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对外交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友善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相关史实
汉朝 史实:(1)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汉武帝还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2)东汉时,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开辟了通往西亚的道路。
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唐朝
史实:(1)日本遣唐使:为了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2)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商人到中国经商。
意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自己国家,对其国家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历经4年到达天竺,求取佛经。
意义:玄奘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东渡: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六次才成功,在754年抵达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意义: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宋元 (1)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朝海路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商船往来。
(2)元朝时,马可·波罗来华,根据他讲述形成的《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向往。
(3)中国创造发明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明朝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意义: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后期,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消灭福建、广东的倭患。
意义: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捍卫了我国主权,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清朝
闯关锁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意义: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意义: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维护了我国领土完整。
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特点 (1)对外交往以和平交流方式为主,但存在暴力冲突,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3)交往范围由对外贸易为主到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线索二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时期 相关史实
清朝后期 1840年到 1901年之间,列强发动四次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洋政府时期 (1)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将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2)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会议上签订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南京国民
政府时期 (1)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2)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3)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苏联以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租借旅顺港等作为条件换取出兵对日作战。
(4)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成为创始会员国之一,国际地位提高。
原因 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不独立;落后的社会制度;弱国无外交等。
线索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的和平交往
时期 史实
新中国
成立初期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0世纪
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0世纪
70年代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中美建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改革开
放后
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全方位外交: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2015年,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2017年5月,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顺利举办。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理念;2017年,该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
原因 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线索四 近现代重要的双边关系
中英
关系
近代 (1)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2)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英国商贩的鸦片。
(3)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5)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巴黎和会上,把原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7)1942年,中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抗击法西斯侵略。
现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英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2)1972年,中英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日
关系
古代 (1)唐朝时,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鉴真东渡。
(2)明朝戚继光抗倭。
中日
关系
近代 (1)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1919年,巴黎和会上,企图将其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引发中国五四运动。
(4)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
(5)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罪行。
(6)1931—1945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经过14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现代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中美
关系
近代 (1)鸦片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3)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1922年,主持召开华盛顿会议,签署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实现了“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5)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现代 (1)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2)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5)中美正式建交后,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实现了共赢。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如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限制高科技技术出口中国等(2020年,美国将我国多所企业和高校列入其“实体清单”进行制裁)。台湾问题是中美矛盾的焦点。
中俄
关系
近代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3)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支持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运动。
(5)抗日战争后期,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加快日本投降。
现代 (1)1949年,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演变的原因。
(1)①从政策看:由开放到闭关锁国。②变化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①从路线看: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汉朝时,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以海路为主。②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从内容看: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同步。汉朝时,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从形式看:前期以和平友好往来为主流,明清时期,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根据国内、国际环境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3)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合作的友好关系。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了哪些中国智慧和方案?
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用创新引领发展;我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我国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坚持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国家。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1)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与大调整的时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
(2)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也日益加深。与此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非常突出,全球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分化严重,恐怖主义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传染性疾病问题等威胁蔓延,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
(3)全球性的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共同应对,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
5.谈谈我国对外交往对你的启示。
只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都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
6.新时期应如何促进中美关系和谐发展?
(1)相互理解和尊重,互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2)美方应遵守中美《联合公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积极发展友好关系,扩大共同利益,加强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4)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