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云和育英外国语实验学校 孙苗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字经常出现。同学们能记起一些含“独”字的古诗文名句吗?
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夜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个人,保持清醒: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一个人,尤爱莲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一个“独”字,有一份孤独,更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今天我们跟随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听示范朗读,体会情感。
2.自由朗读,准备课文填空。
3.学生关上书本,按位序一一填空,并全班一起理解字词义。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是日( )矣,余挐一小舟,拥(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白。湖上影子,(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与余舟一( ),舟中人两三( )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 )对坐,一童子烧酒炉( )。见余,( )曰:“湖中(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三大白而别。问( )姓氏,是金陵人,( )此。及下船,舟子(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 )相公者!”
4、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三、“读痴”----“解痴”----“悟痴”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西湖情感的一个字——“痴”。“痴”字是褒是贬?
2、张岱真可谓是西湖的“痴情知己”,我们不妨改一改苏轼的名句:何处无湖?何处无雪景?但少痴人如张岱者耳。同学们能说说其“痴”在何处吗?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痴行
(写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痴景
(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
张岱:明末清初人,号陶庵。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后不仕。张岱的散文以清淡天真之笔,寓情于景,寥寥几笔,便意在言外。
——痴心
3、老师这里有一幅对联,请同学们拟写横批。
上联:湖中独舟赏雪景,笔下片言见雅趣
下联: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横批:天人合一
板书设计:
天人合一
(寂静空旷,悠远脱俗) 雪景 痴人 (不流凡俗,清高孤傲)
四、品味写法。
1、从题目看,从作者的情感看,都可以不写“亭中二人”,可作者不但写了,还花了不少笔墨,究竟有何用意?
(学生品味对二人的描写,多媒体显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此处也可说:我见二客多痴情,料二客见我应如是。写痴情二客“大喜”,“拉余同饮”,正是借二客之眼写痴情之我,对面落笔,写法十分巧妙。
如多媒体显示: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
2、文中还有一些独特的写法,找出来品一品。
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又如:“白描”的写法。
多媒体显示: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五、延伸拓展
1、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你觉得古代文人雅士中有哪些能解这痴味?
(学生自由说说。)
2、天涯论坛
发帖一:张岱们在当今社会已不可取,他们消极避世,孤高自许,既不能融入社会,一身才干也没有社会价值。
请同学们回帖说说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