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1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习作:写读后感 课件(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1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习作:写读后感 课件(20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0 16:1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习作:写读后感
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你特别喜欢其中的哪些人物或故事?请你说说原因或谈谈感受。
品读提示
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先简单介绍一下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你印象最深的部分。再选择一两处你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实、具体。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寻找感受点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书名: 作者:
印象最深的场景:
印象最深的情节:
印象最深的人物:
我的感受及原因:
示例
《夏洛的网》真正的友谊至死不变
《红岩》革命者坚强不屈的精神
《中国民间故事》很多有趣的故事
《西游记》孙悟空斩妖除魔的决心
《坚定的小锡兵》不屈不挠的精神
《呼兰河传》浓浓的亲情
写什么
结合原作 梳理明晰
1.梳理内容。围绕“感受点”,从文中找出让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内容。
2.修改调整。写读后感要建立在作品的基础上,可以概述或引用一些内容,但“引”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感受点”展开。
3.集体交流。
第二课时
借点拨,感悟写法
◎抒发感受。读后感应当以“感”为主,以“叙”为辅。
◎联系实际。可以是通过原文中的人和事联想到的现实中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其他的名人故事等。
◎建立联结。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点”,尝试联系生活实例或其他材料。

——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感受深刻的内容,以此作为全文的引子,明确自己的“感受点”。

——围绕“感受点”,真实、具体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完成由“读”到“感”的过渡。

——联系所见所闻,或自身的生活经历,或其他的名人故事等,进一步突出“感”。
示例一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置他于死地。于是他以军中缺箭为由,让诸葛亮十日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三天之内就能造好十万支箭,并在第三天趁大雾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示例二
《草船借箭》讲的是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很妒忌,于是设下陷阱陷害他。诸葛亮不但没有拒绝,而且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军士、青布幔子,并吩咐不要告诉周瑜。诸葛亮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顺利借到了箭。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
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他的神机妙算。这第一“算”,是算到何时有雾。只有大雾漫天之时,船才可以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与周瑜约定是三天交箭,而不是一天、两天或四天、五天,是因为他观察天象,算出了第三天必会起雾,而长江之中雾会更大,即使距离很近,也会看不清对方。第二“算”,是算到鲁肃不会把自己的计谋告诉周瑜,而会私自拨快船和军士给自己。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因此放心大胆地把自己的计谋告诉了他。 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的计谋提前被周瑜知道,妒忌心强的周瑜定会出手阻挠。 第三“算”,是算到曹操不敢出兵。诸葛亮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知道雾大时曹操不会贸然出兵,而是会射箭试探敌人虚实,这样箭就会“不请自来”。 ③
感想示例一
抓住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特点,具体分析了诸葛亮的三次妙算。
感想示例二
当读到“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的时候,我想:诸葛亮是怎么回事?明知道是个圈套,怎么还答应周瑜呢?
当读到“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有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的时候,我想:要这些东西干什么?鲁肃会不会向周瑜通风报信?
引用过于详细,感想不够深刻。
美文赏析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一提到诸葛亮,一个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貌若神人的形象便出现在我们脑海中。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很多,比如“火烧新野”“草船借船”“七擒孟获”“空城计”等。 其中“草船借箭”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这个故事突出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置他于死地。于是他以军中缺箭为由,让诸葛亮十日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三天之内就能造好十万支箭,并在第三天趁大雾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②
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他的神机妙算。 这第一“算”,是算到何时有雾。只有大雾漫天之时,船才可以靠近曹军水寨。 诸葛亮与周瑜约定三天交箭,是因为他观察天象,算出了第三天必会起雾,而长江之中雾会更大,即使距离很近,也会看不清对方。第二“算”,是算到鲁肃不会把自己的计谋告诉周瑜,而会私自拨快船和军士给自己。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因此放心大胆地把自己的计谋告诉了他。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的计谋提前被周瑜知道,那妒忌心强的周瑜定会出手阻挠。第三“算”,是算到曹操不敢出兵。 诸葛亮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知道雾大时曹操不会贸然出兵,而是会射箭试探敌人虚实,这样箭就会“不请自来”。 ③
《草船借箭》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足智多谋。他的三“算”使他在短短三天内“借”到了十万支箭,让妒忌他的周瑜自愧不如。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思考问题时要依据事实,不可空想。要用缜密的思维去推算,而不是单凭感觉去臆测。 ④
《草船借箭》读后感
怎么写
开头
简要写诸葛亮的形象,介绍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中间
分析故事中诸葛亮的三次妙算
结尾
总结从故事中得到的启发和感想
培养读书习惯
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圈画、批注、摘抄;读完之后,还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