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主要是为了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封闭情况等几个层次,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化繁为简易操作——动手操作方法多——实际操作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实际的教学过程。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三种探究方法:画线段、摆一摆、模拟实际。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唯一。在探究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2. 渗透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4. 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树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上学歌歌曲,在欢快的氛围中开始本节课。
新学期开学了,老师也美滋儿的来到学校,当踏进校园那一刻,忍不住惊呼“哇塞,发生了什么?”,你知道吗?
生:学校刷新……栽了很多树。(展示美丽校园、新栽的树的照片)
等这些树长成大树时,我们就可以在下面乘凉、游戏了,想想都很惬意,有没有?
这些树栽的怎么样?整齐不?想要栽的这么整齐,要先干什么?
这些选址、测量都是前期规划,在前期规划的过程里就蕴含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欢快的歌曲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引出课题:植树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二、新知探索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规划的。
这是我们校园操场的平面图,这一面有一条小路,学校有要求,谁来大声读一下:
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说说吧,学校都要啥要求?
(分析题意,找出关键词:间隔,两端要栽)
老师觉得100米的小路有点长,研究起来有点费劲,咋办呢?(把小路缩短一些)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 自主学习
那在20米的小路上植树需要多少棵树苗呢?你能算一算吗?
(学生自主完成,观察不同解题方案。根据学生列式引出间隔数,而求得棵树可能会出现3种结果:4棵,5棵,6棵。将学生出现的结果写在黑板上,为后续学生的改错提供方便。)
那学校究竟该买多少棵树苗呢?棵树和间隔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样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究这个问题。
要求:画线段,摆一摆,模拟实际,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
2. 合作探究
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个别给予指导。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
(1)画线段 投影仪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学生描述分析过程并得出结论。
(2)摆一摆 投影仪展示并描述用笔当树、尺当小路摆一摆的过程,并总结得到的结论。
“树”和“树”之间的间隔需要注意什么?
(3)模拟实际 学生当树,模拟实际栽一栽。
如果没有尺,怎么确定“树”和“树”之间的间隔呢?(可以用手臂当尺)
通过上面几种方法的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棵树=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1)
在什么前提(情况)下? (两端都栽)
同学们都太棒了,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我们通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采用不同策略对简单问题进行探究,总结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这种化繁为简的思想很重要,你学会了吗?
那20米的小路到底需要栽多少棵树呢?4棵和6棵的同学说说你哪里想错了?学校的问题你能帮忙解决了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新知的过程。这一环节先引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感受数学中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然后直接让学生解题,出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引出矛盾,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想一探究竟的兴趣。接着提供三种方法,让学生任意选择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旨在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不唯一。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说,学生质疑、纠错、补充、总结,教师只做适当引导,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新知
学校当时就应该找我们来规划,多省钱啊!校长一定后悔了!我们接下来让他们更后悔,怎么让他们后悔呢?证明我们啥都会啊!你能证明吗?
1. 例题变式
(1)还是这条小路,如果改成每隔4米栽一棵,那需要多少棵树苗?
(2)假如这条小路延长到1000米,还是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多少棵?
(3)假如我有5棵树,每隔5米栽一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全长多少米呢?
(4)学校小路一边栽了25 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这么快就能熟练应用本节课的知识了,真棒!快为自己认真的学习态度鼓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给出根据例题1做的4道变式题,分别为改变间隔长度求棵树,改变小路总长求棵树,已知棵树、间隔求总长,已知棵树求间隔。变式题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对所得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灵活的应用。
2. 生活实际问题
其实,这节课的知识不光能解决植树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植树问题吗?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盘锦市30路公交车的站牌,从始发火车站到终点辽河大桥共有49个车站,每两个车站间的平均距离约是1200m,这条线路的全长约是多少米?
(3)展示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关于植树问题的实拍景色。
【设计意图】精选生活中的两例植树问题,学生分析题意、自主完成,分享解题思路。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的数学,将所得规律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完成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的目的,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谈收获,让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学习兴趣,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数学中一个独立的单元,其内容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这一课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学生渗透数学简化,数学建模的思想。整节课完成及课堂效果还不错,学生掌握知识较快,较牢。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本节课几乎所有应用图片均来自于实际拍摄,摄于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让学生感受真切,原来身边有这么多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真谛。
2.小组合作探究时,提供三种方法:画线段,摆一摆,模拟实际。方式方法多样,学生任意选取喜欢的方法进行小组探究,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当然也不仅限于这三种方法。然后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整节课,学生经历了猜想、试验、质疑、纠错和总结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笔当树,尺当小路,手臂也可以当尺,手指也可以当树,方法简单可行。
3.小组汇报时,放手让学生去说,学生质疑、纠错、补充、总结,这些过程都非常重要, 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直处于思考状态,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例题变式题的设立由简到难,符合学生学习知识循序渐进的过程,深化规律理解,灵活规律应用。
5.课堂总结中继续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不出问题,老师直接抛出问题,继续引起学生的思考,也保持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小组合作探究时,没能关注并指导到每一个小组,因此有些小组的探究过程可能并不是那么严谨。
2.学生汇报时,每一种方法只让一个小组汇报了,其他小组的学生锻炼的少一些。
3.课堂上有些衔接、过渡的语言应该更流利些,语气有些生硬,语速有些快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