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探索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背景
(1)社会主义改造条件的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 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土地改革
(2)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①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 与 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②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过程
(1)工业化建设:到 年,“一五计划”的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新建一批重要的工业部门。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社会
主义建设
改造
重工业
1957
(2)三大改造
到 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956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1)初期的正确探索
①《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②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 成果。
中国特色
初步
(2)探索建设道路上的失误
①产生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在探索建设的道路上,党产生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
的思想。
②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 运动。
③严重危害: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起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发展
速度
人民公社化
共产风
(3)党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①举措: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 ”的八字方针。
②结果:到 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提高
1965
2.十年建设的成就
(1)工业方面:建成 、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新修铁路8 000多公里,除 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 、
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的 已经实现自给,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武汉
西藏
青海
石油
三、 “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经济混乱局面的出现:在“ ”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
(2)周恩来的调整: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开始了复苏和发展。
(4)国民经济的再度混乱:由于“ ”的阻挠,刚刚出现的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全面夺权
四人帮
2.动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文革”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 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受“文革”的影响,中国拉大了与 国家已有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社会
发达
问题思考
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提示 (1)受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2)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这种状况决定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3)当时的国际环境也要求我国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
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获
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这是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
道路的必然选择。
2.总路线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 (1)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互相促进。
(2)实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三大改造中的创举是什么?为何要实行这一“创举”?
提示 (1)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2)原因: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对革命起过积极作用;采用和平赎买政策可以减少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
4.何谓“八字方针”?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方针?
提示 (1)方针: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原因:中国自1959年开始,由于“左”倾错误,自然灾害,加之苏联政府撕毁合同,致使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5.为什么1975年邓小平刚刚主持中央工作就提出“整顿”?如何评价这次“整顿”?
提示 (1)原因: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动乱扩大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瘫痪,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闹革命”,使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了重大损失。
(2)评价:“整顿”的实质是系统地纠正“左”倾错误,它使国民经济呈现出迅速回升状态,但很快被迫中止,经济形势重新陷入混乱。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探究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 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图
图二 1958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图三 1958年居民将,家中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有何历史意义?
(2)图二与图三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幅是虚假的?哪一幅是真实的?当年中国出现什么重大失误?
(3)三幅图对我们当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思路点拨 第(1)问通过图一所示成就可知是“一五”计划时期。第(2)问把图片中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获取答案,其中图二中早稻不可能达到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第(3)问答案较为灵活,注意紧扣材料。
答案 (1)“一五”计划时期。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图二是虚假的,图三是真实的。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
(3)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地按比例进行,急于求成只能欲速而不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下面的表格是中国与美国、印度的工业生产比较,为解决表格中的问题,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 )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人均)
中国(1952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实施了“一五”计划
C.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D.完成了土地改革
解析 为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为B。
答案 B
2.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解析 本题依托材料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题干材料说明农村经历了由小农经济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的变化,即由个体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再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其实质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其中最晚的人民公社开始于1958年,由此排除A项;这首山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由此排除B项;集体化运动是政府组织的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排除C项。
答案 D
3.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之所以说中共“八大”关于国内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主要因为这一论断 ( )
A.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B.反映了阶级剥削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结束的
客观实际
C.强调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D.指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解析 1956年秋三大改造基本结束,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八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是与当时的客观实际相适应的。
答案 B
4.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对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 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读取数据的能力。从数据中农轻重的关系,尤其是增长率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 C
5.下边是《1957年~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的迅速增加和农业总产值的下降,结合时间为1957~1960年可以判断该图反映的是工农业产值的比例失调现象。
D
6.下列四幅图中,最能反映“文革”期间工农业产值变化趋势的是 ( )
解析 “文革”期间,由于长期的动乱,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73年和1975年周恩来和邓小平分别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经济进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了好转,但由于“四人帮”的破坏阻挠,刚刚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又遭到破坏,符合这一史实的只有C项。
C
能力提升
7.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挫折与失误,好心办了坏事。它给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留下的教训有 ( )
①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②经济建设要切合实际 ③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解析 本题考查十年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①②③均符合题意。
A
8.1962年,中共中央开始采取措施调整农村经济,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地方开始包产到户,农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 )
A.中央纠正了“左”的指导思想
B.实行适合农村实际的经济政策
C.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当时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变化
解析 应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解答本题。题干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为生产关系的调整(自留地、包产到户),其二为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恢复、发展),这表明调整后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出现材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思考“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有何重大意义?
(2)材料二会议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上有何成功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在1958年后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什么问题?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4)针对上述问题,中共在60年代上半期是如何纠正的?
答案 (1)原因:1953年党和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成就:①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②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成功:①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正确地制定了党的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制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问题: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八大正确路线未能被坚持下来。
原因:①党和人民政府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②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③“左”倾冒进思想的影响。
影响:经济建设违背了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4)纠正: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和发展。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 534亿元 +17.3% 558.7亿元 +24.4%
1968年 2 015.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材料二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3 967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长5.6%
国民收入 2 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8.3%
材料三 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 4 504亿元 3 219亿元 1 285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9% 15.1% 4.6%
材料四 “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 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总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出现材料二、三反映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四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教训?
答案 (1)现象:1966~196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持续下降。
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工厂停产。
(2)材料二是“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
材料三是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3)问题:“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损失巨大,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教训:国家工作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1)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2)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2)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4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建国初国民经济的严峻形势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 ;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 0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2)恢复经济的措施(49-52)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
(3)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中共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各种经济并存;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2、社会主义改造(53-56)
(1)基础条件:重要力量/阶级条件/农村条件
(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内容:一化(主体)三改造(两翼)
②特点:时间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也 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工业化放在首位
(3)内容:三大改造
农业--参加合作社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参加合作社合营
(4)结果: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遗留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一,对总路线的评价,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 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到1958年底,全国共生产钢1 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经济效益低下,1958年农业丰产而没有丰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由此可见,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
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经建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国民经济的劫难(66-76)
SHAPE \* MERGEFORMAT
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影响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李先念
阅读课本归纳:“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哪些负面影响?
发展缓慢、比例失调、体制僵化、丧失机遇、差距增大(反左、改革刻不容缓)
本课小节
经验教训
关注国情、独立探索、实事求是、经建为中心、综合平衡、稳步前进、政企分开、民主法制、防左反右。
五、学案
(一)选择题
1.过渡时期是指( )
A.1949年-1952年 B.1949年-1956年
C.1953年-1956年 D.1949年-1957年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村要求实现合作化 B.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C.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D.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
3.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
A.召开“八大”并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
4.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人民政权与国内外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1975年邓小平支持中央工作时,哪个行业的整顿带动了整个工业的整顿( )
A.钢铁 B.铁路 C.煤炭 D.电力
(二)材料解析题
6.材料一:1961年春,安徽在一些地区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农村作了试点工作。实行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生产计划、大农活安排、抗旱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统一。
材料二:1962年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关于农村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中的混乱,是造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必须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
材料三:1979年1月安徽凤阳梨园佛祖山岗队18户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从此以后,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当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后来全国主要采用把土地包干到户经营,不定额,不计酬,不统一分配,有人形象地称为“自负盈亏”。
请回答:①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实行农业责任制的原因。
②综合上述三段材料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责任制与1979年以来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何异同。
③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刚刚实行即被批判为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尖锐斗争的表现”。1979年的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人说中国农村又回复到农业合作化以前的状况,中国农村必将两极分化,将再次出现剥削制度在农村复辟。请简要评述上述观点。
【答案】1.B 2.C 3.A 4.D 5.B
6.⑴农业生产力下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混乱。
⑵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在保持耕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经营管理的责任制。也有差别:60年代是部分责任制,1979年以后是全部的责任制。
⑶两个时期的责任制都是在保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而不是所有制的改变,因此,不是“社”同“资”的斗争,不会回到合作化以前的状况,虽然责任制会造成贫富差异,但土地公有,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不会出现,剥削制度也不会复辟。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而责任制实行后,多劳多得,真正体现了这一原则。
六、教学反思
失误:
正确: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1960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十年建
设成就
阶级斗争扩大化
反右及反右倾
文革经济浩劫
原因
表现
一弹二钢三油
一桥二路
党领导,
人民的努力
结束
邓小平全面整顿
周恩来主持
动乱开始全面夺权
66------------71-----------73----------75----------76
经济起色
经济好转复苏
经建大混乱
政权巩固四大运动
人大召开宪法颁布
阶级斗争扩大化
结束
经济恢复多种经济并存
三改造与一五计划、单一的公有制
经建急于求成成功失误交错高度集中体制
整理共和国50—70年代的发展过程
49---------53-----------56-----------66--------76
过渡时期
动乱、破坏
十年社建
十年文革
经济劫难体制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