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1)了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通过掌握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
(2)阅读《老照片》等书籍,加深对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通过数据的比较,清楚认识今天中西部地区在交通、通讯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西部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历史的责任感。
二、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代社会是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其中,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标志。世界也正因为此而变得更加渺小。那么,交通和通信工具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如此先进的地步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讲授新课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板书)
1、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问)近代交通工具更新有哪些特点?
答:(1)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
(2)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
(3)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
2、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板书)
(问)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答:(1)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2)三轮车,(3)马车,(4)自行车,又称脚踏车。
(问)自行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发展的概况如何?
答:(1)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3)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3、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板书)
(问)靠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呢?
答:(1)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2)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4、先进的交通工具:(板书)
(问)现代社会中,比较先进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答:(1)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轮船。
(2)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3)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5、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板书)
(问)新中国交通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1)发展速度较快。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
(2)多层次性。
(问)为什么新中国交通发展具有多层次性?
答: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合作探究: 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板书)
1、邮政通信的发展:(板书)
(1)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第二课堂] 驿站:亦称“置邮”,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
(2)过程:
(问)阐述中国邮政通信的发展历程?
答: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的发展:(板书)
(问)中国的电信包括哪几个部分?
答:电报和电话。
(问)电报和电话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何?
(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沟通了各大城市与边疆之间的联系。
②无线电报: 1906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讨论)请归纳邮政、电信发展过程中的“第一”。
【合作探究】
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图二
请回答:(1)通过图一可知,19世纪中叶,我国尚处于依靠驿站来通信的落后状态。图二所示通讯工具于1882年传入我国。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我国邮政、电话事业是怎样发展的?
答:邮政: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电信: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本课小结
电车、汽车等取代人力车、马车 交通工具的进步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邮政、电信事业的发展 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五、学案
1、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 ( )
A、晚清时期 B、19世纪中后期 C、20世纪初 D、20世纪50年代以后
2、自行车传入中国是在 ( )
A、19世纪前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后期 D、20世纪初
3、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民族资本主义的丢失”
4、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在 ( )
A、民国成立后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1949年以后
5、我国近代邮政事业开始于 ( )
A、1856年 B、1866年 C、1876年 D、1886年
6、电话传入中国最早是在 ( )
A、1882年 B、1906年 C、1912年 D、1922年
7、下列通信方式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邮政 ②无线电报 ③有线电报 ④电话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8、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始于 ( )
A、邓世昌 B、丁日昌 C、李鸿章 D、朱其厚
9、中国邮电合一的出现是在 ( )
A、清末 B、民初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D、新中国成立后
10、20世纪初的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 )
A、骑自行车 B、乘有轨电车 C、坐火车旅游 D、给美国总统发无线电报
六、教学反思(共27张PPT)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表现
(1)新式代步工具
① 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民国时期,北平、天津、上海较多。
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在城市普及, 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摩托车成为又一重要交通工具,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家庭轿车成为新的代步工具。
20世纪50年代
人力车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①轮船:在 推动下,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 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 的开展,中国铁路建设较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公路交通进入新时期,青藏铁路通车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③城市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年北京地铁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磁悬浮列车专线运营。
洋务运动
上海轮船招商局
收回铁路利权运动
1924
1969
(3)民航:20世纪 年代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特点
(1)交通工具更迭速度加快。
(2)由于地区 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马车、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20
经济发展
二、通信工具的变迁
1.邮政事业的发展
(1)1866年, 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
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
市。
(2)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进
一步扩展。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①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 架设电报线,成为
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 年,中国出现了无线电报,1932年,中国开设
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海关
邮局邮路
台湾
1906
(2)电话
① 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陆续增加。
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 和 合一的新时代。
④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至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居世界第一位。
3.影响
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 的传递,加速了
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 和思想方式,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882
邮政
电信
城市化
信息
生活方式
问题思考
1.近代交通工具的更新体现了哪些特点?
提示 (1)传统的代步工具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以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铁路、水运、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操纵和控制。
(3)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
2.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产生了哪些客观的进步作用?
提示 (1)是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促使清朝官员改变观念,认识到修路的急迫性,客观上加快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步伐。
3.近代中国邮电通讯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 (1)特点: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影响,不能独立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落后;其发展过程就是近代中国逐步收回邮政主权的过程。
(2)影响:邮电通讯方式的改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探究 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请回答:
(1)在我国,图一至图六所示的交通运输方式各出现在什么时期?
(2)图三、图五、图六所反映的交通运输方式在我国的现状如何?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交通工具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思路点拨 第(1)问难度不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识图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即可;第(2)问
与现实联系密切,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政色彩较浓;第(3)问是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但思考问题时要紧紧围绕“人们的生活”这个中心。
答案 (1)图一主要是我国近代以前的交通运输方式;图二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图三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图四出现于20世纪初;图五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图六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经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铁路方面:机车制造屡有重大突破,在改进机车和对铁路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实行几次大提速,客运量增大;公路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许多偏远的地方也通上了汽车;民航方面: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都有旅游航线,和许多国家大城市都有直通航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福州,要到厦门去观光,为了方便和实惠,你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 )
A.火车 B.飞机 C.轮船 D.自行车
C
2.下图是中国保存至今的最早的蒸汽机车“0”号机车,它在1882年开始运行。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辆机车应该运行在 ( )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汉铁路
B
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影响的掌握。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核心信息:“乘客不分男女座”,男女挤在一起坐车的情况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它冲击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故答案为A。
A
4.诗句“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反映的是1881年底在津沪之间开通了 ( )
A.有线电报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话 D.无线电话
解析 从诗中“地角天涯连一线”可以判断通信工具是有线通信。而有线电话开通是1882年,所以排除C项,有线电报在1877年传入中国,A项符合要求。
A
5.甲午战争期间,如果你是前线将领,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当时会采用哪种方式
( )
A.通过驿站传递 B.通过轮船传递
C.通过有线电报传递 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
解析 首先必须知道甲午战争的时间是1894~1895年,其次要了解四个选项的传递方式产生的时间。驿站古代就有,轮船与火车是大清邮政运送邮件的方式,有线电报产生于1877年,无线电报是1906年才创设的。由于当时军情紧急,当然是越快越好,所以通过有线电报传递是最快、也是最好的方式。
C
6.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这一现象直接说明 (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C.当今中国人口众多
D.电话事业分属两家
B
能力提升
7.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广告词:“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从材料中不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
A.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
B.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
C.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彻底改变
D.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受西方影响
解析 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出现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但“彻底改变”的说法显然言过其实,所以选C。
C
8.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曾经计划利用外资60亿,十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并说:“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唯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这说明 ( )
A.西方国家乐于帮助中国修筑铁路
B.修筑铁路的重要性高于维护民国
C.修筑铁路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措施
D.中国的经济实力足以修筑大量铁路
解析 材料中孙中山将修筑铁路的重要性提高到民国存亡的地位,正说明了铁路事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C
9.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交通工具,请选择一种能比较鲜明地反映它们时代特征的历史时代的划分标准,将它们归入其中的某一个时代,并按其时代特征简要说明你为什么这样分类和归类。注意,请按以下顺序作答。
①你选择的历史时代的划分标准。
②按你选择的划分标准划分出的各时代的名称及其简要说明。
③按你选择的历史时代划分,将以上六幅图片所反映的交通工具分别归类,并作简要说明。
(2)交通工具及其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综合水准和实力的结果与反映。请充分运用以上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知识,自选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注意:①紧扣所给材料,突出时代特征;②联系中外史实,发挥个性理解;③注重史论结合,力求文字通顺。
答案 (1)①标准:生产力的进步,②名称:手工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说明:手工时代,主要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们使用的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蒸汽时代人们开始使用蒸汽动力;电气时代,内燃机出现,电和石油成为新能源;信息时代: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③归类:图一、二属于手工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图三属于蒸汽时代,火车是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图四属于电气时代,汽车出现;图五、图六属于信息时代,虽然在电气时代有了飞机和电车,但图五、图六反映的是现代化的飞机和地铁。
(2)论文(略)。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
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
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
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
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
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
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
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
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
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经济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
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
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
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
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
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
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 (1)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思想的愚昧落后。
(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3)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