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第2课《罗斯福新政》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6第2课《罗斯福新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03 10:23:26

文档简介

课 题: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出台;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两个阶段;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实质、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探究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认识改革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计划)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对“新政”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新课标
1.新课标:21世纪教育网
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本节课知识结构: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阶段、内容、评价。
二、导入新课(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1世纪教育网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美国有一年失业率很高。 一个人找了很久的工作,也没找到。一天他在街上转悠,忽然一个人从建筑工地的楼上掉了下来。他急忙跑到工头那儿问:“那个刚掉下来的人的工作我可以接替吗?”工头说:“不行,他的工作已经有人接替了。”“谁呀?”“就是把他推下来的那个人呗。”
提问:1、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2、发生在什么时候?21世纪教育网
3、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德意日为摆脱危机,先后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从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美国作为经济危机的发源地,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1932年经济危机期间迎来了美国总统大选,两位候选人分别是当时的现任总统胡佛,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双方展开了PK。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1、胡佛落选的原因是什么?2、罗斯福当选的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板书:背景)
三、新政经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可以说是临危受命。他的新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自的特征是什么?(提问)
四、新政内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是他一个人在为美国战斗吗?(提问)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他的智囊团里有大学教授、社会工作者、工作活动家、律师、金融家等,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作出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角色扮演: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请你们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思考,提问:你可以从哪些方面为总统出谋划策呢?板书:内容1、金融 2、工农业 3、救济和公共工程4、劳工权利 5、社会保障体系
假如你是智囊团金融委员会成员,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恢复银行的信誉,促进金融业的正常运行?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假如你是智囊团农业委员会成员,你将如何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
假如你是智囊团工业委员会成员,你将如何解决产品过剩,恢复工业生产?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蓝鹰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什么?(课本117页的知识链接)
假如你是智囊团社会救济委员会成员,你将怎么做?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政府举办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么?(课本117页的知识链接)
假如你是智囊团劳工委员会成员,你将怎么做?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假如你是智囊团社会保障委员会成员,你将如何解决产品过剩,恢复工业生产?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总结:罗斯福新政( New Deal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1)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2)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3) 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21世纪教育网
五、新政评价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这次改革使美国经济制度发生了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变革,下面我们从新政的特点、实质、作用、这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1.特点
国家干预经济。
2.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作的局部调整。
3.作用
师:罗斯福新政是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它本是应对危机而急速作出的政策调整,初衷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改革弊病,以迅速地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它的实施,却引起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不仅在美国历史上刻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对后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1世纪教育网
⑴积极作用:
①经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②政治: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社会变革: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师: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造。那这种改造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前提下进行的呢?
生: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
师:那么这个新政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呢。
生:不能,因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师:这就是新政的局限性所在。
⑵局限性
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六、合作探讨
问题一: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1.新的经济理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2.新的起点: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问题二:
罗斯福,一位出身高贵的总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空前绝后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优秀品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及其你对罗斯福个人的了解,你认为他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敢于直面困难、自信、果敢、信念坚定、乐观豁达、爱国、改革创新、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等。
七、巩固练习(讲解教学案)
八、课堂总结21世纪教育网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民主制度,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危机,自我调整,干预经济的一个成功案例,这种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引起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一系列新的变化。下一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第三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1世纪教育网(共31张PPT)
第2课 罗斯福新政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新政的背景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在 爆
发,危机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
2.胡佛政府采取“ ”的经济政策,使危机下的经
济形势继续恶化,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3.在1932年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以“ ”
为纲领,赢得美国人民拥护,当选为总统。
自由放任
新政
美国
二、新政的实施
1.手段和目的:通过 经济来结束经济混乱状态,摆脱危机。
2.概况
新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第二阶段从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3.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实施《
》,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国家干预
紧急银
行法
(2)恢复工农业生产。实施《农业调整法》和《
》,为工农业生产复兴创造有利条件。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促进了农业的复苏。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实施《 》,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政府大力举办 (如田纳西流域水利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4)保护劳工权利。实施《 》和《公平劳动标准法》,这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的一项改革成果。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施《 》,到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初步形成,它既有助于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全国工
业复兴法
联邦紧急救济法
公共工程
全国劳工关系法
社会保险法
4.特点: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
5.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1)政治机制上: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
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新
政也使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权力急剧膨胀。
(2)经济机制上:罗斯福新政初步开创了
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时代,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社会保障机制上: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开始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国家干
预经济
三、新政的成效和影响
1.成效
(1)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到 年,美国经济形势完全扭转,工业生产达到创记录水平,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2)使美国人均收入提高:到 爆发前,美国人均收入基本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2.影响:新政作为通过 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家干预
问题思考
1.罗斯福为什么能一举击败现任总统胡佛,赢得1932年的大选?
提示 (1)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挽救危机。
(2)有坚强的意志力,给人可靠的感觉。
(3)具有亲和力,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
2.有人认为罗斯福新政具有社会主义倾向,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提示 (1)从目的上看,罗斯福新政是为了克服美国的经济危机,挽救资本主义。
(2)从实质上看,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一次政策性改革。
(3)从性质上看,新政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4)从作用上看,它恢复、发展了经济,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综上所述,罗斯福新政并不具有社会主义的倾向和性质。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3年3月,罗斯福在总统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美国人民不是束手无策。在紧急关头……他们选我出来实现他们的愿望”,“我怀着崇高的信念接受人民的委托”,随后开始了新政。
(1)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公民,在经济危机期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你会投谁的票?能说明一下你的理由吗?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果现在你是罗斯福,面对这样的“烂摊子”,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补救?
(3)“以工”何以“代赈”?劳动力的雇佣会加重政府财
政支出负担,罗斯福为何还要这样做?
(4)经过罗斯福的锐意改革,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5)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这样的实质表明罗斯
福新政有怎样的局限性?
思路点拨 本题全面考查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
结果、影响等基本知识。第(1)问应结合罗斯福新政
的背景进行分析;第(2)问从新政的内容方面分析;
第(3)问应注意罗斯福新政解决就业的用意;第(4)问
应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两个方面概括;第(5)问结
合罗斯福新政的举措和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分析。
答案 (1)罗斯福。原因:30年代大危机对美国社会的破坏,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罗斯福以“新政”为参选的口号赢得民心。
(2)针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危机、工业危机、农业危机和就业危机,罗斯福上台伊始,便宣布实施“新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挽救危机的几项措施,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3)所谓“以工代赈”指的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动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原因:“以工代赈”的措施,一方面增加了就业,刺激了消费;另一方面减轻了政府因单纯的救济产生的财政压力;同时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受到人民的普遍欢迎。
(4)对美国: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对资本主义世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5)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无法完全消除经济危机的隐患。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这种思考和议论主要是基于 (  )
A.经济危机造成的巨大影响
B.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怀疑
C.苏联实力壮大带来的威胁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
解析 由于经济危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并且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因此人们才有“西方社会制度失败”的认识。
A
2.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什么是衡量进步的标准?那不是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是否能获得更多,而是看那些几乎一无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为此,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  )
①保障存款,恢复银行信用 ②发起声势浩大的“蓝鹰运动” 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④兴修田纳西水利工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仔细阅读材料,搞清楚罗斯福这段话的含义。在这里罗斯福强调的是:穷人的生活能得到保障。为穷人能得到“足够的保障”,罗斯福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兴修水利工程以解决穷人的失业问题。
B
3.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  )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解析 《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了劳资关系,对工人的就业权利给予各种保障,材料内容就说明了这一点。
B
4.同学们在观看有关美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电影时,发现30年代的美国商店里,消费者踊跃购买贴着右图标识的商品,而没有贴该标识的商品则受到冷落,美国消费者这样做是为了(  )
A.抵制国内极右势力
B.为社会捐资,为解决
危机作一份贡献
C.支持政府推行的公平竞争法则
D.购买降价处理的商品,缓解生活的困难
解析 材料表明美国消费者认同政府的做法,这反映出美国人对政府政策的支持。
C
5.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美国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材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  )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解析 罗斯福新政前期为挽救危机采用了很多临时性措施,如《紧急救济法令》;后期则着眼于资本主义的长远发展,进行制度性建设,如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等,这表明A项是符合题意的。
A
6.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其含义是指 (  )
A.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
B.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
C.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D.私人经济受到限制
解析 华尔街是美国的经济中心,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中心,说美国经济中心从华尔街转移到华盛顿指的是罗斯福新政实施后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加强。
B
能力提升
7.罗斯福新政中有不少有利于工人的措施,如工人有权同雇主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确定了工人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水平等。因而有人认为罗斯福是在“向富人敲竹杠”,还有人认为罗斯福是在搞社会主义。上述看法的主要错误在于(  )
A.单纯用阶级分析法看问题
B.只看到内容,没有看到形式
C.没有用阶级分析法看问题
D.用现象掩盖了事物的本质
解析 材料认为罗斯福新政“向富人敲竹杠”和“搞社会主义”只是看到了新政的表象,而没有看到新政拯救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D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当时的“模仿”主要是指 (  )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人民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计划经济是以国家调控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程中,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以摆脱经济危机。
A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批失业和半失业工人,饥寒交迫,被抛上街头,各城市“贫民窟”迅速扩展。以破铁皮和木板搭成的“胡佛小屋”鳞次栉比。胡佛被称为“饥饿总统”。胡佛声称救济失业是政府的耻辱,不过他却拨出巨款给垄断公司以支持他们免于破产。
材料二 美国法西斯的威胁也一度增长,新的法西斯团体也纷纷成立,老牌的恐怖组织“三K党”和“美国军团”迅速扩大。1930年5月,众议院通过成立“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集中破坏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势力,使法西斯势力一时甚为猖獗。
——以上选自彭树智《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
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
《社会保险法》的听政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
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
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材料四 斯大林说:“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
首领中间,罗斯福是一个最有才能的人物……新政
意味着稍微抑制一下个别不受抑制的资本主义利润
的代表者,稍微加强一下国民经济的调节原则。”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美国采取什么措施抑制了它?
(3)材料三中罗斯福“烤百万富翁”的出发点是什么?结合材料四分析新政的实质。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胡佛与罗斯福的做法有无根本的差异?罗斯福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答案 (1)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的美国的经济状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问题:说明了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措施: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策来抑制。
(3)出发点是保障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4)无。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 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摘自《经济参考报》2008年12月30日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摘自“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材料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以下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预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摘自“新华网”
材料四 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除了包括延长一些住房贷款者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期限、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内的总值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外,奥巴马还打算将税赋负担移转到高收入者,改变已实行20多年的管制松绑政策方向,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并且重新检视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政策。依照目前情况来看,奥巴马很可能成为美国有史以来任内预算赤字最高的总统。分析师预测,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可能增加两倍,至1万亿美元。
——摘自“新浪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为了应付“历史悲剧”,并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中美两国都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金融危机说明了什么?
(4)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竞选中的奥巴马以及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在应对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案 (1)“悲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措施:制定“救济法”;建立“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实行“以工代赈”计划;兴办公共工程。
特点:直接救济与提供就业相结合;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干预)。
(3)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加大;政府都关注民生。
(4)特点:增加政府开支,扩大内需;关注民生(增加就业机会);重视社会保障;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宏观调控);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