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20年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高二历史(选择考)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最符合题意)
1.
公输盘助楚攻宋,墨子赴楚对公输盘说:“宋何罪之有?
荆(楚)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
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这表明墨子
A.
代表宋国士阶层利益
B.
欲借战争以扩大影响
C.
支持孔子的仁义思想
D.
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
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A.
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
B.
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
C.
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
D.
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
3.
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4.
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问答集《传习录》中最有名的一句话“满街皆是圣人”,在王阳明看来,无论是庶民还是圣人都有同样的心,但是他们都在私欲前止步,毫不怀疑圣人的权威性。
而
16
世纪后半期的思想家李贽却把圣人的权威看作是问题,论述“夫圣人亦人耳......不能无势力之心;虽盗环,不能无仁义之心”(《道古录》),努力把圣人平民化。两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A.
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B.
体现推动儒学的世俗化
C.
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D.
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
5.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不惜动用国库资金和提洛同盟的金库贮存,大规模地兴建雅典卫城
及众多的神庙、戏剧院、音乐厅、公共市场和大型雕像群等公共设施。这一做法旨在
A.
追求思想自由
B.
传播理性意识
C.
培养公民素质
D.
强化法制观念
6.
1721
年,孟德斯鸠写道:“如果我是这个国家的君主,我就要关掉咖啡馆,因为这些地方
很容易让人们的头脑发热。咖啡带给他们的狂热,对国家的未来而言,会让他们变得危险。”
巴尔扎克说过:“咖啡馆的柜台就是人民的议会。
”上述材料反映了
A.
理性主义是时代的呼声
B.
君主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C.
社会上流行着享乐主义
D.
人民斗争方式多种多样
7.
《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
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
这一变化体现了
A.
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
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C.
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
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8.
19
世纪后期,欧洲各国民族主义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
上、中层
阶级论证说,他们应得到幸福和成功,因为他们较无能的穷人更“适合”;殖民者也以之为帝
国主义辩护。这主要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A为欧洲殖民扩张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B.
以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变化为研究对象
C.
“优胜劣汰”观点适应了欧洲时代需要
D.
是导致欧洲政治经济变化的根本原因
9.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如钢铁采矿)
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原子能、生物工程等“朝阳工业”迅猛发展。它充分说明这次科技革命
A.
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B.
使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C.
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
使科技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10.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
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人们政治上的不平等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
这一观点与
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主张相比较,两者都特别强调
A.
关注家庭生活的平等
B.
关注政治上的平等
C.
注重社会民主
D.
提倡解放人性
11.
孙中山先生在1905
年创刊的《民报》发刊词中将其早年提出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到
1924
年他又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新三民主义。这一变化客观上
A.
结束了北洋军阀的割据状态
B.
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C.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革命性的一面
D.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2.
下表为毛泽东部分文章摘要,这反映出毛泽东
A.通过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思想
B.借助中国智慧阐释革命大义
C.强调了传承优秀文化的意义
D.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13.苏联的解体使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遭受的挫折归因于西方和平演变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此后不久,邓小平
A.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4.
1967年,在关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问题上,中央明确提出了下表所述的四个目标。
这
反映出此时的中国航天事业
A.
向世界展示了大国实力
B.
带有特殊历史时期的烙印
C.
开创了世界航天史的奇迹
D.
服务于现实的军事需求
15.
1952
年,中国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扫盲运动。
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学校。
1956
年以后,扫盲运动又掀起两次高潮。从
1949
年到
1960
年,约有
1.
5
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学习。新中国的扫盲运动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B.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C.
反映了国家政权的根本属性
D.
构建了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
16.
19
世纪英国文坛活跃着一批崇尚自然、逃避世事、幽静恬淡的诗人,这些诗人有着淡
淡的忧郁、默默的感伤,有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厌恶。
这些诗人被称为“湖畔派”。
这类作品
A.
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
B.
凸显了现代主义艺术风格
C.
反映了人们对工业化时代的反思
D.
真实揭露了社会中的黑暗
二、
非选择题
(共
52
分。
第
17、18
和
19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0和
2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次读《史记?扁鹊传》,都“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因而就更加不理解一些读书人不“留神医药”,不“精究方术”,以至于不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他的宗族人口“向余二百”,但“自建安以来”,不到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其中“伤寒十居其七”。于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以期后世“能寻余所集”,“见病知源”,应对类似的瘟疫。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享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而)观今之医,(仅仅)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以应付病人)(口给:花言巧语)。
夫欲视死别生(辨别生死之症),实为难矣!
——摘编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材料二
以下为“新冠肺炎”中药预防方剂及其解读:
一号方剂适合健康成年人,二号方剂适合体虚易感冒者、老年人、儿童。
一号方剂组成:生黄茂
15g,白术、连翘、山银花各
9g,蓉香、石菖蒲、防风、甘草各
6g。方剂解读:药方是由多味中药构成的有机整体。全方补中寓散,散不伤正,补不留邪;温
中有清,温不助热,清不伤阳。共奏益气固卫,健脾和胃,辟秽化湿,清热解毒之功。
——资料来源: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官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在中医学领域的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原
因。
(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所蕴含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在新
时代促进中医发展。
(6
分)
18.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角色的自我认同方面是单向的,
与学术功能相比较,其
政治功能被极端地强化了,由“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为
理想的自我角色认同。这种相当自觉的“入世”体验在西方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是极为罕见
的,著书立说,探寻真理,是他们自我确证的角色观念。
材料二
当近代的西化浪潮拍岸而来,在适者生存的普遍法则支配下,中国被迫拜西方为师,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诞生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萌发了与大一统政治决裂、向知识
回归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了新的角色认同。
然而另一重政治自我的知觉机能并未因此而
衰退,反而在外界的种种刺激下变得空前的敏感和强化。
就这样,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
历史中就扮演了学术和政治的双重社会角色。
......在西方近现代知识分子那里,学术与政
治这双重角色就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西方社会是一种政治、经济、文化三足鼎立的多元化权力格局,因而西方知识分子既是学术的主人,又是社会的良心。
然而近代中国社会却
一个以政治权力为轴心的传统的高度一元化的社会,这就产生了学术与政治之间难以避免的冲突,使知识分子处于自相矛盾的境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知识分子社会角色认同的差异。
(8
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近代中西方知识分子社会角色认同出现差异的原因,并依据所学
知识列举能够体现上述差异的史实。
(6
分)
19.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对武则天评价变动的部分情况。
——摘编自王双怀
《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
从上表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
20
题和第
21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用
2B
铅笔涂黑,未正确填涂题号方框者选考题计
0
分。
20.
(12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6
年行政体制改革重点是通过精简国务院所属工作部门,
促使中央权力下
放,扩大地方自主权。精简工作一直持续到
1959
年,历时
3
年多,其中以
1958
年和
1959
年
精简的幅度最大。1958
年撤销了国家建设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和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科委;建材部、城建部并入建工部等。
经过调整,部委减少
8
个,直属机构减少
5
个。1958
年年
底国务院设
68
个工作部门。
1959
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年底国务院设
60
个部委、直属机构和办会机构,比
1956
年减少
21
个。这次行政体制改革是新中国第一次自
主的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1956
年开始的下放权
力为中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并没有进行到底。
——摘编自宋世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70
年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
1956
年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
1956
年行政体制改革。
(6
分)
21.
(12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房玄龄(579-648
年),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人。
唐初名相,也是唐朝开国功臣。
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
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
唐太宗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为梁国会。
官任中书令、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
20
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制定了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征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
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唐太宗以诗颂扬玄龄为国求贤:“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房逝后,谧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
——摘编自《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房玄龄的主要政绩。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房玄龄取得卓著政绩的原因。
(6
分)市2020年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历史(选择考)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
四个选项中,只有
题(共52分。第
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和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4分
)成就:著有《伤寒杂
成为临床医学的理谄
提出很多有益
想
寒及抵御
病
方法借鉴。(每点2分,任答对两点得4分,其
他答案意思相近
原因:继承古代医学成就并发展创新
末年战乱灾荒不断,防治瘟疫
客观
抵制不良风气;仁心
当意识:对精湛
执着追求。(每
点2分,任答对两点
思想:天人相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阴阳五行;辨证施治;养生保
分,任答对
如何发展:传承精华
创新;医者传承与发展;政府重视与推广;不断吸收现亻
医学新知识新方法;营造珍惜、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与旅游、养老、互联网等产
协作,形成特色的市场服务
和满足相关市场需求等。(每点2分,任答对两点
(14分
代
治之间摇摆,自相矛盾:近代
政治相辅相成(或以文化引领政治,创造政治环
境推动文化发展)。(4分
原因: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家以政治为核心,文化缺
性。(2分)西方政
治、经济、文
鼎立,文化独立性
史实: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追求民主和科
西方启蒙思想家推动了法
国大革命的到来。(2分
历史(选择考)答案第1页(共2页)
观点示例
不同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
(2)社会思潮不同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
(3)史料占有程度会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
(示例)观点
潮不同会影响对武
分
述:唐代推
教并行的政策,思想
武则天
济繁荣,政治清明,因此,崔融
对其持积极评价;南宋时期理学盛
纲五常,男尊女卑,武
象不符合南宋
期的统治需要,因此朱熹对其持消极评价。民国时期,民主共和思潮深人人心,新文
动
民主科学
新道德,男女平等,武
形象符合当时进步女性要求平等的诉
以振之对其持积极评价。(8分
结论:总
则天评价的变动折
寸代发展的变化,以满
的需求。(2分
考题请考
第
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
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用2B铅笔涂
角填涂题
者选考题计0分
分
)特点:以精简机构为重点;持续时间
别年份改革力度大。(每点2分,共6分
评述:顺应大规模经济建
要;提升了政府的行
义民主政
建
方获得
主权,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每点2分,任答对两点得4分)改
革不彻底,部分措施没有执行下去(2分
分
(1)主要政绩:长期辅佐唐太宗,为“贞观
献;重视以制定法
度治国和以史为鉴;善于用人,做到人尽其才。(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
有
2)原因:身逢时势,深得皇帝信
视协作配合和发现使用人才
多才多
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
分
高二历史(选择考)答案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