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中外经济发展 讲义-2021年中考历史 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二 中外经济发展 讲义-2021年中考历史 二轮复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20 23:0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 中外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
线索一 中国古代经济


类别 时期 概况
农业

原始农

耕文明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半坡人主要种植粟,并饲养家畜。
春秋战国 铁制农具、牛耕出现并推广;战国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
汉朝 西汉出现新的播种工具耧车。
唐朝 曲辕犁和筒车发明并推广;重视兴修水利。
宋朝 由越南引入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一带成为粮仓,出现“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明清 明朝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清朝时期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手工业

矿冶业

夏、商、

西周 代表有商朝的司(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春秋战国 铁器出现并推广发展。
陶瓷业

原始时期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猪纹陶钵);半坡人会制作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
唐朝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宋朝 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北宋时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明清 明朝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纺织业

唐朝 以丝织工业水平最高,其中蜀锦冠于全国。
宋朝 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明清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清朝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有些颇具规模。
造船业 宋朝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南宋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
商业

汉朝 开通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宋朝 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开封、杭州成为最大商业城市,人口百万。商业打破了市与坊的界限,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出现草市。设市舶司,管理外贸。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城市内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明清 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经济

中心

南移

原因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中期开始南移;南宋最终完成。
启示 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关键;要注重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线索二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时期 发展阶段 史实 发展特点 原因




洋务运



动至辛



亥革命 萌芽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高潮。



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  迅速发展


(“短暂的



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 逐渐凋


谢萎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再度受挫。比较落后,资


金少、规模



小、技术差,



主要集中在



轻工业部门,



重工业基础



薄弱。地区



分布也极不



平衡,主要集



中在沿海沿



江的大城市。 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



性质,受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



本主义三



座大山的



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



史实 概况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大改造 195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个



五年计划 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八字方针 1965年,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到1965年,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年,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实行经营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 2001年加入,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线索三 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时期 史实
13—14世纪 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促进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15—18世纪 (1)新航路开辟: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2)早期殖民掠夺: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史实 概况
第一次
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第二次
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工业生产下降、贸易缩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人民生活困苦;引发政治危机。
欧洲联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逐渐走向联合,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日本崛起 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第三次
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起源于美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史实 概况
新经济政策 1921年,列宁实行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工业化和农
业集体化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实行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赫鲁晓
夫改革 1953年开始,赫鲁晓夫在经济上实行了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
勃列日涅
夫改革 1964年开始,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
夫改革 1985—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经济改革方案,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改革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线索四 经济全球化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开始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互隔绝和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从18世纪后期起,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交通工具得以革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经济全球化




进程 原因 表现 影响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起步



(15世纪末



16世纪初)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并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同亚洲、非洲及美洲的贸易扩大;掠夺世界各地的商品运至欧洲 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明清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发展



(19世纪



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大机器生产方式的推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西方殖民者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进一步发展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外扩张的加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浪潮
加强



(20世纪八九



十年代以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确立 资本和贸易全球化;生产国际化;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和扩大;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融入世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1)重视科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
(4)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2.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纽带;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经济全球化对你的启示?
科技的发展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我们应该主动融入全球化浪潮,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己防范风险的能力。
4.你认为中国应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积极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坚持对外开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协商,妥当处理贸易争端;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