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优化教案二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优化教案二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3 10:00:30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实词、虚词及句式,注意对常用文言常用词进行辨析。
2.学会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运用朗读、比较、质疑等方法,并作必要的语法、修辞分析,深入揭示句子的意蕴。
教学难点
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才艺展示、组织教学
学生继续每日一故事讲述,教师用目光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导入:看过《封神榜》的同学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我们先来看一下《战国策》是一部怎样的书。《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全书分国别编辑。《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候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勇于斗争的行为。我们今天要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属于谋臣策士游说诸候。
(二)解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一个兼语句式,可分为两句: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前一句,“邹忌”主语,“讽”是谓语动词 ,“齐王”是前句的宾语,又是后句的主语,所以叫做兼语,“纳”和“谏”分别是后句的谓语和宾语。所以,这个标题告诉我们两个内容: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注意:讽,不要误解为讽刺,而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参照注释⑴进一步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那么邹忌和齐王各是怎么样的人呢?邹忌是如何“讽”齐王,而齐王又是如何采纳他的意见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课文的学习。
三、预习交流、识记字词
1.易读错的字: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理解八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谤(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
讥(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面刺 (当面指责)
书 (上书)
期年(满一年)
美(认为……美,意动用法)
私(动词,偏袒)
闻 (使……听到)
3.熟悉两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 (国君旁边的近臣)
4.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5.解释六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B.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判断句)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F.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6.明确一个多音多义字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2)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3)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一)人物介绍
教师简单介绍邹忌和齐王。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变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人治。
那么我们来听听这样一个雄辩家和这样一个爱听隐语的齐王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同学们边读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课后解释解决部分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Yì zhāo kuī bàng jī jī jiàn cháo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能谤讥于市朝 期年之后 时时而间进 皆朝于齐
(三)精读课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实词、虚词及句式,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采取学生小组合作翻译,老师点拨的方式。在学生翻译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信、达、雅),发现学生字词理解上的问题,并将重点词、句式作适当强调。
第一段: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
1.字词:
修,古今异义,长/修理
有,通假字,通“又”
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孰,通假字,通“熟”,仔细
寝,古今异义,躺而不睡/泛指睡觉
美,形容词意动,认为……美/以……为美
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2.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固定句,跟……比,哪个……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的人
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相信自己
(忌)与(之)坐谈,省略句省主语、宾语
吾与徐公孰美固定句,跟……比,哪个……
自以为不如(其美),省略句,省宾语
(邹忌)暮寝而思,省略句,省主语
欲有求[于我]也,倒装句,状语后置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判断句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判断句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判断句
第二段: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1.字词:
朝,朝廷
地方,古今异义,土地方圆/处所、地点
诚,确实
2.句式: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省略句,省主语。
皆以(臣)美于徐公,省略句,省宾语;倒装句,状语后置。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倒装句,状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被蒙蔽、受蒙蔽。
第三段: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1.字词:
面,名作状,当面
寡人,古今异义,国君自称/独夫
上赏,名作行,上等的
上书,名作动,呈上
谤讥,古今异义,指责/诽谤、恶意中伤
2.句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倒装句,定语后置。
能谤讥[于市朝] ,倒装句,状语后置。
皆朝[于齐],倒装句,状语后置。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倒装句,状语后置。
(四)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熟记大意。
五、检测达标
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人物与“三”有关的行为事迹
(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引导。)
[明确]邹忌有三问,妻、妾、友 有三答
邹忌见到齐王后有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齐王听了邹忌的谏言之后,广开言路奖赏进谏之人,有三赏:
上赏、中赏、下赏
齐王纳谏后在三个时间段,齐国发生了显著变化:
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全文从三个不同人物的不同角度讲述了三种不同的态度:
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
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同时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时也阅读了三次(学生窃笑)
教师总结:本文采用排比与层递的写法,前后呼应,上下关照,气势恢弘,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小结反思
为什么邹忌进谏会取得成功?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吴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了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
(1.邹忌善思,善用隐语。2.齐王爱听隐语。)
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以后,联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家事——类比——国事20、邹忌讽齐王纳谏
随堂检测
(本卷测试时间为15分钟,分值40分)
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多义词。(6分)
⑴孰:我孰与徐公美( ) 孰视之( )
⑵美:吾妻之美我者( ) 君美甚( )
⑶朝:朝服衣冠( ) 皆朝于齐( )
2、填空:(4分)
⑴本文选自 ,“讽谏”的意思是 。
⑵文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是 。
⑶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是 。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4、译句。(4分)
⑴忌不自信。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下面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重到轻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⑴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⑵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⑶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⑵⑶⑴  B、⑴⑵⑶  C、⑵⑴⑶  D、⑶⑵⑴
6、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邹忌是个爱美的人,经常与城北徐公比美,妻、妾和客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
B.邹忌从与徐公比美的事件中发现与人相比没好处。
C.邹忌从切身感受讽谏齐王,齐王虚心纳谏。
D、弃干沿右昕从邹忌的讽谏,两年后达到内政修明。
第二部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C.闻寡人之耳者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3分)
A.今齐地方千里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10.“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看,齐威王除“弊”取得了什么效果?(4分)
11.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了民意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参考答案:1、⑴谁;仔细⑵以为……美;漂亮⑶早晨;朝见 2、⑴《战国策》;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规劝。⑵暮寝而思之……欲有求于我也。⑶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3、C 4、⑴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⑵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 5、B 6、C 7.A 8.D 9.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10.“蔽”,指受蒙蔽。从文中看,齐威王除“蔽”的效果:在内,“虽欲言,无可进者”;对外,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11.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的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甚矣”要求齐王广开言路、听取民生、关注民意,《曹刿论战》“忠之属也”要求鲁庄公取信于民,《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希望统治者关注百姓的疾苦。)
同步训练
第一部分:
1、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试完成下边的讨论。
甲生: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
乙生:邹忌自以为关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
丙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叉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
丁生: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
师评:
2、阅读下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日:“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 ”其人日:“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 ”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
3、唐朝的魏征曾说过一句名言:“               ”,就是告诉唐太宗广开言路才能明辨是非。三国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要求后主刘禅:“              。”让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第二部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石碏①谏卫庄公曰:“臣闻爱②子,教之以义方③,弗④纳于邪。骄奢淫逸⑤,所自邪也。四者之来⑥。宠禄过也。”自古知爱子不如教,使⑦至于危辱乱亡者,可胜数哉!夫爱之当教之成人。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⑧在其能爱子也 人之爱其子者多曰:“儿幼,未有知耳,俟⑨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日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⑩不多哉 又如开笼放乌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⑾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选自《司马光·以教疼子》
【注释】①石碏:春秋时卫国大夫。②爱:疼爱。③义方: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方.正直。④弗:不能。⑤骄奢淫逸:骄横、奢侈、荒淫、放荡。⑥来:产生。⑦使:致使。⑧乌:哪.怎么。⑨俟:等到。⑩顾:反而。⑾曷:何不。
4.解释下列多义阋。
(1)方:教子以义方( ) 方七百里( )
(2)邪:弗纳于邪( ) 其真无马邪( )
(3)顾:其用力顾不多哉( ) 顾野有麦场( )
(4)子: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 ) 子曰:温故而知新( )
5.翻译下面的句子。
骄奢淫逸,所自邪也。
6.“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 ”你同意作者的说法吗 为什么
7.“俟其长而教之”,作者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为什么
8.本文虽然是从父母的角度着笔的,但从子女的角度读本文,也能获益良多,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
第三部分:
9、综合性学习。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山东馆以“齐鲁青未了”为主题,向世界展示山东的风采。班级开展“走进山东馆”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⑴你是怎样理解山东馆“齐鲁青未了”这一主题的
⑵下图为山东馆。场馆设计体现“海岱(指泰山)交融”的理念。请你写一段文字,说说场馆外形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
⑶完成下面的对联,展示山东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
上联:儒家仁 墨家爱 人文精华
下联:
10、口语交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连贯、得体的话。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小孩把手伸进装满栗子的瓶中,他想尽可能多地抓一大把,但当他想要拿出手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一部分栗子,又不能拿出手来,只好痛哭流涕。一个行人对他说:“你还是知足一些吧, 。”
(参考答案:1、(1)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人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2)师评:文章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以及其排比作用和递进作用。 2、运用拟人手法,说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长,才能人尽其才。 3、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非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4.(1)正直;见方,方圆(2)邪路;吗(3)反而;看(4)子女;孔子 5.骄横、奢侈、荒淫、放荡,就会误人邪道。 6.同意,真正的爱是负责,真正的爱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真正的爱是让孩了得到历练,勇敢地上搏击人生…… 7.不同意,作者以三个比喻来证明,孩子长大了,缺点已经成积习.若想纠正必将付出极高的代价。 8.抓住成长契机,主动寻找受教育机会,生命之树适时修枝剪叶,让人生没有遗憾。 9、⑴参考答案:“齐鲁青未了”喻指山东自然风光秀美,社会经济发达,人文精神绵延不绝,未来发展会更美好。(言之有理即可)⑵参考答案:中间凸起部分代表泰山,周围的波浪代表海洋,山海相融,突出了山东特色。(大意对即可)⑶答案示例:下联:泰山雄 黄河壮 自然奇观 10、示例:只要少拿一些,你的手就能很容易地拿出来了。)(共26张PPT)
《战国策》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kuī
jiàn

bàng jī
Zhāo guān
cháo
(一)听读课文,注意字音:
(二)再读课文
1、读准句子
2、理解文意

忌 三次
问话 心
理 三次
回答 心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得意炫耀
自喜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格外偏爱
极尽赞美
吾孰与
徐公美?
自信又
怀疑
徐公何能
及君也?
畏惧讨好
有点勉强
吾与徐公
孰美?
更加
怀疑
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
礼貌尊重
敷衍逢迎
3、明确: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语气十分肯定,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偏爱之情”)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客人的答话,“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1)
}
自己受蒙蔽
国君不易听直言
小结
第一部分(1节)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起。
分析第二段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2、这段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
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
说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1、第二段大意是什么?
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
威王受蔽 邹忌讽谏
(2)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
诱使齐王懂得纳谏的重要
威王除蔽
(3)
三令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除蔽结果:
(4)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广开言路,悬赏求谏,收到可喜之效
小结
第三部分(3、4段)写齐威王虚心纳谏及其取得的巨大效果。
威王受蔽
(2)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1)
威王除蔽
(3)
三令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除蔽结果:
(4)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进谏结果如何?
邹忌先以自家故事引起齐王兴趣, 然后再以小比大,以家比国。他劝说齐王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避免了直接批评、触犯龙颜引起的杀身之祸,贴切自然,入情入理,使“王之蔽甚矣”的结论水到渠成,结果齐威王心悦诚服,欣然接受。
王曰:“善。” ——威王诚恳纳谏
邹忌进谏为什么成功?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邹忌之所以进谏成功,是因为他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委婉说理”的方法。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 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谏后齐国的三变。
四、课堂练习
重点词句解释:
昳丽:光艳美丽
服:
窥镜:
旦日:
不若:
孰视之:
暮寝而思之:
美我:
私: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照镜子
第二天
不如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
仔细地看
认为我美
动词,偏爱
诚知:确实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比徐公美
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国王旁边的近臣
蔽甚矣:蒙蔽很深了
善:好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批评议论
市朝:公共场合
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形容人很多
时时而间进:有时候,偶尔有人进谏
期年:满一年
二.一词多义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朝庭)
皆朝于齐 (朝见)
2. 时时间进
又何间焉
3. 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
(早晨)
(间或,偶然,)
(参与)
(以…….为美)
(漂亮好看)
(偏爱)
(私情)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哪一个)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 仔细)
6、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上等)
(送上,进献)
7、乃下令
受下赏
(颁布,下达)
(下等)
8、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门庭若市
(及,比的上)
(像,如)
9、邹忌修八尺有余
欲有求于我也
通 “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与“无”相对
1、想一想你所知道的历史上著名的类似邹忌成功进谏的故事。
2、说一说你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劝告经历。
想一想,说一说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个成语出自刘向的《说苑·正谏》。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吴王要攻打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占别人的便宜,不想到另外有人在算计他。
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喜欢射鸟,使用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小结
由邹忌的“讽”可以看出“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我们提建议或意见时,应该讲究一点方式方法,好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自觉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