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中考历史 一轮复习 专题十 中外科技文化 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中考历史 一轮复习 专题十 中外科技文化 讲义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21 11:4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 中外科技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
线索一 中外文明发展成就
一、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成就



政治 制度 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等
文化


文字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思想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 《老子》(《道德经》)一书中,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百家


争鸣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展开激烈辩论,同时又互相影响,取长补短,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史学 汉朝司马迁写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北宋司马光写出《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宗教


佛教


传入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统治阶级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道教


兴起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神仙方术。

艺术


文学


时代 文学主流 代表人物作品 趋势



唐 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 词 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元 曲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明清 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语言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日益平民化、市井化,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戏剧 明清时期: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京剧形成与完善。

书法 (1)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们都擅长行、草、隶书。

(2)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东晋王羲之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3)唐朝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碑铭》和柳公权。


(4)明朝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等。


绘画 (1)东晋顾恺之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3)明代出现绘画名家徐渭。


雕塑 (1)秦朝秦始皇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3)隋唐时期最著名的是龙门石窟。


科技


历法 夏历、祖冲之《大明历》。

医学


华佗 东汉末年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张仲景 东汉末年名医,著书《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治未病”理论。被后世称为“医圣”。

李时珍 明代医药学家,所著《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在世界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数学


《九章


算术》 成书于东汉时期,这部书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对中国和东方数学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

祖冲之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著有《缀术》一书。

建筑


长城


秦长城:秦始皇派蒙恬主持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明朝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北京城 北京城于1420年基本建成,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水利


工程


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灵渠 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大运河 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农业


工具革新:铁制农具和农耕、曲辕犁、筒车、秧马等。


农学


成就


《齐民要术》 北朝的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天工开物》 明代宋应星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明代徐光启著,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青铜


工艺 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代表:四羊方尊、司(后)母戊鼎、利簋等。

瓷器 唐代越窑、邢窑、唐三彩;宋代定窑、汝窑、钧窑、哥窑、官窑、瓷都景德镇。

四大


发明


造纸术 西汉时期出现麻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火药 唐朝时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指南针 战国时期制成了“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中国近现代文明发展成就

政治
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文化
思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音乐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绘画 齐白石《墨虾》;徐悲鸿《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
文学 近代: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郭沫若《女神》,茅盾《子夜》等。现代: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
科技
医学 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农业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两弹
一星” (1)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可以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航天
技术 (1)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升入太空,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人物,实现了太空行走。
(3)其他成就:“嫦娥”月球探测工程、“天宫”系列太空实验室、“天问”系列行星探测任务。
三、世界文明成就

政治
制度
古代 印度种姓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西欧封建制度。
近现代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社会主义制度。
律法
古代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拜占庭帝国《罗马民法大权》。
近代 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与《拿破仑法典》、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与《宅地法》。
文化
文字 象形文字(古埃及)、楔形文字(古巴比伦)。
哲学 古希腊德谟克里特“原子论”、苏格拉底对人类社会的思考、亚里士多德。
思想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
宗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艺术
文学
古代 古希腊《荷马史诗》、阿拉伯《天方夜谭》。
近代 但丁《神曲》、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
美术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梵高《向日葵》。
雕塑 希腊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掷铁饼者》。
音乐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科技
建筑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空中花园、帕特农神庙、罗马大竞技场、凯旋门、万神庙、巴黎圣母院。
历法 古埃及太阳历、苏美尔阴历、罗马儒略历、公历。
数学 两河流域人发明计数法中60进位制、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改进。
医学 阿拉伯人《医学集成》《医典》。
生物学 达尔文《物种起源》。
物理学 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工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线索二 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英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标志 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 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主要能源 动力:蒸汽机

新能源:煤炭 动力:内燃机、电动机

新能源:电力、石油 新能源:核能、太阳能




时代变革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主要成就 (1)新发明: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瓦特改进蒸汽机

(2)新兴工业部门:冶金、采矿、机器制造


(3)交通工具:汽船(美国人富尔顿);蒸汽机车(英国人斯蒂芬森) (1)新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话、电报、内燃机、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应用

(2)新兴工业部门: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力工业、飞机制造等


(3)交通工具:汽车(德国人本茨)、飞机(美国莱特兄弟) (1)新发明: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

(2)工业部门:信息技术产业、核工业、航天航空工业、生物工业


特点 (1)许多技术发明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

(2)首先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缓慢。


(3)以轻工业为突破口,主要集中在纺织领域。 (1)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最突出特点)。

(2)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进行,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有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3)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与前两次相比,最大不同点),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影响 (1)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的生产,现代大工厂制度建立起来。

(2)生产关系:社会上出现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世界格局: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东方落后,西方先进的局面。 (1)生产力: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流水线出现。

(2)生产关系:由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1)生产力: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生产关系: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3)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同时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与中国


的联系 (1)政治:英国在工业革命后,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占领销售市场,侵略中国,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派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创办军事、民用工业,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1)政治: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加紧掠夺和瓜分世界的步伐,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2)经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思想:进一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空前的思想运动。 (1)政治: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2)经济: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分析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科技的区别,并说明原因。
(1)不同点:①科技内容:中国:应用科学,是对经验的总结,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西方:把系统观察和试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试验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②科技方法:中国: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理综合,总结经验;西方:注重理论分析,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③服务范围:中国:主要是服务农业;西方:主要服务工业。④发展趋势:中国:明清进入总结阶段,发展趋于停滞;西方:发展较快,逐渐与生产结合,形成三次科技革命。相同点: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都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原因:①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分散性与封闭性,使科技发展缺少动力;西方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科技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为科技发展的巨大动力。②政治上: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与制度保障。③对外关系上:中国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西方殖民扩张,开拓海外市场,推动科技进步。
2.中华传统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有哪些?
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秦朝“统一文字”等),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文化内涵;古代教育等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内敛型的地理环境;选官制度的实行和完善;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
3.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应该如何将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落实到行动中去?
(1)既要提倡多元化并存,又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2)抢救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遗产;坚持对外开放,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减少隔阂。
(3)坚持学习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4)维护世界和平,减少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
4.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积极意义。谈谈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推动科技发展。
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科技创新发展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重视教育发展;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科技政策的延续性;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技术;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
5.如何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或影响?
(1)科学技术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变世界的面貌,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2)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也能破坏世界,如“三废” 排放、过度开发带来环境问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灾难等。
(3)发展科学技术,要树立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观念。
6.“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1)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和铁路的出现,使人们进入“铁路时代”,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交通往来。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对人类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