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下册生物 8.2.1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下册生物 8.2.1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20 20:5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思考,能够说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2.通过观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够明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综合相关实验说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观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够明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时间如白驹过隙,马年已经过去,我们迎来了农历羊年。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只神奇的羊。它有三个妈妈。
出示多利羊和A、B、C三只羊的图片。
同学们观察图片你发现多利与哪个妈妈更相似。
在生物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遗传现象。
出示动物、植物、人类之间的遗传现象图片。
遗传现象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遗传的科学定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3页第二段。
与所有的生命现象一样,遗传现象也有其物质基础。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生物课堂,共同探究遗传的物质基础。
观察图片。
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看图片认识遗传现象的普遍性。
阅读教材明确遗传的概念。
板书课题
遗传的物质基础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遗传现象。
了解遗传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通过学生自学明确遗传的科学定义。

探究任务一:
遗传的控制中心
同学们都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科学家通过实验确定了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位置。实验中用到了一类大型的单细胞水生绿藻——伞藻。
出示两种伞藻的图片。
从外形看伞藻包括伞帽、伞柄和假根三部分。仔细观察你发现伞藻的细胞核位于哪个结构中?
出示两个问题:
1、伞帽的形状由伞藻的哪部分结构控制的?
2、根据伞藻嫁接实验的观察,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观察课本P93页图4.4—1伞藻嫁接实验,思考问题的答案。
多媒体出示伞藻嫁接实验的过程图解。
伞藻A的假根嫁接上伞藻B的伞柄结果新伞藻长出的伞帽与哪一个伞藻一样?伞藻B的假根嫁接上伞藻A的伞柄结果新伞藻长出的伞帽与哪一个伞藻一样?
请同学说一说两个问题的答案。
依据此实验的分析,请同学们完成[知识建构1]
是遗传的控制心。
出示多利羊诞生的过程图解。
想一想:多莉与A妈妈相似的原因是什么呢?

观察图片,了解伞藻的结构特点。
带着问题观察课本P93页图4.4—1伞藻嫁接实验。分析现象思考问题答案。
与老师一起分析伞藻嫁接实验的过程及现象。
回答问题。
完成[知识建构1]:
细胞核 是遗传的控制心。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运用图片使学生明确伞藻细胞核的位置。为分析伞藻嫁接实验的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这一结论奠定基础。
让学生带问题观察增强了学生观察的目的性。
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伞藻嫁接实验的实验过程及现象。为学生更好的理解伞藻嫁接实验,顺利解决问题搭一个台阶。
回扣导课情景的同时检测知识点1的理解情况。

探究任务二:
主要的遗传物质
探究任务二:
主要的遗传物质
探究任务二:
主要的遗传物质
探究任务二:
主要的遗传物质
细胞核内在生物的传宗接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什么呢?1882年德国弗莱明在显微镜下发现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其细胞核内存在一些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小体。
出示洋葱根尖细胞中的染色体图。
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染色体在生物体体细胞中的存在有一定的规律。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提供的图片资料,看看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出示雌雄果蝇和男女人类的染色体形态、数量图。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各种生物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存在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当染色体的稳定性被破坏会怎样呢?
出示先天性愚型的资料
当染色体的稳定性被破坏后,生物还能稳定的遗传吗?综合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存在的规律和资料分析细胞核内在生物的传宗接代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是什么?
染色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将一条染色体抽丝剥茧拆解开来你会发现:
出示染色体结构图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两部分组成,那到底是DNA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呢?
如何通过实验去证明你的假设呢?
在染色体中DNA和蛋白质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很难确定到底是哪种成分在发挥作用。科学家发现自然界中有一种天然的生物材料它的DNA和蛋白质是各自独立的。它就是病毒。
出示讲解病毒的结构并引出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
出示思考题: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物质是什么?留在外面是什么?
2、与原噬菌体相似的新噬菌体是依据什么制造出来的?
3、该实验证明了什么?
播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画视频。
出示问题及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重点环节图片。
绝大多数的生物体内都含有DNA,DNA上储存着该生物的遗传信息,而有些病毒的体内只有另一种核酸R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同学们想不想看看DNA是什么样子?
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在广泛借鉴众多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终于为我们揭示了DNA的奥秘。
出示两位科学家及动态DNA双螺旋结构图。
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展示模型。
仔细观察,你发现DNA有什么特点?
强化DNA有两条链组成,呈螺旋状排列。
展示手工制作两条DNA链。模拟两条链构成DNA双螺旋的样子。
再次出示染色体结构模型。一条染色体中含有多少个DNA?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有23对染色体也就是含有多少个DNA?
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所需的遗传信息的量是几万个,那这些信息在DNA上是如何存在的呢?
观察图片认识细胞核中的染色体。
先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阅读资料,思考回答。
得出[知识建构2]:染色体中含有遗传物质。

观察染色体结构图说出染色体的组成。
回答是DNA。
观察噬菌体图片了解其结构。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对照图片进一步独立思考三个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完成[知识建构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观察动画及DNA双螺旋模型。思考DNA的特点。
描述DNA的特点。
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DNA的结构特点。
观察回答。
质疑 介绍染色体的发现过程体现科学史。
让学生通过显微镜下的实物图片认识染色体,增强了抽象概念的直观性。
让学生在充分的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既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通过一个典型的反例例证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染色体在生物传宗接代的过程中重要性的理解。顺理成章的得出[知识建构2]:染色体中含有遗传物质。
利用染色体结构模式图,将抽象的染色体结构变得具体化。
了解噬菌体的结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介绍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体现科学史。
带着问题观看动画视频提高了视频观看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对照图片进一步思考加深对重点信息的强化。独立思考后的讨论,使交流更有效。同时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也由浅入深,逐渐拨云见日提取出核心知识。完成[知识建构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突出重点知识
激发学生兴趣。
体现科学史。
利用动态图及模型激发兴趣的同时方便学生直观感受DNA。
更加直观的展示DNA结构特点的同时为后面构建DNA片段模型奠定基础。
讲完DNA的结构特点后方便学生理解染色体与DNA间的数量关系。
指出矛盾使学生质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探究任务三:
DNA与基因
探究任务三:
DNA与基因
播放视频
出示一段果蝇的DNA片段边演示边讲解基因位于DNA上,是DNA的片段,并且不是任意的片段,而是包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
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所给的材料用具,尝试构建一段灰身长翅果蝇的DNA双螺旋片段模型。
方法步骤:
(1)根据老师提供的果蝇的一条DNA链,按照红对应黄,绿对应蓝的位置关系做出另一条DNA链。
(2)将两条链拼接成一个DNA双螺旋片段模型。
(3)用彩笔标记出一段基因。灰身基因:黄红绿蓝;直翅基因:红黄蓝绿。
讲解制作步骤。 带问题观看视频
描述DNA与基因的关系。
明确DNA与基因的关系。
阅读制作步骤。
按要求构建模型。 选取清晰、贴切的视频片段,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具体化。
带问题观看视频,提高观看的针对性。
图文结合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加清楚的辨析概念,理清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突破难点知识。
通过模型构建活动实现学习活动的动静转换。缓解了学生持续紧张学习的疲劳。通过展示与讲解又一次加深了学生对DNA与基因关系的理解。

课堂小结
出示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以概念图的形式总结DNA、染色体、基因、细胞核的关系。
完成课堂小结

梳理课堂主要内容。
进一步明确DNA、染色体、基因、细胞核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