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外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主、公正、法治
线索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法治思想和法治建设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禅让制: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3.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需要向周王敬献贡品,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时期 阶段 史实
战国 初步
形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商鞅变法确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 确立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 巩固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刺史制度;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盐铁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隋唐 完善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互制约,避免宰相专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
北宋 加强 采取“杯酒释兵权”,削夺武将兵权;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管财权,分解相权。
元朝 发展 中央设中书省,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实行行省制度,奠定了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划分基础。
明清 强化到
顶峰 明朝时期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分权;地方设三司;设置厂卫特务组织,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时期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采取思想文化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民国 废除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二、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和法治建设
时期 史实
夏朝 初步建立起国家机构,制定了刑法。
战国时期 法家: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秦国商鞅变法:商鞅推行政治、经济、军事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了秦国国君的权威,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秦朝 以法家思想治国,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实施严刑峻法。
唐朝 六部中的刑部主管刑罚;颁布《唐律疏议》。
明朝 废除行省制度,实行三司分权,三司中的按察使司,负责司法;颁布《大明律》。
线索二 中国近现代的民主政治
阶段 史实
近代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活动
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辛亥革命: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法令改变社会习俗。
新文化运动: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后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中共七大: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探索历程: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民主法治历程
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改革开放:(1)1982年通过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2)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将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线索三 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法治
奴隶制性质的民主与法治
古巴比伦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雅典的
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伯里克利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建立津贴制度。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雅典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罗马帝国 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封建性质的民主与法治
西欧庄园
法庭 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处理庄园中的各种纠纷和案件,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拜占庭帝国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英国 《大宪章》:英格兰1215年颁布《大宪章》,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
议会制度: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
《权利请愿书》:1628年,议会向国王呈递《权利请愿书》,表达了议会限制王权的意图。
资本主义性质的民主与法治
英国 《权利法案》: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议会还规定,今后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法国 《人权宣言》: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1791年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拿破仑法典》:拿破仑主持制定的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其他国家制定民法的参照蓝本。
美国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1787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避免了美国的分裂。
罗斯福新政:通过颁布《紧急银行法案》《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农业调整法》《社会保障法》,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国 废除农奴制法令: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西方社会保
障制度建设 包括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两大类,覆盖社会多个方面,使广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与法治
《共产党
宣言》 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巴黎公社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苏联 十月革命: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
《和平法令》:1917年11月8日,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
苏联新宪法: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也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1.新时期我国应如何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
(1)完善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
(2)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保障人民权利。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法治教育和普法工作。
2.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应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1)将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方略相联系。
(2)对传统的法治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3)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
(4)坚持立足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如何评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1)进步性: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以法律的权威代替了君主特权。②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局限性: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实行的民主原则和现实是脱节的,广大人民群众不能充分享有民主和自由的权利。②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公民的政治经济地位根本不可能平等。因此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在民主外衣掩盖下的资产阶级专政。
4.历史上的民主与法治建设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任何国家的民主与法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民主与法治建设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3)我国应该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5.思想解放、政治制度、法治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思想解放为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武器,法治建设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保障,而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在法律中得到实践。
6.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你对“法治”的理解。
(1)政府要做到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彰显法律公平、正义,如反腐倡廉,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等。
(2)公民要树立法律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如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环境保护法》等;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等。
),\s\do5( 1))