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优化教案二拖一《孔乙己》(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优化教案二拖一《孔乙己》(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3 10:00:30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孔乙己
鲁迅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和 。
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
、 、 和
四部分。
3、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
和 。
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细节、肖像、行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对比手法、衬托
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____,字豫才,现代_______、___、___,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
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呐喊》《彷徨》
《朝花夕拾》
《野草》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所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曾说,这篇小说是“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借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
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这些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处理社会事物、谋划生计的能力是很缺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又让他们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不耻。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读课文
要求:
1、注意生字词的音形义;
2、划分文章的情节结构。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 ) 附和( ) 分辩( )
不屑置辩( )咸亨酒店( )砚( ) 荤菜( ) 羼水( ) 拭( )
蘸( ) 惋惜( ) 阔绰( ) 舀水( ) 涨红( )绽( ) 哄笑( ) 间或( ) 着了( )
打折( ) 门槛( )
tuí

biàn
xiè
hēng
yàn
hūn
chàn
shì
zhàn
wǎn
chuò
yǎo
zhàng
zhàn
hōng
jiàn
zháo
shé
kǎn
第一部分(1- 3)介绍咸亨酒
店,交代环境。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
悲惨遭遇。
第一层(4-9)交代孔乙己的
生平遭遇。
第二层(10-11)孔乙己最后
一次到酒店喝酒。
第三层(12-13)孔乙己的悲
惨结局。
(开端、发展)
(高潮)
(结局)
1.这篇小说写的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地点在哪儿?
2.来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掌柜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3、由此可以看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里?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3)

分析第一部分:社会环境
时间:清朝末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地点:咸亨酒店
“短衣帮” 
“穿长衫的”
掌柜






贫富悬殊 阶级对立
人物
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冷酷势利 虚伪 媚富欺贫 唯利是图
对比
作者描写社会环境: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B、从“我”职务的变换,对长衫主顾惟恐侍侯不周,对短衣帮则能欺则欺,可以窥见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
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营造压抑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炎凉。
作用:
交代了势利、冷酷的社会环境,渲染了冷漠悲凉的气氛,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为孔乙己的出场做铺垫。
找出文中描写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
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分析第二部分(4-9)
分析人物形象:孔乙己
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角度分析
站喝
长衫
唯一的
短衣
坐喝



特殊身份
不回答
睁大眼睛说
涨红了脸
额上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
不屑置辩
颓唐不安
写出了孔乙己的
虚荣和穷酸气
写活了孔乙己的
穷困潦倒
孔乙己已经完全
丧失了人的尊严
总评价:
孔乙己:
是个热衷功名,
轻视劳动,好吃懒做,
死要面子,迂腐可笑
而又有诚实善良一面
的读书人。
孔乙己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冷酷的社会中,最终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呢?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2: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有关孔乙己的哪些生活片断?
(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5)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孔乙己生死之谜
全文最后一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10-13段,与前文对比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提示:孔乙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④⑾节]
首次出场 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 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 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 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⑾节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捱过这个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④⑥⑾节]
一辩 二辩 三辩
第④节 第⑥节 第⑾节
睁大眼睛说, 不屑置辩 颓唐,不十分分辨
争辩 好象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 。而“摸”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⑤节],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⑤节],“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文章最后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 “的确”和“大约”矛盾吗?
不矛盾。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想一想
为什么要设计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把孔乙己摧残至死?
作者是为了说明封建科举制度培养了两种人,一种人爬上去了,成了社会的压迫者;一种人爬不上去的,成了社会的被压迫者。这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批评、从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3)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4)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 系的冷漠势利。
(1)直接原因:因为偷窃而遭到丁举人的毒打。
(2)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
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的社会制度。
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弱者和他人的不幸。
课外阅读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药》
《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孔乙己周围的人物
长衫主顾
掌柜
短衣帮
小伙计
孩子们
的艺术效果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在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期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
思考:
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忌懒惰、要勤奋
忌不争、要上进
忌虚荣、要务实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 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孔乙己
第一部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是(  )
A、涨:涨价  涨红  涨水  头昏脑涨
B、笼:笼罩  囚笼  笼统  烟笼雾罩
C、和:和面  和谐  和气  一唱一和
D、模:模子  模板  模具  大模大样
2、省略号的作用一般有:A、表示思维跃进,B、表因人抢白话未说完,C、表心情矛盾,D、表思索在进行。试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⑴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
⑵“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⑶“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
⑷“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孔乙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战斗檄文和强烈呐喊。
C、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与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眼前。
4、小说以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这样写更增加了小说热烈的气氛,增添读者的阅读兴趣。
B、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这样写更突出了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和麻木不仁。
C、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这样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
D、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这样以乐写悲,更能说明孔乙己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⑵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拓展延伸:
6、读孟郊的诗《登科后》,回答问题。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刻刻画了诗人考中进士前的 ,考中进士后的 ,结合《孔乙己》谈谈你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认识。
口语交际:
7、探究发现:
结尾两段,说到孔乙己的结局,只是猜测,没有确切的消息,你认为,孔乙己当时会不会活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至少写出两条。)


第二部分:
(一)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地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A)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 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地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B)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 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C),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D)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E)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8.文中A、B、C、D、E指代的人物是谁 请简要分析这个人物的特点。
9.请将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摘抄下来,并分析其作用。
10.描写孔乙己从破衣袋里取钱用了“摸”字,能否换成“掏”“拿”,为什么
11.这段文字主要写孔乙己的悲惨境况,从文中找出形容他的声音、脸色、神态、离去的动作的词或短语。
声音:
脸色:
神态:
离去的动作:
12.文中结尾句写“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说他死了,先用“大约”,后用“的确”,矛盾吗 为什么
13.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不知毒害了多少读书人,使他们一生如痴如醉地追求功名利禄。时至今日,那些莘莘学子拼搏在考场上,是为了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进入高一级学校,但大学之门毕竟是为少数人开的。请查阅有关资料,掌握一些虽未进入大学之门,但仍有所建树的名人逸事,并表明自己的观点,向那些未能如愿的学子进上一言。
(二)
老孔兴衰记
由于时光穿梭机的系统被终极黑客入侵,在重新编排程序时,出了一点纰漏,于是,正自得其乐的孔乙己被放逐到2009年。
孔乙己当年是酸文人出身,满腹却是现在的哲学理论。被独具慧眼的某名牌大学校长所赏识,特招为哲学教授。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
从此.老孔终于可以一身笔挺地出入大小图书馆,不用再靠窃书充电了,老孔为了一改特级陈醋的文人形象,博览了时下各种流行题材的大小文章,总算丢弃了一部分的之乎者也,更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新的风格、理论。
听到有老孔课的消息,本来仅有四分之一上座率的哲学课,此刻却坐得满满,不为别的,只为一睹名人老孔的风采。各媒体记者闻风而至,闪光灯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第二天,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都被笑容可掬的老孔所占。他的那套非常理论被冠上了孔氏商标,于是生产蚕豆的厂商也蜂拥而来,争相注册“老孔牌茴香豆”,广告代言人当然非老孔莫属。
事业如日中天的老孔像是坐上了高速旋转的陀螺,早已分不清东西南北。在其经纪人的教唆下,四处走穴、演讲、剪彩、上电视做节目填满了整个日程,老孔终于尝到了签名签到手软的滋味。最令老孔兴奋的是,某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风云人物,他被放在了第一位。从此老孔不再埋头走路。
或许是老孔的运气好到离了谱,该降降温了。就在老孔的自传体小说《笑对人生》即将发表之际.网络工作人员在年度例行检查时,发现了系统程序中的错误。于是,时光穿梭机不厌其烦地又把孔乙己送回了旧时的小镇。
桥还是那座桥,人还是那些人,酒馆也还是那个酒馆,只是我们的孔乙己已不再来回纠缠“茴”字有几种写法了。
14.《老孔兴衰记》主要写了“老孔”的“兴”还是“衰” 这一“兴”一“衰”是如何对比的?
15.孔乙己被某大学校长所赏识,在这一“兴”里,可看出怎样的社会现象
16.“老孔牌茴香豆”的品牌,与现在电视广告中的名人效应有什么相通之处
17.“老孔”一改“颓唐”之色,换来了不再埋头走路的姿态,这说明了什么
18.“桥还是那座桥,人还是那些人,酒馆也还是那个酒馆,只是我们的孔乙己不再来回纠缠‘茴’字有几种写法了。”这一段引发了你的哪些感想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
19、综合性学习: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示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 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看法: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2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历经近30年的磋商与努力,大陆与台湾直接三通的构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B.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C.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晨检,进一步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
D.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参考答案:1、D。点拨:A中“涨价”“涨水”读zhǎng,“涨红”“头昏脑涨”读zhàng。B中“笼罩”“笼统”“烟笼雾罩”读lǒng,“囚笼”读lóng,C中“和谐”“和气”读hé,“和面”读huó,“一唱一和”读hè。 2、⑴B⑵C⑶A⑷D 3、答案:C。点拨:A主语成份残缺,B结构杂糅,D搭配不当。 4、答案:A。点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不难看出小说的整体感情基调,对文中写“笑”来增加悲剧气氛,以乐衬哀的写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5、⑴“摸”字写活了孔乙己的穷困潦倒。⑵“走”字说明孔乙己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的全部,腿已经完全被打断,受伤惨重。点拨:依据对课文人物的理解,分析其动作后的精神态度。 6、点拨:“龌龊”的含义是指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局促不安,与“春风得意”进行对比,写出了登科前后巨大变化。登科意味着飞黄腾达,一步登天,而考不中,读书人只能继续苦读,以至很多人读书一生,潦倒一生。答案:生活困顿;春风得意。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读书人的灵魂,范进的喜极而疯,孔乙己的悲惨而死都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控诉。(后一问意近即可) 7、不会活着。孔乙己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几乎没有生存能力;被打断了腿,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他所生活的社会注定他必死;如果他活着,按他的品行,定会还清欠款。 8.都指掌柜。刻画了掌柜自私冷漠、唯利是图的卑劣嘴脸。 9.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地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作用:渲染悲凉阴冷的气氛。 10.不能;“摸”表现孔乙己没有钱了,所剩无几,在残酷的封建社会中困苦地生活着。 11.极低;黑;颓唐;坐着用手慢慢走 12.不矛盾。因为“大约”说明无人关心孔乙己,对他的死活说不准。“的确”说明在封建社会的思想毒害下,孑L乙己深受其害,外加对他肉体上的摧残,他是没有生活出路的,肯定会死。 13.如自学成材的张海迪。由此可见,有围墙的高等学府进不去,没有围墙的大学同样可塑造你。 14、兴。“兴”被人捧上天,“衰”又回到旧时的小镇。 15.提示:人才的选择与用人单位的好恶关系密切。 16.孔乙己“兴”了,“老孔”的牌子也吃香了,有价值了,从而利用其名声推销自己的产品,取得大众的信任。 17.这说明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 18.提示:从时代进步、人的观念也进步了的观点谈起。 19、(1)A中秋节;B重阳节(2)屈原投江;吃粽子、插艾叶(艾叶也叫青艾、艾草)。(3)看法示例: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观点正确,能自圆其说即可)宣传标语示例:彰显民族文化瑰宝。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2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