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六校联考
高一历史
出题学校:外大附校 杨村一中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应是
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 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
2.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
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3.在“事死如事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
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B.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
C.汉藏文化交流频繁 D.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4.《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中对古代史某一政治制度做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
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
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平时出猎、战时作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刺史制度 B.南北面官制
C.四等人制 D.猛安谋克制
5.清朝继承发展明朝督抚制度的同时,在东北、外蒙和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内蒙
古设立盟旗。以上这些措施
A.说明国家治理方式灵活多元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朝贡体系的发展 D.比元代行省制更先进
重点校期末联考高一历史 第 1 页(共 7 页)
6.“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
而已矣!”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哪位思想家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
7.某同学准备撰写关于明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历史论文。下列著作中,他应查阅的是
A. B. C. D.
8.下图中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都城,其中④处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A.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B.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③
洛阳②
① ④
9.李鸿章在《试办织布局折》中写道:“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
本乃可益固。……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由此可见,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是为了
A.“自强”,打败西方列强 B.“求富”,巩固清朝封建统治
C.“自强”,镇压农民起义 D.“求富”,完全剥夺洋商利润
10.中国古代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
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
C.社会生活日趋现代时尚 D.封建正统思想已经瓦解
11.有人说:“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为此,他把启蒙
视为“救国之要道”,此处“启蒙”的主要内容是
A.民主科学 B.马克思主义 C.实业救国 D.君主立宪
重点校期末联考高一历史 第 2 页(共 7 页)
12.下表反映了1937年底至1939年底日本陆军总兵力与派往中国兵力的对比情况。这从
侧面说明了
A.中国抗战的局面日益恶化 B.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主力
C.日本的陆军兵力已经枯竭 D.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显现
13.近代中国先烈们的不懈抗争和探索,为民族精神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下列精神按其产
生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①五四精神 ②长征精神 ③抗战精神 ④红船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14.如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A.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B.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5.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
增强,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四大思想理论成果
共同的特点是
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C.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D.谋求实现民族独立
重点校期末联考高一历史 第 3 页(共 7 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2分)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
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6分)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
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有何影响?(4分)元朝在地
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并根据材料分析如此创新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
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
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
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3分)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管理发展趋势及其积极作用。
(5分)
17.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从未间断。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6分)
重点校期末联考高一历史 第 4 页(共 7 页)
材料一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
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
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
执着的探索。
——摘编自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1)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危亡、振兴
中华而探索的重大历史事件。(6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们之
间的内在联系。(2分)
材料三 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形成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和经济基础,调动了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本前提。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政治制度体系和经济基础的内容。(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
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重点校期末联考高一历史 第 5 页(共 7 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4分)
材料二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
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种对外政策(2分),这种政策给中国社会
造成的严重后果。(2分)
材料三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英国 德国 法国
年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302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696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四 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
段。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四中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3分)
重点校期末联考高一历史 第 6 页(共 7 页)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六校联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5 BCDDA 6—10DCCBB 11—15ADBC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共22分)(1)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4分)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2分,任意两点即可)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巩固了国家统一;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4分,任意两点即可)
最主要创新:行省制。原因:疆域辽阔。(4分)
(3)主要特点:官方参与基层管理组织;宗法关系作用重要;经济组织发挥作用;三大
组织相互关联。(3分,任意三点即可)(完全照抄原文不得分)
(4)趋势:中央集权加强。(2分)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
族交融;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等。(3分,任意三点即可)
17.(共16分)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每个阶级任意一个事件给2分,共6分)
(2)事件: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3分)
联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
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根本
前提;五四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力量。(2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公
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5分)
18.(17分)(1)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或成为商业中心);
海外(对外)贸易空前繁荣。(4分)
(2)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2分)后果: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使中国逐渐落后于
世界潮流。(2分)
(3)趋势: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2分)
原因: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
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任取两点4分)
(4)依据: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分)
重点校期末联考高一历史 第 7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