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0 09:1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各项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霄 踯躅(zhí zhú) 绰约(zhuó) 扁舟子(piān) 回眸一笑
B.轩冕 绸缪(chóu miù) 戎马(róng) 捣衣砧(zhēn) 豆蔻词工
C.危樯 迤逦(yǐ lǐ) 荠麦 (jì) 玉簟秋(diàn) 列却霹雳
D.祠堂 潺湲(chán yuán) 碣石(jié) 玉搔头(sāo) 云栈萦纡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依次是指王安石、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
B.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相对应;二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以区别于现代诗歌。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3.《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3分)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3分)
①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那么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是完全可能的。
②街边摊上,摆着许多有关手相、算命方面的书籍,里面的内容大都是些不经之谈。
③安于现状是我们的普遍弱点,在微小甜蜜的小屋中将自己的创造天赋束之高阁的人实在难以成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④在准备辩论赛的过程中,如果自己一点资料也不找,反而五十步笑百步,指责队友们的资料不够充分,怎么好意思呢。
⑤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谣言也不翼而飞,这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也损害了政府形象,整治网络谣言已是人心所向。
⑥全国各地有关水价上涨的新闻早已在坊间传得沸反盈天,这一关涉民生的水价问题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
A.②④⑤ B.①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分)
A.2015年10月15日,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期间,国际出版商协会吸引中国等国家成为会员,这标志着中国出版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广泛获得国际出版界的认同。
B.90后杨磊成为将中国日化带上世界媒体的第一人。他设计了小巨蛋牙膏,以创意圆蛋外型、泵头式按压的指尖革命和倡导的极简生活哲学,被誉为牙膏界的潮牌和第一创新品牌。
C.目前对于国内雾霾情况的调查显示,燃煤、重工业排放、机动车排放和扬尘是造成雾霾的四项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突发性的雾霾成因,如秋收后大量焚烧秸秆等。
D.在第25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中,审核委员会共发现323件作品存在663处各种错误,主要问题是文字差错、引语不当、数字误用、硬凑句式等情况造成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外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6~9,每小题3分,10题10分)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3分)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3分)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谷仓。
C.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炬:火把。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后人”含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3分)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22分,其中11~14,每小题3分,15题10分)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予①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
注①宰予,孔子的弟子。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维其行 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 约:困厄,困窘
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
D.吾罪几矣 几:(到了)极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②岸土赤而壁立
B.①以一心事三君 ②皆以杏仁澄之
C.①婴则齐之世民也②是何楚人之多也
D.①因宰予而谢焉②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13.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评价对方的一组句子是( ) (3分)
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
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
⑥因宰予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 ”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1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其中16题3分,17题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为辰、虔二州刺史。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16.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性默写(1分,每空10分)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2)《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 。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 , 。
(4)《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 , 。
(5)《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4分)
中国历史上一场最大的是非
垓下一战,项羽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而他命运的悲剧性的显露也就达到了顶点。在整部《史记》中,司马迁写得最为动情的,大概就是这一段。从四面楚歌到乌江渡口,中间经过了霸王别姬的柔肠百转,误入大泽的遇挫不前,斩将夺旗的叱咤生风,而终归于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容惭颜。英雄一死,千秋改容。
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嬴政和项羽。一个要将中国归于中央集权下的专制一统,一个要恢复天下到六国时代诸侯联盟的松散政治。这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的问题,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从历史的长时段看,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问题只在于以何种方式统一。可以设想,即便没有秦的武力,天下也终将归于一体,这也为汉以后的历史实际所一次次证明。无可否认的是,秦王的铁骑确实使这一过程大大简化了。看上去,历史似乎少走了许多弯路,细想来却又未必。先不说铁骑下呻吟的民众,是否也有追求自己那一点卑微的生活自由的权利,就是从文明的发展来说,统一的后果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怀疑。中央集权确实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但是,作为代价,从原始社会时代开始积累起来的那一种有限民主(哪怕是统治阶级内部民主),也彻底丧失了。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士,逐渐变成了可以“倡优畜之”的文人。当秦军焚烧着六国的宫殿,将天下一切珍奇全都劫掠汇聚向咸阳时,中华文明也就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了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所谓“两都”或“三都”)。项羽的恢复六国,常被看做历史的倒退,但从另一面看,或许也可以从孔子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意义上去理解。说得更清楚一点,也就是从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生态多样性的意义上去理解。
虽然在细节上、性质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差异,但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嬴政与项羽的分别,或许可以拿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作比(虽然项羽所行仍是“霸道”)。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司马迁写《史记》时,正感受着秦汉专制主义的压力,因而止不住要从感情上偏向项羽。李清照慨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只是借楚汉旧事,表达对南渡君臣的轻蔑。杜牧从“兵家”立场出发,不轻言失败,虽然所论只是一时的成败,但也于无意中表达出一种对所谓“历史必然”的怀疑。统一的趋势是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路径选择中就不存在某种偶然。乌江渡口的一幕,其实是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历史时刻。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
(选自《读者欣赏》,有删改)
19文中说“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又说“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下列对“深刻机微”“另一种可能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深刻机微”指嬴政与项羽的分别,并不在于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而在于所选择的实现文明一体化的路径。
B.“深刻机微”指嬴政与项羽的分别,在于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
C.“另一种可能性”指的是用铁骑扫平六国,实现中央集权而一统天下。
D.“另一种可能性”指的是如杜牧所言,“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秦王用铁骑扫平六国,天下归于一体。秦王的铁骑使统一的过程大大简化了,历史少走了许多弯路。
B.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融整合的必然结果。
C.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中华文明也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
D.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以嬴政与项羽的分别,与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的区别完全相同。
E.司马迁感受到了秦汉专制主义的压力,因而在写《史记》时禁不住从感情上偏向项羽,使“垓下之战”成为整部《史记》中写得最为动情的一段。
21文中说“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这句话有什么含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学校组织同学参观“时代脊梁”共产党员事迹展:
彭湃家境富裕,却背叛自己的阶级,领导农民起义。1927在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的中国建立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当地农民都说,彭湃当皇帝,天下就太平了。彭湃说:“彭湃不能当皇帝,中国从此不能有皇帝,只有我们农友自己当家做主,天下才会太平。1929年英勇就义,时年33岁。”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被称为“太行新愚公”。他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
孙家栋被称为“卫星之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失败,孙家栋带领团队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2004年,75岁的孙家栋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有人认为他应该“功成身退”,他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了解了三人的事迹,哪个人对你触动最深?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时代脊梁”?请结合材料,写一篇班会发言稿。
仔细阅读,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
D(A项,“春霄”应为“春宵”, “绰”读chuò;B项,“缪”读móu;C项,“列却”应为“列缺”)
A(“四明狂客”是贺知章、“六一居士”是欧阳修 青莲居士是李白)
D陆游立志于恢复中原而难以实现和诸葛亮一致,引起共鸣
4. D。①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多用于人。不合句意。②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不合情理的言论。③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④五十步笑百步:指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使用错误。⑤不翼而飞:a.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b.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⑥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乱成一片。应改为“沸沸扬扬”。
5. C。A项,语序不当,应是“获得国际出版界的广泛认同”。B项,中途易辙,“被誉为牙膏界的潮牌和第一创新品牌”的应该是“小巨蛋牙膏”。D项,句式杂糅,应改为“主要问题是文字差错、引语不当、数字误用、硬凑句式等情况”或“是文字差错、引语不当、数字误用、硬凑句式等情况造成的”。
二、(一)课内外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6~9,每小题3分,10题10分)
6.B 7.D 8.D 9.C
10. (1)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秦朝统治者喜欢繁华奢侈,别人也(都)顾念自己的家啊。(2)假使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老百姓,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亡(他们的)族呢?
11. C这里的“过”,意思是“超过”。
12. B解析 A.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B.都是介词,表凭借,“用”;C.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D.①介词,经由,通过,②介词,依照。
13. B解析 ①见景公不见晏子,暗含孔子认为晏子为人不好;④怀疑儒生,暗含对孔子的批评;⑥孔子道歉,往见晏子的行为,暗含对晏子的尊重。②是孔子直言对晏子的不满;③是晏子为自己“事三君而顺”辩解;⑤是孔子自责时说的话。后三项都与对他人评价关系不大。
14. C解析 晏子的话意在指出孔子的错误,不能因此就武断地说晏子“心胸不够宽广”。孔子“吾疑其为人”是直陈己见,不算讥讽。晏子“望儒而疑之”,“疑”不是非难。
15. (1)我听说晏子侍奉三位君主而且能够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
(2)俗语有这样的话:近处说的话,传到远处也不能停止;德行通过自身表现出来,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其中16题3分,17题4分)
16.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3分)
17.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4分,两个字写出一个2分)
(三)理解性默写(1分,每空10分)
18.(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三、现代文阅读(此题共三小题,共14分)
19.A
20.A D(注意原文中“似乎”、“细想起来却又未必”等处,故A项错;原文中有“在细节上、性质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差异”、“或许”等处,故D项错。)
21.赢政用铁骑扫平六国,以中央集权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是一个英雄;项羽要恢复天下到六国时代诸侯联盟的松散政制,从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生态多样性的意义上看,同样能走向中华文明一体化,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也是一个英雄。
四、作文(60分)
参考译文:仲尼到齐国去,谒见景公却不会见晏子。子贡说:“拜见君主却不去见他的执政的人,可以吗?”仲尼说:“我听说晏子侍奉三位君主而且能够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
晏子听到这话以后,说:“我家世世代代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保持自己的品行,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就不能自立于齐国。我听说过,运气好就受宠爱,运气不好就遭受厌恶,遭诽谤或受赞誉都与自己的行为相跟随,就像回声和声音相应和一样,应该看清行为如何然后再准备是责备还是赞誉。我听说过,用一个心眼侍奉三位君主的,因而能顺利;用三个心眼侍奉一位君主的,不能顺利。现在还没有看到我的行为如何,就责备我侍奉君主顺利。我听说过,君子独自站立着,对身影不感到有愧;独自睡觉,不会对自己的魂灵感到有愧。孔子在大树下习礼,被人拨掉大树后,吓得销声匿迹,自己并不认为受辱;在陈国、楚国处于困境,自己并不认为穷困。指责别人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这样做的原因,这就如同住在水边的人指责住在山上的人用斧头,住山上的人指责住在水边的人用鱼网一样。(这样的话)从他的嘴里说了出来,他自己却不知道因此而陷入了困境。当初我看见儒者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者开始怀疑他们了。”
仲尼听到这些话以后,说:“俗语有这样的话:近处说的话,传到远处也不能停止;德行通过自身表现出来,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我私下议论晏子却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大到极点了。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那个人当成朋友,赶不上别人就把那个人当成老师。现在我对晏子说错了话,晏子批评我,他就是我的老师啊。”通过宰予去向他道歉,然后仲尼去会见了晏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