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
苏州高新区敬恩实验小学 周琴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了解葫芦丝的构造,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和乐曲的情绪,能跟着录音哼唱部分歌词。
2、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能跟着《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跳一跳。
【教学重点】
欣赏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能跟着音乐跳一跳。
【教学准备】
课件、葫芦丝
【教材分析】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表现傣族青年男女之间互相倾慕、纯洁真挚的感情。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此歌,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不一定要求学生对乐曲的内涵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可以从音乐情绪和和音色特点的感受、体验上做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吹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乐器,它叫什么?
生:葫芦丝
师:听我第一次听到葫芦丝,便被它天籁般的声音着迷了。你们想不想听听它的声音?今天老师也要为大家吹奏一曲,请你听一听,你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葫芦丝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生: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
2、师介绍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傣族地区。葫芦丝的构造很特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既天然葫芦、竹管和铜质簧片。葫芦丝发音优美柔和、圆润婉转,略带鼻音,善于表现温柔细腻的情感,发出的声音犹如抖动丝绸般飘逸轻柔。被誉为“天籁之声”。葫芦箫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葫芦箫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二、欣赏乐曲
1、完整欣赏整曲
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这首乐曲,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声,幽攸抑扬,轻清淡雅。
2、分段欣赏
音乐一:
⑴听音乐一,划旋律线
师:让我们听着音乐,划一划旋律线,你划出了怎样的线条?这样的旋律让你 想到了什么
生:划旋律线
师:低沉、悠扬、委婉的葫芦丝声,是那样地醉人。这条旋律好像微风轻拂凤尾竹,远看像一层绿色的雾在舞动。
⑵视唱歌谱,找出相同旋律的乐句。
师:作曲家又是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表现这一美景的呢?让我们来唱一唱这条旋律。(引导学生从节拍、速度、音色、节奏等方面说一说。)
⑶找出圆滑线、装饰音等记号,说说他们在乐曲中所起的作用。
师:使旋律更加连贯,圆润,装饰音使民族特色越发浓郁。
⑷朗读歌词(伴奏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
⑹播放视频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听,竹楼里传来傣家姑娘深情的歌声。
⑺ 学唱歌曲(整体听唱法,跟琴模唱)
⑻简介歌曲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 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溶溶的夜晚,微风轻拂凤尾竹,少女坐在竹楼望着窗外的明月,竹楼外的葫芦丝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
音乐二:
⑴律动(教师示范)
师:乐声渐渐轻灵飘逸起来,姑娘起身来到水池旁,在月下忘情的轻舞着、旋转着,波光中叠映着她曼妙的身影,月光下裙摆也轻轻飘扬。
⑵出示傣族舞基本动作图片(单低展翅,双抱翅),学生模仿。
师:傣族舞是一种具有独特风韵的民间舞蹈,傣族舞蹈优美恬静,感情内在含蓄,手的动作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四肢及躯干各关节都弯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弯"造型。
⑶合着音乐跳一跳。
⑷ 分析节奏,对比前一段音乐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二分音符,附点节奏
师:多处二分音符和附点节奏的运用,使得节奏变得更加舒缓,曲调更加悠长。
尾声:
⑴听听有几个乐句组成,有什么特点?
生:4个乐句,前面一样,后面不一样。
师:这是我国名族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作曲方式,叫做合头换尾。
最后一个延音记号,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那葫芦丝声一直萦绕在耳旁,久久难以忘怀。
3、完整欣赏整曲 :葫芦丝视频《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 就让我们跟随我国著名的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的吹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一起去七彩云南走一走,看一看。
三、小结,布置作业,下课。
师:一曲柔情的倾诉,一份深深的眷恋,悠悠的大象、美丽的孔雀、婀娜多姿的傣族少女、奇丽独特的青山绿水,还有那隐现在原始森林中的傣家竹楼。好美呀,这月光,这葫芦丝,音律的婉转,如此的柔美,月光下面的凤尾竹,充满了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