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学习新课:
(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第一目“‘神农’传说”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①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③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④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2、根据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3)、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
(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应该说.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性的变化,至今仍是大部分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3、根据第三目“泰半之赋”和第四目“沉重的力役”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5)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4、根据第五目“贫者无立锥之地”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6)“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了怎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7)概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过程?
5、根据第六目“大禹和他的继承者”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8)、我国古代兴修了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有哪些?
(二)、重点讲解以下问题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2、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犁由犁梢(犁柄)、犁床、犁辕、犁箭、犁铧和横杠(犁衡)六部分组成,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当时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两头牛抬着犁衡,挽拉一张长辕犁,一人扶犁并驱赶耕牛。
历史上主要的铁农具还有整地用的臿,?(镢),有的地方称镐,战国、秦汉使用普遍,适用于刨地翻土。铁搭(铁耙),唐、宋以后出现,长江下游最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适于粘重的水稻田。中耕除草时的农具主要有铲、锄(耨”、“镈”)。在考古发掘中,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铲、铁锄。收割的主要农具有镰。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已有石镰,最早的铁镰是战国时期的。钹镰,使用时需双手执之,可以说是一种大型镰刀,适用于收割撒播的麦子和牧草等。
西汉耧车,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造的一种畜力播种机。该机由耧架、耧斗、耧腿等几个部分组成。耧架用木制成,供人扶牛牵。耧斗是放种籽的木箱,分大小二格。大格储种籽,小格相当于播种调节门,有一个带闸板的出口,可以控制下种速度,均匀地播撒。耧腿是开沟的铁铲,耧犁按播种幅宽、行数的不同,有一腿、二腿、三腿乃至更多的腿,其中以三腿的较多。耧犁能一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压土等多项工作,提高了播种的质量与效率,是当时较高水平的播种机,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播种机。
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加之天灾连年和租税沉重,酿成明末农民战争,“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 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③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4、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②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秦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洪道三大工程组成。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 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③秦:灵渠、江南运河。
④两汉P10
⑤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⑥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5、几个重要问题阐释
(1)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
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
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②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2)正确看待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影响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与此同时,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但是,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3)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
①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
②中国古代战乱频繁;
③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④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
⑤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耜耕(“石器耕锄)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五、学案
1、单项选择题
(1)西汉时的南方地区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 )
A、火耕水耨 B、普遍使用铁农器和牛耕
C、荒无人烟而无人耕种 D、使用铧犁垦荒
(2)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
(3)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
A、农耕 B、水利 C、畜牧业 D、纺织
(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
(5)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2、问答题:
概述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
【答案】1、单项选择题 (1)A (2)B(3)A (4)B (5)C
2、问答题 传说中神农氏创制了耒耜教导民众耕作,上古时期人们通过刀耕火种拓荒营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汉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曲柄锄和大镰出现;东汉出现二牛抬杠、一牛挽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西汉司马迁时代的南方地区还是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东汉时牛耕和铁铧犁在原先经济比较的淮河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得到推广。
农耕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山地的开垦,也使农产品的产量提高,有利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其缺陷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六、教学反思
原始农业的产生
“刀耕火种”、“火耕”
距今七八千年前,耜耕、石器锄耕,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中耕农具、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
春秋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共29张PPT)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 流域和 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了粟和 等作物。
黄河
长江
水稻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教导民众耕作。
(3)许多 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和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直至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耒耜
新石器
生产
生活
刀耕火种
(2)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如《战国策》记载的秦国“ ”,就是用牛耕种。
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
③唐代出现的曲辕犁,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农耕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 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以牛田
耦犁
小农户个体经营
三、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 ,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 。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 ,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
均田制
2.土地兼并
(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方式剥削农民。
(2)概况:贵族、 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3)影响:土地兼并造成 和劳动者的分离,使得无数小农破产,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4)解决途径
①许多开明的政治家都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但由于 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这些改革方案最终都未能成功。
地主阶级
官僚
地权
②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 ”的口号,这种要求,包含 的内容,代表了民众的社会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四、赋税制度
1.赋税剥削: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 的主要来源。
平均
平均地权
财政收入
2.徭役剥削
(1)概念: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 劳动,繁重的徭役令农民无法忍受。
(2)影响: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过度征发的徭役,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使劳动者长期离开 ,引起社会动乱,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无偿
土地
五、水利事业
1.水利兴修与管理
(1)远古时期,据说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 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 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3)两汉时期, 地方灌溉渠道具有合理的规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关中农民创造出“ ”。其他地区也修筑了许多水利设施;修治黄河的成功,对于促进东汉前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用极大; 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2.灌溉工具的革新:古代中国发明了众多的灌溉工具。
都江堰
灌溉
井渠
王景
关中
问题思考
1.农业生产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史形态?各自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 原始农业:以使用砍伐为主的木石农具为主,刀耕火种为其主要的耕作方式;传统农业:以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主,铁犁牛耕为主要的耕作方式;现代农业:使用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并广泛应用科学技术进行经营和管理。
2.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3.井田制是何时因何原因瓦解的?其瓦解引起了哪些变化?
提示 瓦解时间:春秋时期。
原因:根本原因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是私田的大量开垦以及各国赋税制度的改革。
井田制瓦解带来了三大变化: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国有变私有);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主变为地主,奴隶变为佃农);分配方式的变化(由缴纳供赋变缴纳地租)。
4.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注重精耕细作,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具有落后性。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探究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夫妻双双把家还》歌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2)材料反映出什么样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有何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形式有何利弊?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文字材料题,考查对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相关知识的掌握。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我国古代农业的相关特点进行解答。解第(1)问时可从农业经济的基本结构、耕作方式的进步、主要经营方式等方面组织答案。解第(2)问时要注意从生产规模、经营单位、耕作方式、商品交流等方面总结我国小农经济的特点。解第(3)问时要注意从促进封建经济繁荣方面回答其进步性,从不利于商品经济交流、储备不足、力量薄弱等方面总结其不足。
答案 (1)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禽饲养业为辅;②实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实行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进行精耕细作。
(2)经济形式:小农经济。特点:①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商贸交流。(3)利:①较稳定,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弊:①比较脆弱,具有封闭性、脆弱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②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不利于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的交流,特别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丑旧寅新宏图展,牛归虎跃春意浓”,这是某人为2010年春节编写的楹联,其中的“牛”“虎”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 )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C.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解析 本题中的“丑牛”、“寅虎”实际是农历纪年的具体表现,这是与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分不开的。
C
2.二牛抬杠曾经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农业生产形式,下图中“X”所连接的应该
二牛抬杠
是下面的哪项工具 ( )
A.铁铲 B.铁锄
C.铁犁 D.石犁
解析 从图片可知是“二牛抬杠”的犁耕法,因此“X”处为铁犁。
C
3.《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图片是 ( )
解析 材料中的“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说的是井田制的弊端;“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则指的是土地私有制的优势,由此可知与此相关的图片为“废井田开阡陌”。
B
4.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解析 “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出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状况。
C
5.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③的意思与材料中的“有财不行商”“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相反,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B
6.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工程修建于 (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汉朝时期
B
能力提升
7.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解析 鲁国为扩大政府财政收入,率先向私田收税,这就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从社会变革的层面看也就是从法律上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
B
8.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 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 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 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画像中的收租场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从图中成堆的粮食以及送粮食的人可以看出该场景为收租,从图中收租者的服饰看其身份应为封建地主,由此可排除①④两项。
B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认识能力。第(1)题由材料一农夫、妇人的“分事”内容可判断是小农户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其出现原因在于春秋时期生产力的进步,其特点可结合教材归纳。第(2)题要对材料进行归纳。
答案 (1)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自给自足等。
(2)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常因水旱灾害、急征暴敛或土地兼并而破产。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材料二 (管子说)“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材料三
铁铲(战国) 铁犁(战国)
材料四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开始形成于战国时期。
请回答:
(1)上述图文材料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什么?
(2)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小农经济的形成是什么关系?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原理?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已经使用并逐步推广;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步推广,使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反映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