诗》 中说: ‘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 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颜回说: “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 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 即使如比, 老师推广而实行它, 不
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 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 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 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 孔子高兴地笑道: “有道理啊, 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 我给你当管家。 ”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 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 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14.C?[解题思路]“间接抒情”错,应为直接抒情。
15.[参考答案]①视听结合。?月光下眼见“梧桐疏影”,耳边不时传来蟋蟀乱鸣的声音,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②以动衬静。以蟋蟀声乱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心绪不宁。③借景抒情。作者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融人这凄清之景中,表达因思念而忧伤的情感。(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7.C(功成身退:功业成就后,就退休归隐。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语境说张良“解印绶辞归”,显然是说他功成之后,不再做官了。所以选用“功成身退”。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应接不暇:形容美景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语境说的是“印学理论”接连不断地出现。选用“层出不穷”。俯拾皆是:形容到处都有,很容易取得。不一而足:不是一事、一物或一次就可以满足的。语境是说印章的品类丰富,无法一一列举齐全。选用“不一而足”。因而:表示因果关系。然而:表示对上文内容的转折。此处前一句说“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后一句是说“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这两句显然是转折关系。所以选用“然而”。)
18.B(根据横线前面“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后面衔接紧密的是“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根据横线后面“已显露其“出蓝”之势”这句话,主语应是“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是针对“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的,所以对秦汉范型来说”应该排在最后,紧靠着“已显露其‘出蓝’之势”这句话。)
19.A(例句“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句中的关联词语使用错误。这两句之间不是假设关系,而是条件关系。所以应把“即使……,也……”改成“无论……,都……”。由此排除B、D项。C项,搭配不当。错在“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其中印章的“外形”能呈现一种美,但是“章法”不能,所以应改为“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20.[答案]①"登门造访”改为“前来看②"聊表”改为“深表”或“表达”;③"敬赠"改为"惠赠”;④"切磋”改为“请教”⑤删除“”望知悉”
21.示例:【参考答案】①2019年8月8日晚,第二节青运会在山西省体育中心开幕。(2分)
②增设多个项目;参赛单位为体校和社会俱乐部。(2分)
③有34个代表团,总计45210。(2分)
解析:解答此题可分三步。第一步,注意题干中的“新闻报道”“压缩”“保留关键信息”以及“简洁流畅”“不抄过60个字”五个关键信息。
第二步,根据“新闻报道”的特点,用要素提取法,提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第三步,根据“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的要求,分点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