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经过十月革命变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建设了社会主义 ,打败了法西斯,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它有许多东西我们可以学。……对斯大林要三七开,他们的主要的、大量的东西,是好的,有用的;部分的东西是错误的。
——《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91页
——你同意毛泽东主席的看法吗?
教学建议(总)
1、从社会主义史角度认识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 (从空想到科学)
第一国际、巴黎公社 (从理论到实践)
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 (一国实践)
多国实践、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
(曲折发展)
俄罗斯总统普京
苏联的主要领导人有哪些?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
涅夫
戈尔巴
乔夫
2、从苏联史角度思考
改 革 失 败
有益探索
模式形成
苏联国旗、国徽
俄罗斯联邦国旗
、国徽
苏联成立—1922.12.30
苏联解体-1991.12.21
3、从中苏比较角度认识
中苏两国在国情、国际环境、政治经济体制、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国家统一等问题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4、从现代化角度认识:
现代化的核心: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工业化、全球化
思想文化——科学化
现代化使命
苏联现代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存在哪些严重缺陷?
5、从中俄关系角度认识
——你认为俄罗斯是中国真正的战略伙伴吗?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初期探索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
政策的异同
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订的背景、内容
和影响?
2.新经济政策制订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思考讨论: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材料三: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①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国土被敌人所占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②经济情况极为糟糕
余粮征集制是以征集所有的余粮,建立强制性的国家垄断
为前提的.当时我们不可能有其他的办法.
——列宁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情境体验
母亲在号召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内容:
目的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不劳动者不得食”!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分配制度
劳动方面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普遍劳动义务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
3、评价:
积极作用:
失误:
①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 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①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②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如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分配等)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③体制、理论上造成消极影响。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是一种政策,又是列宁和苏维埃政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度的一种尝试,它已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材料二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政治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从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当时采取这种政策除了战争的需要,还有什么目的?其管理体制有何特点和影响?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年艰苦的内战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
否依然适应苏俄以后的发展呢?
材料:俄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手段,认为可以在战争结束后继续使用 这一非常政策,------实现向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因此,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二115页)
1.背景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冲击最大的是农业、农民,他们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
材料中的流传、口号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材料二:而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
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实行实物配给制
分配
贸易
农业
工业
实行自由贸易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取消自由贸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余粮收集制
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内容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内容
3、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积极:
消极:
① 实践: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②理论 :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三)从内容、管理、经济体制方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认识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必然性?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内容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作用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分配制度
余粮收集制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国家资本主义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配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点 管理方法、手段
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原因
20年代中后期苏联国际环境骤然紧张
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苏维埃国家政治体制转型的配合
新经济政策本身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历史局限性
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理解存在分歧
结论1:正确的政策、路线要保持相对稳定。
研究内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之比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比较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效果之比较
研究方法:采访、上网、查阅书籍等
人员分工:组长:___(____、____负责收集“背景”资料; ____、_____负责收集
“内容” 资料;_____、_____负责收集“效果”资料)
研究步骤:周一:分配任务
周二至周四:收集资料
周五:筛选、汇总资料,形成成果
成果形式:列表比较
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课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之研究
研究性学习 课题研究方案
有人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尤其是市场经济理论主要来源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设计一个课题的研究方案。
提示:
课题研究方案中要有:
课题的题目、
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四)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课后探究
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
小平改革被称作是20世纪世界经济的三次大调整,分析三者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从中可得出什么认识?
2、依据材料,结合史实从背景、内容和思想认识等方面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未能长期坚持的共同原因。
材料一 在列宁看来:“‘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列宁选集》第4卷第517页。)
但在当时的多数共产党人看来,却正好相反。他们始终认为,向国家资本主义倒退的“新经济政策”才是一种“临时的不得已办法”。而取消商品、货币、私有制和市场的共产主义,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从刚一提出即遭到了在联共中央中拥有多数地位的“左”派共产主义者激烈的集体反对并展开了论战。“列宁善于发现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他曾原原本本地研究了马克思关于世界革命的理论,提出了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新计划--新经济政策。但是对这项新计划,甚至连他最亲密的战友们也感到不理解。“ (尼古拉·津科维奇《领袖和战友》,第77页。)
——网络资料
材料二
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失败"的体制这一看法,并没有被当时苏共党内多数人所认同。 相反,主张采用反市场体制而由党和国家全面统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思想,一直被认为是共产主义的正统观念。这种想法,就是后来产生斯大林主义的政治和思想基础。
材料三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但是,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 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中共八大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二41----42页
面对着农民的反抗和水兵的叛乱,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3、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列宁具有怎样的探索精神?
材料一 从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大转变,也证明了列宁“直接过渡”的思想是错误的。
材料二 列宁晚年思想的核心是倡导改革与创新,特点是实事求是。
——张建华<俄国史>
阿曼德·哈默,一位大学时代就成为百万富翁的美国商人,他曾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建立了友谊;与利比亚国王是莫逆之交;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都有密切联系;邓小平曾亲自邀请他到中国访问…
哈默的启示
1898年5月21日,阿曼德·哈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他的祖父是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 。
1917年,哈默进入他的父亲也曾经就学的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学习 。
(一)、1920年6月,发生了一件大事,由于一次医疗事故,1920年6月,哈默的父亲受审入狱。作为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老哈默对苏联十分关注,并向被封锁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提供过必需品。这一突然变故,使年轻气盛的哈默决心完成父亲未遂的愿望,到父亲出生的国家,去帮助苏联战胜正在那里蔓延的饥荒和伤寒。 经过艰难的旅程,哈默终于来到苏联。战后的苏联百废待兴,哈默在乌拉尔地区考察时,看到了令人心酸的饥荒、疾病和死亡,也看到了巨大的市场,多少矿产急待开采,多少珍宝急待出售,但由于出口贸易的道路不畅,人们只能守着宝山挨饿。哈默决定以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种局面。他火速给哥哥发去电报,让他在美国购买100万美元的小麦运往苏联的列宁格勒港,以易货方式换取100万美元当地产的毛皮和矿产。
哈默的胆识受到了伟大领袖列宁的赞赏,但因为当时党内争论不休,在一片“宁可饿死不卖国”的声音中,列宁决定给哈默以特许经营权,并与哈默建立了一种不寻常的友谊。接着,哈默联络了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查尔斯设备机械公司等30多家美国公司共同与苏联做生意,他被推为这些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同时,在列宁的过问下,他还担任了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这使哈默在苏联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二)、他得知罗斯福将会在全国推行新政,而原有的禁酒令也会被解除,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酒的需求量将会猛增,酒桶也将会供不应求。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接着,他又从酒桶生产进入了啤酒生产行业,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跃而成为全美第一流名酒,年销售量高达100万箱。
(三)、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盛赞哈默当年对列宁的帮助,并邀请他到中国访问,希望哈默能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80高龄的哈默于当年便应邀访问中国,以后又多次来华,开始为中美贸易铺路搭桥。1982年,他与中国有关部门签订了山西平朔露天煤矿的可行性意向,并于1986年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当时最大的一项中外合资项目。此后,他的石油公司投标开采中国海洋石油资源,成为取得中国近海勘探石油权的第一家美国公司年级: 科目:历史 授课人:
课题 7.1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
三维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并予以简要评价。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⑵过程与方法:列表从背景、目的、基本内容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中心发言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难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评价新经济政策。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教法 问题法、图表法、比较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___课时
教具 教材、地图册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个人主页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回顾历史必修1关于十月革命的内容。教师讲述:一战的进行,激化了沙皇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形成了有利于推翻沙皇俄国统治的国内环境。二月革命的成功,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坚决推动革命继续发展,把二月革命推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6日午夜(俄历10月24日),十月革命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从此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2、如何评价《布列斯特和约》。3、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4、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思考讨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是苏俄理想的政策?6、材料解析: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读一读这段话,说一说你对它是怎样理解的?思路提示:一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意图和效果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项具体的政策措施应该从多个角度去了解。⑴“战时共产主义”的功劳(正面作用)是什么?⑵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负面影响)是什么?⑶为什么它是一种临时办法?探究思路: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⑵该政策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由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⑶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战时政策往往是出于应急目的,一般不适应和平时期的情况,大多只是一种临时办法。(二)讲解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⑴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①建立:让学生回忆必修一专题八的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凌晨攻占冬宫,取得胜利。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②措施:对外苏维埃政府接受了条件十分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⑵面临严峻形势:引导学生看P115“知识链接”,指出1918年协约国对俄进行武装干涉,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之中。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非常措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布列斯特和约》:国家之间的条约也许用平等和不平等来判断太过于简单,可能更应该从该条约产生的作用来看。列宁是真正的实用主义者,利用与德国签的不平等条约为苏俄政权赢得喘息机会。假如德国取得一战的胜利,列宁也就成了俄国的李鸿章;然而列宁预测到了德国的失败,并在德国失败后宣布了取消俄德之间的不平等条约。3、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年夏开始推行,1919年形成一种特殊经济体制,1920年发展到高潮。主要内容让学生看书后回答: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评价:⑴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有成效的,它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从1919年到1920年,红军粉碎了协约国策划的三次大规模武装进攻,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⑵消极影响: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它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后来遇到极大的危机,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需要不断进行探索。5、讨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它的出现显然是为严酷的战争和极端贫困的环境所迫。为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并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红军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一)阅读第二、三目,思考: 1、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2、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哪些良好效果?4、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5、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二)讲解正确把握新经济政策⑴从必要性看:①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演那种破坏,日用品及其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②经济困难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农民暴乱;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在军队,出现了水兵叛乱。③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实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⑵从可能性看:①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②苏俄已经粉碎了帝国主义干涉,取得了战争胜利。⑶实施该政策的意义:①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巩固了工农联盟。②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1、背景:⑴经济危机:指出,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采用“战时共产主义”,导致各方面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⑵政治危机:①原因:领导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手段。因此,国内战争后,农村的余粮收集制反而加强。②表现:引起农民、工人不满,1921年引起士兵不满,在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表明新生政权面临空前政治危机。2、内容: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④分配方面: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为了更好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采取了多种分配形式,如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励制、提成制、分红制等。3、效果: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了农民负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和技术设备,更快地恢复和发展工业。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交换、商品买卖,这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实行按劳分配制,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4、新经济政策是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经济政策是在承认落后和自身错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但是由于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20世纪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了。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新经济政策采用“迂回过渡”的办法,取得成功。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三、苏联的成立 1922年成立,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通过。四、能力提升: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建设被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摘自《苏联史》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式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材料四 必须后退,再后退,从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自《列宁选集》回答:⑴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 ⑵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⑶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⑷材料四中的“再后退”后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⑸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案: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⑵集中人力物力支持前线。直接过渡,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⑶新经济政策。⑷由商品交换后退到私人买卖。后退的目的是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⑸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2、P118自我测评:从背景、目的、内容、效果等方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做一比较。(你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表格、知识结构图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进攻,使苏俄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和苏俄领导人的认识错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目的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为恢复经济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统一分配;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固定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自由贸易;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效果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民经济,对中农、力量单薄的农民以及扩大种植面积的农民减免税收。如按余粮收集制,1921~1922年应征收粮食4.23亿普特(1普特约为16.38公斤),改行粮税后实际征收2.4亿普特。试分析粮食税较余粮收集制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参考答案 进步性: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保证生产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率;纳税后剩余粮食归农民支配,对勤劳的经营者实行优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税额减轻了农民负担。意义:有利于加强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力。【小结】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苏维埃政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靠广大人民战胜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内战结束之后,苏俄政府不失时机地从国情出发实施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苏俄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探索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为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奠定了基础。【作业】根据各班情况分层布置。【板书设计】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⑴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⑵面临严峻形势2、《布列斯特和约》3、内容4、评价⑴积极作用⑵消极影响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1、背景:⑴经济危机 ⑵政治危机2、内容3、效果4、实质、特点、影响三、苏联的成立(1922.12)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