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
“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掌握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比较鉴真和玄奘的事迹,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3、理解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思考对今天的发展有何启示。
课堂目标
遣唐使
01
鉴真东渡
唐与新罗
03
玄奘西行---
04
展望未来---
05
02
第一篇章:唐朝文化渡东海
第二篇章:西取真经来我朝
第三篇章:双向交流谱新篇
01
遣唐使
一船明月一帆风
——
第一篇章
1.背景:______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 。
3.影响:把唐朝先进的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 、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遣唐使
唐朝
先进文化
制度
书法艺术
自主学习与展示1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由官员、医师、画师、乐师、译师、史师,各类工匠等组成。
遣唐使船
遣唐使印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
前后有19次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素质高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概念解读
遣唐使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大国崛起》
1.根据两则材料,唐朝在日本人眼中是什么样的?
2.为此,日本是怎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法度完备,繁荣兴盛
派出大批遣唐使。
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学以致用
前赴后继的遣唐使们有何收获呢?
唐朝服装
和 服
服 饰
茶 道
斗 茶
茶 道
节 日
端午节
日本从公元8世纪起有了自己的文字。日语的文字有些是在参照中国汉字草书和楷书偏旁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前明月光 疑われる上で霜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に明るい月が昇ります、
天の果てでも同じ時を共有しています
文 字
长安城
大内里
太极殿
建 筑
平城京
唐朝建筑
日本建筑
日本的和同开珎
(始铸于708年)
唐朝的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货 币
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艺等。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赴后继的遣唐使们有何收获呢?
善于学习
02
鉴真东渡 —— 唐风洋溢奈良城
第一篇章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日本,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传播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
鉴真
鉴真东渡
1.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______。
2.贡献:
(1)在日本传授_____.还传播中国的_____、_____、_____、建筑、绘画等。
(2)主持修建的 ,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3.影响:
鉴真
自主学习与展示2
唐招提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经
医药
文学
书法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6次
12年
36人献出生命
双目失明
66岁高龄到达
在日本10年
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
概 况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
精神品质
2、鉴真对日本有哪些贡献呢?
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
唐招提寺
(1)在日本传授佛经。
(2)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在日本辛勤工作了10个春秋,为日本佛教、建筑、医学、文学、书法、工艺美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受到日本朝廷的器重,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郭沫若曾赋诗一首:“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的“道艺”不可能包括( )
A.儒家思想 B.建筑艺术
C.佛学经典 D.活字印刷
D
试一试
唐与新罗—— 登唐科第语唐音
03
第一篇章
唐与新罗的关系
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来唐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文化交往
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新罗引入中国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
贸易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与展示3
中韩交流第一人——崔致远
崔致远(857——?)12岁来唐求学,18岁中进士,在唐为官8年多,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的称誉。
秋夜雨中
秋风唯苦吟,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
玄奘西行
第二篇章:西取真经来我朝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袆(yī),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世称三藏法师。玄奘13岁出家,629年独自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小说《西游记》都是源自他的故事。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在沟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贡献的一个人。
玄奘
自主学习与展示4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事件
时间
目的
到达国家
游学最高学府
成就
玄奘西行
那烂陀寺
贞观初年
携带佛经回长安,主持译经工作;
《大唐西域记》
取经
天竺
玄奘西行经过
路途遥远,翻越雪山,屡遇强盗;缺水遇险。。。。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读图说史: 想一想玄奘沿途会遇到哪些困难?
“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季羡林
【比较分析】通过学习,总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据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事件内容
时间
目的地
目的
途中遭遇
是否结伴
是否回国
鉴真东渡
六次航行,五次失败;出生入死,历尽磨难...
玄奘西游
千难万险,翻越雪山,屡遇强盗,
缺水遇险...
唐太宗时期
日本
天竺
传授佛经
取经
结伴
独行
归国
客死日本
唐玄宗时期
①都是唐朝高僧;
②都对唐朝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法律完备),珍(珍贵,繁盛)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常去)” 。
——《日本书纪》
唐太宗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合作探究 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繁盛?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先进、
有吸引力
开放的对外政策
海陆并重
交通发达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B
想一想
第三篇章 —— 双向交流谱新篇
展望未来
唐
洛阳
扬州
敦煌
曲女城
玉门关
高昌
平城京
葱 岭
拂
菻
大
食
波 斯
天 竺
日
本
流求
渤
海
东
海
海
南
日本海
太
平
洋
洋
度
印
阿拉伯海
海
红
海
黑
海
中
地
海
里
非洲
亚
洲
新
罗
阿拉伯半岛
(东罗马帝国)
广州
湾
斯
波
长安
陆路交通线
海路交通线
唐朝中外交往
观察右图思考,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主要是沿着哪两条著名的通道?
拓展延伸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陆上丝绸之路与
海上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
共商、共建、共享、共创
丝路新生
在和平合作的理念下,这条著名的古丝路焕发出新的生机。它跨越千年时空,面向未来,再一次向世界展示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商、共建、共享、共创美好的世界家园!
唐朝的
中外
文化交流
日本
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玄奘西行,吸取外来文化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双向交流
在许多层面相互借鉴
课堂小结
新罗
天竺
对同学们的期望!
学习遣唐使、鉴真和玄奘的优秀品质
善于学习 勇于实践
有理想、有信念、有毅力
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为自身发展和未来国
家的强盛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