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届高三1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6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2021届高三1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6首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0 22:1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
江苏省泰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吴曲·怀襄阳
刘过①
说襄阳、旧事重省。记铜驼巷陌、醉还醒。笑莺花别后,刘郎憔粹萍梗。倦客天涯,还买个、西风轻艇。便欲访,骑马山翁②,问岘首③、那时风景。
楚王城里,知几度经过,摩娑故宫柳瘿。漫吊景④。冷烟衰草凄迷,伤心兴废,赖有阳春古郢。乾坤谁望,陆百里路中原,空老尽英雄,肠断剑锋冷。
【注】①刘过:南宋文学家。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②山翁:指山简,西晋名士,喜饮酒,曾在襄阳为官。③岘首:岘首山,羊祜镇襄阳时,勤于治世,后人在岘山上为他立庙建碑。与铜驼巷都在襄阳。④景:同“影”。⑤阳春古郢:郢,楚国的国都;宋玉《对楚王问》中有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一提到襄阳,不免旧事涌上心头,当年在铜驼巷买醉的情景历历在目。
B.离开襄阳后的萍踪浪影,人生失意,让词人对襄阳生活充满无限怀念。
C.词人欲故地重游,再访岘首山,是想仿效他们二人寄情山水,放诞不羁。
D.本词风格独特,既有放达俊逸之致,又有哀婉隽永的情蕴,别具感染力。
16.词的下阕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便是欲仿效他的放诞不羁”不对,应是也想像山简那样为官一方,施展抱负。)
16.①几经楚王故宫,摩挲宫柳,形影相吊,流露了人生失意的落寞;②冷烟衰草间,感伤人事兴废,传达了昔盛今衰的惆怅;③阳春古曲,聊以暖心,抒发了保持超群脱俗情怀的慰藉:④偌大的乾坤,有谁去遥望中原,隐含了对时局苟安的痛心;⑤空老英雄,肠断剑冷,表达了志不得伸、报国无门的怨叹。
(评分标准:一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江苏连云港市2021届高三适应性演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 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 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16. “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C(颈联写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寄寓古今世事沧桑变幻、祈望国运久远的感慨,朝廷终不改不是说君主昏庸,是坚信和期盼官运长久)
16. ①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颠簸流离;②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③空怀济世之心。当世没有像诸葛亮-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
江苏省扬州市2021届高三1月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落梅
[南宋]尤袤
梁溪西畔小桥东,落叶纷纷水映红。
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声中。
歌残玉树①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终②。
却忆孤山醉归路,马蹄香雪衬东风。
【注】①玉树:指《玉树后庭花》。②舞破句:化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红梅飘落清溪的画面,清雅冷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五更之夜,诗人内心愁苦,难以入眠,角声不绝,更添悲凉。
C.颈联以“人何在”设问,以“曲未终”作答,一问一答,耐人寻味。
D.全诗紧扣落梅,开头从落红起笔,中间写落花片片,最后以忆梅收尾。
16.有人认为诗歌尾联“马蹄香雪衬东风”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轻松、明快,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江苏省2021届四校联合八省联考前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别友
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注]:1923年11月,毛泽东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取道上海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此词作于离开长沙之时,写给夫人杨开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将与夫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
B.词的下阙写离别时的场景,遍地白露,半天残月,一派肃杀悲凉之景。
C.诗人为天下人谋幸福而舍弃个人家庭的儿女私情,诉说离别的不得已。
D.写离别时情意绵长,一改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全词一派婉约之风。
16.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全词一派婉约之风”有误,全词以婉约为主,“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等句,亦有豪情。)
16.①革命夫妻离别时缠绵的柔情与哀伤;②诗人对社会的焦虑与对夫人的愧疚;③为了革命前景,毅然割断离恨丝缕的昂扬豪情。
评分建议:每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江苏省苏州八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杜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本诗作于杜甫晚年,诗人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孤苦。路十九,是杜甫的朋友,常邀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好以他名标榜官称,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烘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郁闷。
B.颔联借助于“黄鹂”“愁湿”表达对雷雨夜的厌恶,借“白鹭群飞”的欢快景象抒发遇到路十九的愉悦心情。
C.颈联前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诗作的自得,后句透露出诗人只能到朋友家去饮酒的清苦。D.尾联中的“清狂客”是诗人自诩,表现了与路十九的亲近关系,“惟君”既表达感激,也有自哀之意。
16.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往往大有用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15. C(C项,“也透露 出诗人的清苦”错,该句主要是叙述自己晚年耽于写诗,诗作更加老成,以及常到朋友家饮酒的欢喜之情。)
16.“遣闷戏呈”这个标题正是全诗的点旨之笔。(2分) 诗人年华老去,生活潦倒,知音鲜少,苦闷难言,“遣闷” 说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憋闷; (2分) “戏呈” 则表明老杜见到故人时的喜悦之情于戏谑欢欣之中体现了二人志趣相投,友谊之深。(2 分)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9分)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当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为“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②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称,后常以之指宝刀。
塞上曲
戴叔伦①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①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力。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C.《渡易水》后两句即景抒情,从眼前所见的凄切苍凉之景,引出对国事的隐忧。
D.《塞上曲》尾句化用典故,却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基于班超爱国精神的升华。
16.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的理解(6分)。
15. C “凄切苍凉之景”理解有误,从“潺湲的易水”“云草碧”可以看出,此处当是以乐景衬衷情。
16.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不同之处:《渡易水》隐含忧国伤时之情,尾句感叹“到哪里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表达了对国事的无限隐忧。而《塞上曲》昂扬向上,整首诗都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雄健壮烈。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运河中学三校2021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①
刘长卿
三年谪宦②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①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本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长沙之时。②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⑤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贾谊被贬,失意凄凉,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B.颔联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
C.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薄情寡恩,何况当时皇帝对诗人。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指向当时皇帝,手法高妙。
D.尾联感叹皇朝风雨飘摇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D【解析】尾联出句借荒村日暮图景象征当时国家衰败之势,对句以故意设问作结,“怜君”既是怜人又是联己,“何事”之问实为“不应放逐天涯”之控诉和悲叹。尾联虽表达愤怒,但并非直抒胸臆,而是讲究含蓄。
16. ①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达对贾谊的同情;
②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薄情寡恩,表达对汉文帝的指责;
③表面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表达对自身遭遇的悲叹;
④“何事到天涯”的质问中,“何事”可见二人本不应被放逐,表达对加诸己身的不合理现实的控诉,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每点2分,4点答出3点且能结合对应诗句加以简要分析,可得满分。其它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