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1-20 18:5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及其变化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能区分稀硫酸、NaOH溶液、NaCl溶液的试剂是(?
?)
A.
酚酞溶液
B.
石蕊溶液
C.
澄清石灰水
D.
稀盐酸
下列物质的溶液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而增大的是()
A.
?浓盐酸
B.
?浓硫酸
C.
?浓氨水
D.
?氢氧化钠溶液
胃溃疡严重的病人胃酸过多,可内服含有能跟盐酸起反应的物质成分的胃药,以减少胃中盐酸的含量而又不造成胃穿孔。下列物质中最适宜作为治疗胃溃疡的胃药成分的是()
A.
BaCO3
B.
Al(OH)3
C.
Na2CO3
D.
Ca(OH)2
下列四种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
Cu2+、
SO42-、Ag+、Cl-
B.
H+、Na+、K+、NO3-
C.
H+、Ba2+、NO3-、CO32-??????????????????
D.
Mg2+、Cl-、OH-、Na+
下列关于物质区分的方法及判断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方法及判断
A.
生石灰和熟石灰
分别加入水,根据温度变化加以区分
B.
稀盐酸和稀硫酸
分别加入氯化钡溶液,根据有无沉淀加以区分
C.
NaOH溶液和Ca(OH)2溶液
加入硝酸铵溶液,根据是否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来区分
D.
Na2CO3和NaHCO3固体
分别加热,观察试管口是否有水滴产生来区分
A.
A
B.
B
C.
C
D.
D
某待测液中可能含有大量
Mg2+、Cu2+、Fe3+、K+、H+、NO3-、SO42-、OH-离子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现通过以下实验进行检验:①取少量待测液,仔细观察,呈无色;②向上述待测液中滴加
NaOH
溶液,先无明显现象,后有白色沉淀生成,③像上述溶液中加入
BaCl2溶液,无现象。由上述实验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该待测液中一定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B.
该待测液中一定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C.
该待测液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
K+、OH-
D.
该待测液呈无色,Mg2+、Cu2+、Fe3+的溶液都有颜色,一定都不能大量存在
甲、乙、丙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表示由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可能是金属
B.
丙可能是氧化物
C.
乙和丙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
D.
乙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能生成两种沉淀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常伴随着一些现象,下列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观察到化学反应发生的是
A.
B.
C.
D.
如下图所示,每一个“环”代表一种物质,两“环”相交代表两者能发生反应,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图要求的是()





A
Fe2O3
CO
Ca(OH)2溶液
CuO
稀盐酸
B
Cu
O2
C
CO2
H2O
C
氯化银
硝酸钠溶液
稀硫酸
Mg(OH)2
CuSO4溶液
D
Fe
ZnSO4溶液
BaCO3
稀硫酸
Na
A.
A
B.
B
C.
C
D.
D
下列图象可以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甲:向等质量的镁、铝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至过量
B.
乙: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纯碱溶液至过量
C.
丙:向一定质量氯化亚铁和氯化铝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镁粉至过量
D.
丁:向等质量的氧化钙、氢氧化钙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
酸碱盐是我们学过的重要物质,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稀盐酸能除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写出稀盐酸除铁锈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方法制取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氨气用湿润的________石蕊试纸(填“红色”或“蓝色”)
(4)溶液的酸碱性对生活生产及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把pH小于______称为酸雨。测量雨水的pH时,应在白瓷板上放一小片pH试纸,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__________比较。读出pH。
已知A~F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A~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E和F的类别相同。各种物质间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请推导写出: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E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________。
三、探究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
实验室有一瓶保存不当的试剂(如图1所示),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试剂。小华等几位同学很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溶质是什么?
【交流研讨】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酸??????B.碱??????C.盐
【查阅资料】①初中化学常见含钠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②Na2CO3、NaHCO3溶液都呈碱性。NaCl溶液呈中性。③室温(20℃)时,4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数据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得出结论】小华根据试剂瓶上标注和上表溶解度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______。
【猜想与实验】①可能是______溶液;???②可能是NaOH溶液;??③可能是NaCl溶液。
(1)小亮用pH试纸测得该溶液的pH=11,他判断该溶液不可能是______。
(2)小强为了确定该溶液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步骤一:取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
______
产生大量的气泡
猜想①正确。
步骤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步骤二:把产生的气体,通入
______
______
【质疑】小华则不同意小强的观点,认为溶液中有
Na2CO3还可能有NaOH.请你帮助他完成以下探究方案:
探究步骤
预计现象
结论
步骤一:取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
______
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既含Na2CO3,又含有NaOH
步骤二:向上述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变
______

【反思】为了防止标签发生破损,我们在倾倒溶液时应注意:______。(写1点)
【含量计算】小明想测定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称取上述100g样品溶液,逐滴加入7.3%稀盐酸至过量,测得生成气体质量与所加稀盐酸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稀盐酸加到20g时,样品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②求样品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硫酸和盐酸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酸。
(1)它们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其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
(2)但也有不同,如当遇到硝酸钡溶液时一个能反应一个不能,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浓硫酸和浓盐酸都要密封保存,下列对敞口放置的浓硫酸和浓盐酸所发生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浓硫酸溶液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B.浓盐酸溶液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4)某同学将100g稀硫酸(如图1)全部加入锥形瓶中,天平示数的变化如图2所示。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如何鉴别生活中的苏打(Na2CO3)和小苏打(NaHCO3),进行了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
①相同条件下,碳酸钠溶液比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强;
②270℃时,NaHCO3会完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及一种白色固体,而Na2CO3不易分解:
③常见的碳酸盐中,只有碳酸钠、碳酸钾和碳酸铵溶于水,其它碳酸盐大多不溶于水。
(实验探究)
?
(1)充分加热后,A、B两烧杯中的现象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现有浓度相同的Na2CO3与NaHCO3溶液,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资料,你认为区分二者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
A.加热???
B.用pH试纸测溶液pH?
?C.滴加稀盐酸
(反思与评价)
(1)常用小苏打治疗轻度胃酸过多的病人,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检验碳酸钠粉未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的方法是________。
(拓展延伸)
???????该兴趣小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NaHCO3后的白色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
(1)他们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
(2)设计实验检验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NaOH还是Na2CO3,并完成下表(限选试剂及仪器:稀盐酸、氯化钡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试液、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加热后的固体产物于试管A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并充分振荡溶解,再加入足量________,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产物中含有Na2CO3

取操作①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B中,滴加________
________
产物中不含NaOH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鉴别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结合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A.酚酞溶液在稀硫酸和NaCl溶液中都是无色的,不能鉴别,故A错误;
B.石蕊溶液在稀硫酸中为红色,在NaOH溶液中为蓝色,在NaCl溶液中为紫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澄清石灰水与这三种溶液混合都没有现象,不能鉴别,故C错误;
D.稀盐酸与这三种溶液混合都没有现象,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D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的酸碱盐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在空气中的质量变化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药品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因发生化学变化质量增加,也就是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据此根据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露置在空气中会使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质量减小,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敞口露置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导致溶液质量增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酸碱反应及其应用,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及其药品对人体的危害情况进行分析解答,难度较易。
【解答】
A.BaCO3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钡属于重金属盐,会危害人体健康,故A不符合题意;
B.Al(OH)3难溶于水,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铝,最适宜作为治疗胃溃疡的胃药,故B符合题意;
C.Na2CO3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为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胃压增大,会加重溃疡,故C不符合题意;
D.Ca(OH)2微溶于水,具有腐蚀性,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但是不宜用作治疗胃溃疡的胃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
A.Ag+、Cl-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氯化银沉淀,其Cu2+的水溶液呈蓝色,故A不符合题意;
B.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B符合题意;
C.H+、CO3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Ba2+、CO32-能结合成碳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
C不符合题意;
D.Mg2+、OH-能结合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生石灰和熟石灰与水混合温度变化、硫酸根离子检验、NaOH溶液和Ca(OH)2溶液都是碱溶液、加热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量,温度升高,熟石灰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可以区分,故正确;
B.稀盐酸和氯化钡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可以区分,故正确;
C.NaOH溶液和Ca(OH)2溶液分别和硝酸铵溶液混合,都能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即氨气,无法区分,故错误;
D.碳酸钠固体加热无明显现象,碳酸氢钠固体加热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试管口是否有水滴产生,可以区分,故正确。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离子的检验鉴别,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颜色特点、离子彼此间能否形成沉淀、气体或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因为溶液为无色,所以溶液中不含有Cu2+、Fe3+,向上述待测液中滴加
NaOH
溶液,先无明显现象,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待测液中含有H+、Mg2+,不含OH-?,因为在溶液中H+和OH-会优先反应,OH-把H+反应完再与Mg2+形成氢氧化镁沉淀,向上述溶液中加入
BaCl2?溶液,无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SO42-,因为SO42-与Ba2+能形成沉淀,而溶液中是否含有K+无法确定,但是溶液中一定含有NO3-,因为其他阴离子都不存在,且NO3-与其他离子都能共存。
A.该待测液中一定大量存在的离子是H+、Mg2+、NO3-,故正确;
B.该待测液中一定大量存在的离子是H+、Mg2+、NO3-,一定不含SO42-;故错误;
C.该待测液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
K+,一定不含OH-,一定含有NO3-,故错误;
D.该待测液呈无色,因为Cu2+、Fe3+的溶液都有颜色,所以不能存在于溶液中,Mg2+在溶液中无色,故错误;
故选A。
7.【答案】D
【解析】解:A、甲能与硫酸、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甲可能是金属,如可能是铁,故选项说法正确。
B、乙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氢氧化钙能转化为乙,乙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丙可能是氧化物,如可能是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C、乙和丙反应,乙也可能是水,硫酸铜能与水反应生成五水合硫酸铜,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丙可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乙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氢氧化钙能转化为乙,氢氧化钙假设能转化为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物应为钡盐溶液,生成物中钙盐应难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但反应物碳酸钡难溶于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乙不可能是氢氧化钡溶液,则不可能生成两种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根据题意,甲、乙、丙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甲能与硫酸、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乙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氢氧化钙能转化为乙,丙能与乙、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较大,熟练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A
本题考查物质变化时的现象。物质间的反应若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如产生沉淀、气体、固体溶解的现象等,则不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若物质间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的可以借助指示剂。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现象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解答】
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需要借助指示剂才能判断出反应发生,故A选项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现象明显,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有大量气泡产生,现象明显,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后瓶内压强减小,会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了,现象明显,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
故选A。
9.【答案】B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间的反应,完成此题,要明确各反应发生的条件,采用排除法逐一排除即可。根据常见酸碱盐及氧化物、金属的有关性质着手进行分析,采用排除法进行分析;要涉及到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即物质间结合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反应才能进行。
【解答】
A.Fe2O3和CO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Fe和CO2;CO和Ca(OH)2不反应;Ca(OH)2溶液和CuO不反应,故A错误;
B.Cu和O2在加热的条件下能生成CuO;C和O2在点燃条件能生成CO2或CO;C和CO2在高温的条件下能生成CO;CO2和H2O能反应生成H2CO3,故B正确;
C.氯化银和硝酸钠不反应;硝酸钠和稀硫酸不反应;Mg(OH)2和CuSO4不反应,故C错误;
D.Fe和ZnSO4不反应;ZnSO4和BaCO3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象分析问题。
A.根据稀硫酸和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和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进行分析;
B.根据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纯碱溶液至过量,碳酸钠会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向一定质量氯化亚铁和氯化铝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镁粉至过量,镁会先与氯化亚铁反应,再与氯化铝反应进行分析;?
D.根据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
A.等质量镁和铝跟稀硫酸反应,若消耗硫酸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所以开始两斜线重合,后因硫酸过量,铝消耗硫酸多,生成氢气多,拐点高些,故A图像错误;
B.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纯碱溶液至过量时,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pH升高,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后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随着反应进行,溶液pH不变,当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时,溶液显碱性,pH升高,故B图像不正确;
C.向一定质量氯化亚铁和氯化铝的混合溶液至加入镁粉至过量时,镁先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铁,当氯化亚铁反应完后,镁与氯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质量关系为:
Mg+FeCl2=MgCl2+Fe、3Mg+2AlCl3=3MgCl2+2Al
24?
?
?
?
?
?
?
?
?
?
?
?
?
?
56?
?
72?
?
?
?
?
?
?
?
?
?
?
?
?
?
?
?
?54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镁和氯化亚铁反应时,溶液质量减小,而与氯化铝反应时,溶液质量增大,故C图像正确;
D.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CaO+2HCl═CaCl2+H2O,Ca(OH)2+2HCl═CaCl2+2H2O,
?56?????????????
?111??????????????
???
74?
?
?
?
?
?
?
?
?
?
?
?
?111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向等质量的氧化钙、氢氧化钙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时,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钙多,故D图像不正确。
故选C。
11.【答案】(1)Fe2O3+6HCl═2FeCl3+3H2O;
(2)Al(OH)3+3HCl=AlCl3+3H2O;
(3)2NH4Cl+Ca(OH)2CaCl2+2NH3↑+2H2O;红色;
(4)5.6;用玻璃棒蘸取雨水滴在pH试纸上;标准比色卡。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考查化学反应的原理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故答案为:Fe2O3+6HCl═2FeCl3+3H2O;
(2)胃酸的主要成分是HCl,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故答案为:Al(OH)3+3HCl=AlCl3+3H2O;
(3)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生成氯化铵、水和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检验氨气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故答案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红色;
(4)把pH小于5.6称为酸雨。测定时,在玻璃片上或白瓷板上放一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雨水滴在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pH,若pH小于5.6,则为酸雨,若pH大于5.6,则不是酸雨,故答案为:5.6;用玻璃棒蘸取雨水滴在pH试纸上;标准比色卡。
12.【答案】(1)H2(或O2);
(2)Na2CO3?+
CaCl2══
CaCO3↓+
2NaCl(Na2CO3可换为K2CO3、(NH4)2CO3等,CaCl2可换为BaCl2)。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推断和鉴别,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
因为A~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E和F的类别相同,且E和F能彼此反应,E能与C、D反应,C、D又都能转化成F,则E和F属于盐,则C、D分别属于酸或碱中的一种,又因为C、D、E都能生成B,则B是水,水是氧化物,则A是能和水相互转化的单质,所以A可以是氢气或氧气,能反应生成水的盐是碳酸盐,所以E可以是碳酸钠或碳酸钾,F可以是氯化钙或氯化钡等,若C是酸,则D是碱,若D是酸,则C是碱,与F的组成相对应即可。
(1)A是氢气或氧气;故填:H2(或O2);
(2)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其他合理答案即可;故填:Na2CO3?+
CaCl2══
CaCO3↓+
2NaCl(Na2CO3可换为K2CO3、(NH4)2CO3等,CaCl2可换为BaCl2)(合理答案即可)。
13.【答案】【交流研讨】A;
【得出结论】NaHCO3;
【猜想与实验】Na2CO3;
(1)NaCl;
(2)稀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质疑】BaCl2溶液(合理即可);红;
【反思】倾倒药品时,标签应向手心;
【含量计算】①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②设生成2.2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
?
?
?
?
?
?
?
?
?
?
?
?
?
?
?
?
?
?
?
44
x?
?
?
?
?
?
?
?
?
?
?
?
?
?
?
?
?
?
?
?
?
?
?2.2g
x=5.3g????????
样品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100%=5.3%
答:样品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5.3%。
【解析】解:【交流研讨】根据酸、碱、盐的组成特点及破损标签可见部分为钠元素,可判断该物质不可能为酸;
【得出结论】根据室温(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6g,可判断室温下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的溶质量分数为×100%=8.8%<10%,因此可判断该溶液不可能为碳酸氢钠溶液;
【猜想与实验】除碳酸氢钠外,该溶液可能为氯化钠、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溶液;
(1)由于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溶液pH都大于7,但在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11,可判断该溶液不可能是NaCl;
(2)根据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因此,可推断鉴别两物质时所加入的试剂为稀盐酸,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观察有气泡可说明该物质为碳酸钠,把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会变浑浊;
【质疑】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因此想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首先得先把碳酸钠除去,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或钡离子能结合成沉淀,因此可先用氯化钙溶液或其它可溶性的钙盐或钡盐溶液(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除去碳酸钠,再滴入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
【反思】为了防止标签发生破损,我们在倾倒溶液时应注意:倾倒药品时,标签应向手心。
【含量计算】①若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则生成的二氧化碳又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当稀盐酸加到20g时,样品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②设生成2.2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
?
?
?
?
?
?
?
?
?
?
?
?
?
?
?
?
?
?
?
44
x?
?
?
?
?
?
?
?
?
?
?
?
?
?
?
?
?
?
?
?
?
?
?2.2g
x=5.3g????????
样品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100%=5.3%
答:样品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5.3%。
本题综合利用了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酸碱性及物质的变化规律对未知物质进行鉴别,注意要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须先加入中性盐溶液将碳酸钠转化成沉淀除去,能够体现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1)
(2)
(3)B
(4)解:由图可知的质量为310.2g-310.0g=0.2g
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
?
?
?
?
?
98?
?
?
?
?
?
?
?
?
?
?
?
2
?
?
?
?
?
?
?x?
?
?
?
?
?
?
?
?
?
?
0.2g
x=9.8g
该稀硫酸中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9.8%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酸,难度不大。根据酸溶液中含有共同的氢离子分析;根据反应原理找出符合条件的反应原理并且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分析;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稀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步骤即可。
【解答】
(1)由于酸溶液中含有共同的氢离子,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如当遇到硝酸钡溶液时一个能反应一个不能,即稀硫酸和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溶液中溶剂增大,导致溶液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导致溶质减小,溶液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正确;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反应生成氢气质量,根据氢气质量,利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计算稀硫酸中溶质质量,进而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15.【答案】(实验探究)
(1)A中的石灰水不变浑浊;B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小苏打受热容易分解;
(2)B;
(反思与评价)
(1)NaHCO3+HCl=NaCl+H2O+CO2↑;
(2)加热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其现象;
(拓展延伸)
(1)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①氯化钡溶液;②酚酞;溶液不变色。
【解析】
本题是考查常见固体物质的检验与鉴别,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相关物质的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
(实验探究)
(1)充分加热后,观察到烧杯A中的石灰水不变浑浊,B中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小苏打受热容易分解,故答案为:A中的石灰水不变浑浊;B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小苏打受热容易分解;
(2)A.信息②:NaHCO3在270℃时,完全分解转化成Na2CO3,而NaHCO3不易分解,此法可行,但操作比较麻烦,故选项不正确;
B.信息①:相同条件下,碳酸钠溶液比碳酸氢钠溶液碱性强,因此可以测定两种溶液的pH,pH大的是碳酸钠溶液,方法较简单,故选项正确;
C.稀盐酸和碳酸钠、碳酸氢钠都能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反思与评价)
(1)因为碳酸氢钠碱性较弱,服用以后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并且可以与胃酸反应,消耗部分胃酸,从而起到治疗胃酸过多的作用,碳酸氢钠与胃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故答案为:NaHCO3+HCl=NaCl+H2O+CO2↑;
(2)检验碳酸钠粉未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的方法是加热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其现象,故答案为:加热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其现象;
(拓展延伸)
(1)充分加热NaHCO3后的白色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猜想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答案为: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①物质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故应该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但要注意不能加入石灰水,否则会干扰第二步中氢氧化钠的检验;因为②物质中无氢氧化钠,故向除去碳酸钠后的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故答案为:①氯化钡溶液;②酚酞;溶液不变色。
第18页,共18页
第8页,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