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讲义-2021年中考历史 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八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讲义-2021年中考历史 二轮复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20 23:0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八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线索一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探索及成就


领域 事件 意义
民主

政治

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9月)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初步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年)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严重损失。
经济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底)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大改造

(1953—1956年底)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开始) 反映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造成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严重困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开始)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开始)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端,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对外开放

(1980年至今)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
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提出)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求同存异”方针

(1955年) 促进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 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在国家事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日建交(1972年) 改善了中日两国间的关系。
中美建交(1979年) 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1年) 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2001年,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4年,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
外交

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 为经济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新阶段。
全方位外交 2016年举办杭州G20峰会、2017年举办厦门金砖国家峰会、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祖国

统一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一国两制”构想

(20世纪80年代)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缓和了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两岸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港澳回归

(20世纪90年代)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军事

国防 (1)陆军:发展成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2)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陆续研制多型舰艇,装备核潜艇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装备不断更新,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3)空军:在陆军基础上建立,后来制造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等。改革开放以来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4)导弹部队:1966年,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

(5)战略支援部队:2015年,战略支援部队成立,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

(6)新时代强军之路: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7)作用:成为保家卫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

科学

“两弹一星”

(1964—1970年)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 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载人航天工程

(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人民

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缓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线索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程


事件 概况
开端

五四运动(1919年) 爆发于北京,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1921年) 在上海(后转移到嘉兴南湖)召开,确立了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道路

开创

北伐战争(1926年开始) 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领导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1927年9月) 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 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巩固并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红军长征

(1934—1936年)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民族

解放

(14

年抗

战)

九一八事变(1931年) 日本侵占东三省,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共产党人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
西安事变(1936年) 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产党积极调停,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1937年7月)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 八路军于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 000多人。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百团大战(1940年) 彭德怀指挥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实现和

平民主

重庆谈判(1945年) 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1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
解放区土地改革

(1947年开始)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农民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转战陕北(1947年) 国民党围攻解放区,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进行多次战役,粉碎敌人的进攻。
三大战役(1948—1949年)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1949年) 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线索三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会议 成果/意义
党的

建立 中共一大(1921年)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转折

遵义会议(1935年)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确立

思想

中共七大(1945年)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中共十五大(1997年)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十六大(2002年)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八大(2012年)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九大(2017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道路

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中共十二大(1982年) 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共十三大(1987年)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中共十四大(1992年) 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中共十七大(2007年)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线索四 党的思想理论创新

理论 概况
毛泽东思想 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等一系列理论,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邓小平理论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 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1.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
(1)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了第一支革命军队, 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3)抗日战争期间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4)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所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史实,从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概述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1)民族: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
(2)民权: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3)民生: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实行“一五计划”,大力发展生产力。
3.纵观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历史会议,你有什么感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通过民主抉择来制定政策方针,指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百折不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进步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吸取执政经验教训并与时俱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与国民素质的提高;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民主法治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道路自信: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制度自信: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理论自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创新的党”的合理性。
(1)摒弃俄国“中心城市论”,从实际国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过渡。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
(4)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实施“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7.“人民军队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国军队和国防改革的背景。
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全球性安全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8.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你得到哪些感悟?
(1)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条件。
(2)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
(3)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能自强。
(4)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抉择。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6)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7)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8)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9)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开创者;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